<h3><font color="#ed2308"><b>菏泽市开发区史话之十 八</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溯源“大槐树”,铭记“老鹳窝”</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亿万中国人的血脉密码和移民情结</b></font></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b></font>”</h3><h3>这是<font color="#167efb"><b>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袁堌堆行政村袁家祠堂墙碑上刻有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袁公正题写的《望槐思乡诗》</b></font>。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初移民垦荒,袁公正主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省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h3><h3>“<font color="#ed2308"><b>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b></font>”这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遗址牌坊上的4首怀古诗之一。</h3><h3><font color="#167efb"><b>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府(今山东菏泽)观城厅典史。</b></font>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民国二年(1913年),<font color="#167efb"><b>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在大槐树旁建了碑亭、牌坊,并编撰《古大槐树志》,石印流布。景大启为大槐树研究创始者。</b></font></h3><h3>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font color="#ed2308"><b>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b></font></h3><h3>近日,去山西洪洞县寻根问祖,一进大槐树公园,看到一个由<font color="#ed2308"><b>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的大大的隶体“根”字</b></font>,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情怀。</h3><h3><font color="#167efb"><b>“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b></font>”<font color="#ed2308"><b>一颗普通的槐树,连接了亿万中国人的家园情结。</b></font>在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数百年来,口耳相传,流传至今。</h3><h3></h3><h3>……</h3><h3>那棵万民萦怀的“古大槐树”,巍然挺立在今山西洪洞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滔滔汾河的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第三年,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所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人济济,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形似鹤亦像鹭,觅食鱼蚌,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纷纷抢占树杈,构巢垒窝。</h3><h3>“<font color="#167efb"><b>山西有个大槐树,把天磨得咯吱吱,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到天里头</b></font>。”史书记载的“古大槐树”是很大的,那时的树围形容为“<font color="#ed2308"><b>七庹零一媳妇</b></font>”(庹:tuo,古代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也就是男一庹为五尺,女一庹为四尺五寸)”,<font color="#ed2308"><b>可见大槐树足有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手相连合围。</b></font></h3><h3>目前,在大槐树公园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h3><h3>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自古以来规模最大、移民人数最多的移民事件。</h3><h3><font color="#167efb">据史料记载,<b>移民人数超过150万,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b>。所以说,现在全世界华人,有四分之一的人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走出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明朝。移民集中在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移民18次,持续50余年。移民主要去向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个省份,分布遍及大半个中国。</font><b><font color="#167efb">据统计,从大槐树移出的姓氏达881余个,所以常见的姓氏都有涉及。</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在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如今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大地,二千余个县(市)以及香港、台湾、澳门及海外许多地区。</b></font></h3><h3>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冀鲁豫晋,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人们世世代代都把大愧树视作一种吉祥树,把它植在庭院里,植在大门口和大街上。槐树长大后,特别是那些古老的槐树,便被人们视为神树。人们在树上拴上“灵运”、“保佑”、“祈祷”之类的小牌或彩布条,虔诚地供奉它、崇拜它。有了枯叶败枝,人们不肯去动它,更不肯砍伐它。这是一种大槐树情结和大槐树文化。</h3><h3>据《洪洞县志》记载:当时人们因不愿离开故土,有的紧紧拉住亲人的手。有的紧紧抓住槐树枝,死死不放,有的折下一枝槐树枝当做纪念。大槐树下,生死离别的人们呼天不应,喊地不灵。他们手拉象征故土的槐树枝,恋恋不舍,他们把槐枝带到新迁居的地方,为怀念故土,便开始栽种槐树。<font color="#167efb"><b>他们栽种的是树,但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移民文化和大槐树情结。</b></font></h3><h3>经过几代,十几代,人们大多数都不知先祖被迁自何村何地,但大家都知道:洪洞老鸹窝是我老家,大槐树是我的故乡。这一点谁也没有忘记。这种移民文化现象和大槐树情结的渊薮就是当年移民离开大槐树时铭刻在心的情景。</h3><h3><font color="#ed2308"><b>几百年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创造了灿烂的移民文化,形成移民后裔深深的大槐树情结。</b></font></h3><h3>本人热心民俗文化,经过6年收集整理和分门别类,现将有关大槐树移民的系列资料陈列给方家,恳请宝贵意见。