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6000年文明重现黄帝古张国(第三集)

村子

<h3>推荐词:</h3><h3> 作者徐创性,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复员军人,革命老兵,书画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他在县读书馆工作了几十年,阅读了大量的史学史志,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史学知识 ,他发现并撰写了《中华6000年文明重现黄帝古张国》一文。此文,列举了大量史料和历史文物,佐证了中华6000年文明史的发祥地《古郇都》位于今牛杜镇王寮村,铁匠营村一带。此书为广大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可读性,可参考性的珍贵史料。史海拾贝,希望大家喜欢。</h3> <h3><b>五、古郇遗址遭劫难</b></h3><h3>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省政府1970年刚立“古郇遗址”文物保护石碑不久的1993年,便有人将古郇城(古张国)以“猗顿城”、又名“猗氏故城”的名义而改变,借2004年山西省政府第四次和2013年国务院第七次文物登记重点保护的机会,以历史上真正的“猗氏故城”(牛杜)申报而批,随之堂而皇之的将省政府、国务院批示的文物石碑转嫁在了古郇城头,于是吃了定心丸的作假者在他们的典籍“猗顿氏”一节曰:随着猗顿产业的越做越大,依附的民众也越来越多,以至形成一个居民区,久而久之发展成一座城市,名曰猗顿城,又名“猗氏故城”。</h3><h3> 在“猗顿建城”一节更是言其建城在前445年之际(35岁),目的是为能解决手下员工居住问题,为营建自己的市场创建了一座城。</h3><h3> 又在中华商祖猗顿一节云:“猗顿——公元前480年…鲁之寒士,祖辈以耕读为生,到他手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朱陶教他,子欲速富,当养五牸……于是千里迢迢,适足西河郇地,定居王寮村西…经十年苦心经营,终于兹息不可计,富似王公,与朱陶公齐名……后又开辟桃园,杏园,制盐贩盐,珠宝玉器,成为</h3> <h3>一代珠宝大亨…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来自四面八方到郇地和猗顿进行贸易的人络绎不绝…后来,猗顿就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商城,后人称之猗顿城,又名猗氏故城。”你看有了省政府、国务院的名号什么样的假话都敢登台了。</h3><h3> 在古建置沿革一文又曰:西周为郇伯封地。古城在今县城西南二里左右的三原村。《汲书云》:“晋武公灭郇,㕥赐大夫原,是为原叔。”于是利用这个原字和现在的三个原头村相拉扯,又说在原头村三四米深地下发现瓦砾为证,说三个原头村应是原叔加强防卫的戌所。又在“郇城考”一文的“郇城遗址有待进一步考证”中云:“这只能做些推测......古郇城已被峨嵋岭上流下的坡水夹带的泥沙埋在三四米深的地下,如果要确定他的位置、大小、建筑特点等等,只有用科学的考古方法进一步挖掘探测考古了。”</h3><h3> 又曰:“猗氏故城至北周,历764年后猗氏县治迁至今临猗县城,猗顿城遂废弃不用,人去城空,猗氏故城失去昔日的繁荣,荒草萋萋,遮掩了亭台楼阁,风雨侵蚀,岁月如刀,如今的”猗氏故城“早已夷为平地”。</h3><h3> 你相信秦立猗氏会不顾大的、繁华的“猗顿城”去新建一个小的牛杜吗?你相信行政机关正常迁移后城市会荒草萋萋吗?何况关家是金代四十二代关直由河北而来,所谓发现瓦砾为证,恰恰说明这里绝不会是古郇城。请问,一个从山东来郇地致富的平民,十年之间会比魏国都富吗?历史上别说平民,有一个王公贵族能建一个比国都都大的城吗?你相信公元前688年的城邑会有瓦砾吗?你相信魏国都由霍迁安邑,为何不迁这个又大又新的猗顿城吗?既然敢说猗顿立城,为何战国和秦的沿革表留个空白呢?直到西汉才标出猗氏和解县,可又将城址标个“古猗氏城”和“古解城”,历史上第一次立的猗氏和解县,“古”字从何而来?你相信古郇城会建在深坑之中被泥沙埋去唯留得三个高地的戌所吗?一些人竟不顾本土方志和运城地区的国史,不顾昔日“古郇都”的遗物,和1970年省政府刚立的“古郇遗址”的现实。而把编造的“猗顿城”以又名“猗氏故城”的石碑立在古张国的城头?再无端的埋入地下,难怪2015年盐池变红,人们同声议论曰:黄帝临难了,蚩尤又作怪了,我们不妨以历史看看猗顿城是真是假:</h3> <h3></h3><h3><b>六、猗顿立城是谎言</b></h3><h3> 《史记》云:“猗顿用鹽盐起”小号字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足西河郇地,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气息不可计,赀擬王公,驰名天下。”