</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洪洞大槐树移民系列资料大全</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目录)</span></p><p class="ql-block">1、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黄河泛滥</p><p class="ql-block"> 战乱不断</p><p class="ql-block">2、移民传说</p><p class="ql-block">3、移民原因</p><p class="ql-block">4、永乐移民</p><p class="ql-block">5、太平山西</p><p class="ql-block">6、移民始发地</p><p class="ql-block">7、移民目的</p><p class="ql-block">8、移民方法</p><p class="ql-block">9、移民过程</p><p class="ql-block">10、移民次数</p><p class="ql-block">11、移民分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河南地区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山东地区的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京、冀、津地区的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皖、苏、鄂、湘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陕甘宁地区分布</b></p><p class="ql-block">12、移民姓氏</p><p class="ql-block">13、移民意义</p><p class="ql-block">14、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15、社会评价</p><p class="ql-block">16、移民典故</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解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背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连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小拇趾两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思乡鸟”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折槐枝与供神树风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送盘缠</b></p><p class="ql-block">17、其他移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枣强大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湖广填四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走西口和闯关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云南”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川移民</span></p> <h3><font color="#ed2308"><b>历史背景</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 黄河泛滥</b></font></h3><h3> <font color="#ed2308"><b>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b></font>这曲《 醉太平小令 》说的是元末官逼民反的事。</h3><h3>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98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font color="#ed2308"><b>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b></font>。”</h3><h3>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h3><h3>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b> 2. 战乱不断</b></font></h3><h3>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h3><h3>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font color="#ed2308"><b>“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b></font>;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h3><h3>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h3><h3>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98年,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略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h3><h3>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h3><h3><font color="#167efb"><b>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b></font>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h3><h3>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h3><h3>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h3><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传说</b></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b>“胡大海复仇”的故事</b></font>:说元朝末年的一天,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身材高大,衣衫不整,右手拄着一根打狗棍,左胳膊挎着一个讨饭的篮子,挨门乞讨。人们看他这般壮实,不去干活谋生,却要讨饭糊口,辱骂他一通,轰了出去。乞丐饥饿难忍,又遭羞辱,暗自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报此奇耻大辱!这个落魄的乞丐便是胡大海。</h3><h3>不久,红巾军揭竿而起,树起反元大旗。胡大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下,当兵吃粮。他臂力过人,打仗勇猛,积功升到大将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设宴大赏功臣,各位开国元勋都领了赏,谢了恩,一个个退朝。唯那胡大海特别,不论皇上赏赐什么,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奇怪,问他想要什么,胡大海就把他从前在河南的遭遇说了,乞请皇上开恩,允他去报仇雪恨,别的赏赐都不要了。朱元璋犯难了,准他吧,他没准儿会把河南人杀光;欲待不允,他是开国元勋,面子上又过不去,踌躇再三,最后说:“这样吧,朕允了你,但只准一箭之地。”吩咐侍卫给他御箭一支,胡大海接了,谢恩退下。</h3><h3>报仇心切的胡大海带着手下人马,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去。</h3><h3><font color="#ed2308"><b>刚到河南地界,恰逢一行大雁飞来,胡大海大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如流星,正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只中箭的雁折头向北飞去,胡大海麾兵一路杀去,只杀得天昏地暗,尸积如山。那只受伤的大雁带着箭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胡大海也一路杀到山东。</b></font></h3><h3>待朱元璋知道事情真相,一切都晚了。河南、山东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只得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一批又一批人。</h3><h3><font color="#167efb"><b>胡大海确有其人,他的传记就在《明史》卷一三三。但是,这个传说却是乡老们的口头创作,不曾真有那么回事。从他的画像来看,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明史?胡大海传》说胡大海勇武过人,却又是一位仁义之人,常对人讲,他是一介武夫,不懂得书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不知为何,到了乡老那儿,竟成了了个睚眦必报的屠夫。</b></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原因</b></font></h3><h3>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受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战争连绵不断,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h3><h3>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h3><h3>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h3><h3><font color="#ed2308"><b>永乐移民</b></font></h3><h3>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h3><h3><font color="#ed2308"><b>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北”。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靖难之役</b></font></h3><h3>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font color="#167efb"><b>(《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b></font>,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h3><h3>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h3><h3><font color="#167efb"><b>太平山西</b></font></h3><h3>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h3><h3><font color="#ed2308"><b>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b></font>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始发地</b></font></h3><h3>600年前,老祖宗们看到的大槐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他们看到的也就是现在洪洞大槐树景区里的那个水泥雕塑大槐树(这棵大槐树也称之为第一代大槐树,相传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栽植,明朝移民的时候,已经近1000年的树龄),雕塑大槐树是依照记载,按照1:1的比例进行复原的。</h3><h3><font color="#ed2308">洪洞大槐树总共移民超过150万以上,很多人不解,一个小小的洪洞县,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其实,这是对移民的误解,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大槐树只是当时移民的一个集合点。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font></h3><h3>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目的</b></font></h3><h3>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h3><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方法</b></font></h3><h3>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font color="#ed2308"><b>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b></font></h3><h3>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font color="#167efb"><b>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b></font>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过程</b></font></h3><h3>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h3><h3>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font color="#167efb"><b>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次数</b></font></h3><h3>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h3><h3>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h3><h3>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h3><h3>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h3><h3>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h3><h3>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h3><h3>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h3><h3>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h3><h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h3><h3>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h3><h3>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h3><h3>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h3><h3>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h3><h3>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h3><h3>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h3><h3>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h3><h3>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h3><h3><font color="#ed2308"><b>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b></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分布</b></font></h3><h3>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解放前的“下南洋”,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到现在,大槐树的后人已经是遍布神州大地、天涯海角。</h3><h3>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统计出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涉及2217个县市。</h3><h3><b><font color="#167efb">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font></b></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b></font></h3><h3> </h3><h3>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 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h3><h3>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80户、38姓,分布于80余个村庄,共60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h3><h3>《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12个乡镇,有自然村395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138村,占总村数的34%,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60个自然村,西虢乡35个自然村,槐树乡32个自然村,赵和乡36个自然村,谷旦乡59个自然村,南庄乡25个自然村,城伯乡29个自然村,化工乡28个自然村,石庄乡42个自然村,缑村乡27个自然村,东小仇乡25个自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谱,72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453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130个,占28%,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2个自然村,亚桥乡8个自然村,克井乡4个自然村,五龙口镇8个自然村,梨林乡10个自然村,轵城镇36个自然村,承留乡11个自然村,思礼乡13个自然村,坡头乡8个自然村,大峪乡4个自然村,王屋乡2个自然村,邵原镇20个自然村,下冶乡1个自然村,崇义镇6个自然村,柏香镇8个自然村,柴陵镇2个自然村,西向镇2个自然村,西万镇3个自然村,山王庄乡3个自然村,城关乡20个自然村,王召乡7个自然村,木楼乡6个自然村,渠沟乡7个自然村,葛村乡1个自然村,王曲乡6个自然村,常平乡6个自然村。”