所谓“猗顿用鹽盐起”,是说猗顿的好名声启于魏国治盐移河的奉献,说他落脚郇地,正说明郇城已毁。汉代写他大畜牛羊于猗氏(牛杜)之南,正是证实他落脚致富的时代与方位。历史上从无猗顿氏立城的词语,《史记》不过重在猗顿的好名声和致富的方略而已,“文中的郇地”与“猗氏之南,”正说明此地没有猗顿城,而是郇城已毁的郇地和秦立的猗氏(今牛杜之南)。</h3><h3> 《战国策》有载:魏都前661年由芮迁于霍、前568年由霍迁安邑、476年三家分晋,396年文候卒。猗顿480年生,与文候可谓同龄或同代人也。而文候招贤纳士,李悝(li)吴起等变法,治水兴农,治盐强国,筑魏长城,移涑水(郇地女盐池、运城魏豹城),至武侯394年《史记》云:“武侯二年,筑安邑城,王垣,”卫鞅逃秦360年秦伐魏废解梁,魏迁都大梁,这里会有猗顿城吗?。</h3><h3> 你看,果然猗顿氏在文候身边建起一个猗顿城,文候依旧居之安邑,死后二年武侯又重修加固又旧、又小的安邑城,何苦又在无奈中迁都到河南大梁呢?就连秦人立郡县也看不到这个九门九关九里三、崭新的城池嘛?何故立郡于安邑,立县于牛杜?你相信与他同年的文候,死后的武侯连秦帝国立郡县都不敢用他的猗顿城吗?他的济公爱民的品质又在哪里呢?因为这里除了“古郇遗址”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猗顿城啊!</h3><h3> 孟子云:“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这应是春秋战国之前城与国都的通例,而古郇城现在的遗址,周长仍为九里三,且为九门九关,有城墙城壕,居于高地,他会是一个战国平民立的猗顿城吗?春秋战国之前的城邑有哪个超越他的规制的?自古至今有哪一个人在国都之地建一个比国都都大的城来?造假者忘却了战国各国的实力和奴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及猗顿与文候同时代的缘故。</h3><h3> 现在古郇城边王寮村西猗顿墓仍立着清代道光十七年痒生王永令、闫炳立的碑石,文曰:“......康熙四十四年痒生陈定命,怜其孤坟无主,倡谋券修,砖筑垣墙......,猗顿鲁穷士也,问富陶朱,家于郇,得三园五牸之术......然而太史公《货殖传》:谨㕥富并陶朱称,至于功德,绝未言及,他籍㕥无所考,</h3> <h3>岂猗顿不传功德者,固有数欤仰太史公之惟称其富者不如意耳。既无所据,未敢噫断。要之不朽,如猗顿非太史公而不传富之名,得太史公仅传富之名。幸而不幸。一若有未甚释然者。”文中的幸是逢文候兴国养牧、移河的成功,不幸则是治盐的未果,这是造假者忘却了猗顿在战国之时平民身份社会地位的缘故。</h3><h3> 试想,猗顿果然富得能立一座比国都都大的城来,两千年后的痒生会“怜其孤坟无主”为他修墓嘛?此地至今,有哪一个姓王的声称是猗顿的后人呢?倘若猗顿果真立城,司马迁定会用“猗顿用鹽盐而立城”代之“起”的,正因为功德隐于移河,他籍无一所考,才叹之幸而不幸。因此历史上不会有一个猗顿城的。</h3><h3> 一些人把三教九流都不得入的猗顿吹成圣人,再给他画上一个“猗顿城”,再以又名“猗氏故城”的名义以假充真,看看前面临猗县志、运城地区郡县源流对张国到郇的传承,你自会感到那些对历史轻慢无知的可笑和有意作假的可悲。</h3><h3><b> 【未完待续】</b></h3> <h3><b> 作者近照</b></h3><h3><b>作者简介:</b></h3><h3> 徐创性,山西省临猗县嵋阳镇下朝村人,1961年由山西艺术学院从军,赴中印边境反击战,赴抗美援越,1964年入党,后任师电影组长,队长。美术作品《先磨思想刀》《王杰精神开红花》刊山西日报,解放军报。复原后一度享有画炕围打工人生之历练的幸运,回读书馆整理,编目、上架数万册古籍,协编《临猗文化志》退休后,组建河东书画院,撰写二十余万言《义勇武安轶事》和《信仰的歌》 对黄帝遗址古张国的发现和争鸣,因无职称而人微言轻,堪受嘲弄与威胁之苦。但回想当年拜见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习近平主席不忘初心的献力,一颗八旬老兵的报国之心得到下一代军人的共鸣与支持,人生之愿足也。</h3><h3><b>通讯地址:山西省临猗县南环西路河东书画院</b></h3><h3>联系电话:15835973808</h3><h3><br></h3><h3><b>作者简介:</b></h3><h3> 徐泽,1988年生,大专学历,2007年入伍,2008年参加藏区维稳,同年投入汶川512救灾,获“优秀士兵”“雪域高原铸英魂”和“攻坚老虎师英雄”三枚勋章,并于《武警周刊》发表《星光下的哨兵》等文章,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史,复员后考入临猗县公安局,2017年投入自我创业之路。</h3> <h3>原创作者:徐创性/徐泽</h3><h3>编 辑:徐银九</h3><h3>图 片:网络</h3><h3>出 镜:徐创性</h3><h3>推 荐 人:村子</h3><h3>原创日期:2019年3月18日定稿</h3><h3>发表日期:2019年3月2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