1992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一80%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1944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已传23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0%以上。《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乐十年38497口,二十一年中增长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2001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h3><h3>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font color="#ed2308"><b>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b>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b></font></h3><h3></h3><h3></h3><h3>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h3><h3>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font color="#167efb">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font>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h3><h3>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h3><h3> <font color="#ed2308"><b>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县(市)主要有: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b></font></h3><h3>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南苏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b>洪洞大槐树移民在京、冀、津地区的分布详情</b></font></h3><h3></h3><h3>向京、冀、津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永乐年间,洪武年间仅为少数。根据史籍记载,永乐皇帝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充实京畿地区的实力,先后8次从山西移民。移民的分布地主要是北京、广平府、正定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属的冀县、井陉、河间、束鹿、东光、献县、平乡、邯郸、涿县、安国、枣强、魏县、清苑等70多个县。 </h3><h3></h3><h3> 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526个自然村,有110个自然村是因洪洞移民设置的,而以移民姓名作村名的就有45个。在北京市郊区,更有许多以移民原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等等,说明这些村的居民都是明初从山西的长子、赵城、洪洞和蒲州等州县迁去的。以原籍地名作为新籍地名,表示永不忘本,寄托了移民们的悠悠乡思。 </h3><h3></h3><h3> 清朝末年,那个曾经上疏变法图强,兴办洋务运动,因而在近代史上颇有名声的张之洞,也是洪洞移民的后裔之一。时人胡钧曾撰写了《张文襄公年谱》,谈到:“公讳之洞,字荐达,号香涛……先世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山右民实畿辅。”张之洞的先祖也从洪洞县迁来,从洪洞县迁移到当时河北的郭县(现属通县)。先祖名张本,本生子张立,立生子张端,张端在南直隶繁昌县狄港当巡检,又从郭县迁移到天津南皮县东门印子头,号称“东门张氏”。 </h3><h3></h3><h3> 在河北省定县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万户人家的大村庄,至今人们仍称其为“一家庄”。原来500年前,一对青年夫妇,被迫从洪洞迁移,临走时请人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东方。”于是小夫妻下山东,转河北,最后孤零零地定居在沙河古道上。尔后这一家人丁兴旺,生下二女六男,分别取名为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以后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直到81口人才分家,后来这地方也就成了万余人的“一家庄”。 </h3><h3><font color="#ed2308"><b>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县(市)其主要分布: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藁城、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极、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平、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县。</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h3><h3>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62个县(市),其主要分布:<font color="#ed2308"><b>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港、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b></font></h3><h3> </h3><h3>陕甘宁地区移民51县(市)。其主要分布:<font color="#167efb"><b>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临泽、高台。</b></font></h3><h3> </h3><h3>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其分布为:<font color="#ed2308"><b>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春、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移民姓氏</b></font></h3><h3>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近千个,主要有:</h3><h3><font color="#ed2308"><b>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b></font></h3><h3>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h3><h3>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移民意义</b></font></h3><h3>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所造成的山东村落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东昌府的洪洞移民数量,洪武二十八年后军都督佥事朱荣说东昌、大名、广平三府移民58124户。其中东昌占多大比例,没有明文。若按三府平均计算,东昌府为19375户。而从今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村落分布情况看,<font color="#ed2308"><b>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不比东昌府少。</b></font>且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东昌、兖州两地洪洞移民约38750户,按每户5人计算,计193750人。菏泽的枣强移民数量,今已难考,从今枣强移民村落分布情况看,比东昌、兖州都少。云南移民和四川移民数量,史无明文,但规模肯定比洪洞移民小。此外,明代还有其他地区的移民进入山东,如河南、安徽、江苏,特别是江苏海州移民山东日照、胶南的较多。若把枣强移民、云南移民、四川移民以及其他省的移民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第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入山东的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明太祖实录》有明确的记载。如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李恪、礼报告: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二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后军都督佥事朱荣言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四户,租三百二十二万五千九百八十余五,绵(同棉)花二百四十八万斤。”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但是,当大批的成群结队的男女不断拥入,当地民俗就很难把他们一口吃掉。进入山东的外省移民一般都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如洪洞移民主要分布在东昌府、兖州府西部,枣强移民主要分布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四川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掖县。在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今莱州民俗就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原因就在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再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即墨一带的民俗带有云南移民的烙印。流行于今山东聊城、菏泽的“梆子戏”,也叫“泽州调”,是洪洞移民带入山东的。</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社会影响</b></font></h3><h3>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h3><h3><font color="#ed2308">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font>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h3><h3><font color="#ed2308"><b>社会评价</b></font></h3><h3>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h3><h3></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轶事典故</b></font></h3><h3></h3><h3>对于这些移民者来说,外迁意味着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可能父子兄弟终身不复见注定是一个悲剧,因此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传说,但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对于民族对于国家来说都有很大积极意义。</h3><h3><font color="#167efb"><b>1、解手</b></font></h3><h3>移民中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解手。<font color="#ed2308"><b>”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2、背手</b></font></h3><h3>一是“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嗣的典型特征,由于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大众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气,至今大槐树后嗣们还有这种习气,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h3><h3><font color="#167efb"><b>3、连手</b></font></h3><h3>在洪洞当地和许多当地还把朋友称为“连手”,是由于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通过翻山越岭,祸患与共,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祸患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这个词来来表明极端亲近的朋友,只要对很好的朋友才会用到。</h3><h3><font color="#ed2308"><b>4、 小拇趾两半</b></font></h3><h3>就是在小脚指甲上有个小芽,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这一点也有传说,只有洪洞移民的人才有此特征。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font color="#167efb"><b>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b></font></h3><h3>“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特征。</h3><h3><font color="#ed2308"><b>5、“思乡鸟”传说</b></font></h3><h3>每到三月下旬,不计其数只小鸟突如其来,形体相似麻雀,但比麻雀略大,色彩较灰,喙尖而内勾,翅大,尾长呈圆形,羽呈灰褐色,脖周有一圈白色,在大槐树祭祖园区内飞来飞去,一时鸟声鼎沸,热烈非常。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似乎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吐昔时离别意,畅谈今天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传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逝世后所变,生不能归故土,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土,看看家园的改变,祭祖节一过,便自行散去。</h3><h3><font color="#167efb"><b>6、折槐枝与供神树风俗</b></font></h3><h3>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利树,喜爱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据说这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h3><h3>最初,移民们不肯离乡背井,不少人纷繁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逐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逐移民起程,但移民们手抓槐枝依然不肯扔掉,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园的爱情,对亲人的怀念,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宅院里,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逐渐也就安心开荒耕耘,繁衍后代了。但他们始终把自家宅院里的槐树,作为故土的标志,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h3><h3><font color="#ed2308"><b> 7、送盘缠</b></font></h3><h3>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h3><h3>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其他移民</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枣强大移民</font></h3><h3>除了洪洞大槐树移民,排名第二的当属河北枣强大移民。据记载,枣强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由政府“分丁局”安排迁移,主要迁往山东各地,前后约有35万人参加移民,是仅次于山西洪洞的第二大历史移民。目前后裔遍布全国,约有1000万人以上。</h3><h3>如今在章丘、寿光、博兴、惠民等县城的乡镇枣强移民聚集村竟占到80%以上。走访齐鲁大地时,也会经常听到“老家来人了”这样的话语,都标志着枣强移民的历史印迹;翻开一本本族谱,都会鲜明的看到“始祖xx自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由直隶枣强迁来”等字样。</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b>2、湖广填四川</b></font></h3><h3>听名字,用了一个“填“字,就知道此次的移民规模非常大。据记载,“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发生在明末清初,当时张献忠入川,明清大混战,加上吴三桂反清等,四川人民遭遇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当时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 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由此,才引发了本次大移民。</h3><h3>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只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目前,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甚至达95%以上。</h3><h3><font color="#167efb"><b>3、走西口和闯关东</b></font></h3><h3>看过电视剧《走西口》和《闯关东》的读者都不陌生这两次的大移民事件。</h3><h3>走西口的时间,大约发生在明朝中期,截止时间在清朝末年,时间跨度最长,长达300年以上。据记载,走西口的移民,主要基于两种原因:1、当时山西的人口密度很大,生活空间小,压力大,所以一部人原意走出去;2、内蒙一带,当时边防很重要,但是人口太稀少,当时山西晋商也是基于拓展发展、对外贸易,才开始了走西口。后来的票号业务,也是此时发展起来的。</h3><h3>“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主要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居多,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h3><h3>闯关东移民,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原因有三:1、闯关东,就是向外谋求发展,当家积极性比较高,在当时,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2、清朝政府一直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迁入,后来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同时日、俄又开始对东北大肆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3、当时内地发生了三次大的自然灾害(光绪3 年、民国18 年、民国31 年),关内人不得不闯关东寻求活命。</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4、“小云南”移民</b></font></h3><h3>一些山东人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自称是云南人后裔的,大都分布在胶莱河以东。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h3><h3>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同样说是“大槐树村”。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他们说,云中、云州之南,当地人必定也称“云南”。云中,秦朝始置,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云州,北魏始设,州治今山西祁县西;唐代云州,州治今山西大同,后来改称“云中”;元代的云州,州治今河北赤城北。秦代的“云中之南”,地不在山西;元朝的“云州之南”,跑到了河北。北魏、唐朝的“云州之南”、“云中之南”,从地理上说虽在山西,但并非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主要的迁出地是泽州、潞州,为什么不称“泽南”、“潞南”?“小云南说”是难以成立的。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或云“小云南”即今云南省祥云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此外,某些地方有“小云南”之称,如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跑马岭,这些地方被称为“小云南”,是因为当地的自然风光有如云南。但是,云南移民并非来自这些“小云南”。在地名普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地。如青岛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皆来自乌沙卫;青岛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即墨无河北镇亦无x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平度市万家镇大万家万姓来自镇康县南关万家沟。镇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明朝为镇康州。烟台牟平王格庄镇王格庄王姓来自大理府鸡头村枣林底,明朝大理府府治太和县(今大理)。另外,还有毕阳县、顶针县、凤仪县,于史无考。</h3><h3>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二》上说:“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张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上镇蓝家庄村《蓝氏族谱志》,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迁来的。如青岛城阳河套镇孙哥庄孙量孝来自跤趾国嘎嘎县。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且说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3户人家。这3人从小一块长大,一路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他们旱路走完走水路,忍饥挨饿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8个月,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下了船后,押送的官兵放了心,发了3个月的口粮,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王斗、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当他们来到牛山坡时,西边的日头(即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他们也走不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搭了3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儿依山傍海,山青水秀,气候不冷不热,土地也肥沃,就砍了些树枝,搭了一座草棚,取名“荒草庵”,住了下来。从此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儿孙们长大之后,到山下安家落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不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儿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渐渐地,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座神堂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交趾,也作“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5、四川移民</b></font></h3><h3> 在明朝山东移民中,人们关注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和云南移民,还有一种移民被忽视,这就是四川移民。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中,我们检索出49姓、66个四川移民村落。</h3><h3> 有些四川移民村落具体到四川某地,如莱州三元镇古台口张姓、土山镇东登村董姓、平度田庄镇西张戈庄张姓来自成都,莱州路旺镇匡郑徐家孙姓来自成都府铁锥臼徐家,招远蚕庄镇前孙家孙姓来自华阳县铁臼孙家,招远张星镇杜家杜氏来自华阳县,海阳发城镇发城牟氏来自雅安县,海阳泉水头乡泉水头初鹏飞来自陴县,荣城港西镇北港西张氏来自舒永厂永宁县八甲村。在66个四川移民村落中,莱州独占49个。可以说,莱州是四川移民的核心地区。莱州,明为掖县,也是明朝莱州府所在地,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皆在莱州府境内;莱州府附近还有莱州卫、王徐寨前所。以莱州为中心的四川移民可能主要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h3><h3></h3><h3></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