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KW

<p class="ql-block"> 成长</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安徽农村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有兄弟姐妹七人,父亲行五,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一弟一妹,位居中间的他从小就被过继给本门的一位伯伯,因为是同村,他仍可混在兄弟姐妹之间,“吃喝玩乐”。那时的农村条件很差,家中也较贫困,印象中母亲待他很好,在给小他三四岁的妹妹喂奶时,也会凑上去吮上一两口,虽然会被亲娘敲敲脑门儿嗔怪,但言语中仍是溢满疼爱。</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外公家家境相对殷实,每当外公来家里串门,长髯飘飘的他,会从身上的褡裢中,掏出孩子们渴望的吃食来,有麻花、糍粑、烧饼、花生……,因小孩众多,外公常把吃食掰成小块儿,像喂小动物那样,一把把抓出扔向周围,大家兴奋的像小狼一样的扑上去抢食,孩子们欢呼雀跃,伴着老人的笑声,这是父亲童年最美的幸福时光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属猪,但品性却像个猴子,自小在同龄的孩子中,他聪明灵活都很出众,村里有很多老树,枝桠丰满,高大参天,孩子们常以攀高撒尿为戏,优胜者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自然而然在这方面出类拔萃的父亲,就成为了“孩子王”,受到同伴的崇拜。因为能干让人嫉妒,因为调皮招人嫌怪,来家中告状的自然不在少数,养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又因守在孩子亲生父母边,所以他们只有摇头叹息的表示,而久之亲爹出面的机会就多了,在严厉的呵斥,佐以棍棒管教之下,父亲的行为虽然乖巧了许多,但与长他几岁的二哥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每每这时亲爹常怒其不争叹其不教。但外公对这个聪明调皮的外孙子却另眼相看,他认为这样的孩子脑子好使有个性,将来会有出息,所以他会对这个“皮猴子”偏点心眼,会给他一些独食,甚至有一次居然给了他两个铜板。</p><p class="ql-block"> 哈,两个铜板对当时穷人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父亲的小脑袋瓜也被这俩钱儿弄晕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此时恰好一个货郎挑担经过,孩子们立刻簇拥着他去仔细的观看担子上的货物,这是一个卖瓷器的,往日里孩子们从未关注过这类摊贩,今天不一样了,因为手里有钱了,大家蜂拥而上围着货担乱转,最后发现一个圆圆的带一条缝的罐子,有点儿意思,因为这是一个只需要一个铜板的存钱罐,而那条裂开的缝,正好可以把另外一只铜板塞进去,“好,就是它了!”父亲的铜板一文交给了货郎,另一文塞进了罐子,像一个得胜归来将军,摇着这个带响的东西,带领一帮得意非凡的小兄弟们,前村后村的显摆。还未跑遍全村,突然货郎担的吆喝声、拨啷鼓声又在耳边响起,磁铁般的这帮人都围拢了过去,哦!大家不约而同的倒吸了一口气,哈喇子也不由地流出来了,担子上圆鼓鼓的烧饼,肥嘟嘟的油条,满满的躺了一堆,这些只有过年时的吃食,让大家的眼都绿了,心也怦怦的乱跳,有想法呗,因为在“头儿”的罐子里有一枚铜板在响!怎么办?七嘴八舌,意见却出奇的统一“买!”在几乎每个人都尝试把铜板从缝里摇出来的把戏失败后,沮丧让大家的脑袋都垂了下来,这时只见父亲高高的举起手中的罐子,朝脚边的门槛使劲儿摔去,随着砰的一声,一个铜板在地上滴溜溜的打转,捡起它父亲朝货摊跑去……,如风吹残烛般,那一堆掰成小块儿的大饼油条,瞬间就不见了,随着好吃的进口,大伙的心也同时落回到肚子里了。 </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的家乡也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走街串巷,深入当地的 村村庄庄,宣传抗日。父亲的亲爹和二哥,都先后加入进去成为了共产党员。父亲当时尽管只有十四五岁,也带领一群孩子为他们站岗放哨,积极参与其中;由于上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的他,接受革命道理较快,加上在抗敌斗争中表现的勇敢机智,39年初,也被接收为中共党员。年底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大部队,开往前线抗日,年长稳重的二哥参军离开了家乡,父亲因是养父母的“独子”,而未被接受。正当他失意满满时,亲爹找来了,转入地下抗日活动的他,因走了左膀右臂的二儿子,工作颇感吃力,遂和养父母商量,决定用父亲换回其二哥,于是在部队开拔后的三天,亲爹带上父亲,追赶数百里找到部队后,进行了“交换”,这戏剧性的一幕,最终让父亲从此走上了戎马一生的革命道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书写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1951年</p> <p>1951年 </p> <p>1966年</p> <p>1954年 </p> <p>1952年 </p> <p>1954年 </p> <p>1955年 </p> <p>1957年 </p> <h3>1960年</h3> <h3>1961年</h3> <p>1966年</p> <h3>1955年</h3> <p class="ql-block">  1981年</p> <p class="ql-block"> 父爱</p><p class="ql-block"> 父亲病故于1994年3月,至今离开我们已有25年之久,当他的旧照已渐渐褪色模糊,但记忆中的他仍然是那么鲜活明亮……。</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育有五个女儿,可能他也有此生无子的遗憾,但对我们姐妹,个个视为掌上明珠,关爱至深,呵护有加。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母亲在医院上班,经常加班值班不在家,虽说衣食有老外婆打理,但父亲对此也很上心,冬天夜里添火盖被,夏天夜里驱蚊扇凉,早起上学他守在门口,阴天下雨坚持让我们穿雨鞋带雨伞,天冷降温时,又强制我们增添衣裤。因为笨重的衣裤鞋袜会影响我们跑跳戏嘻,当时常常让人感到心烦不快,抵触情绪很大。可在我们先后为人父母后,这才品味出这深沉的爱意。是的,人生很多事情,当我们年轻时无法读懂,当我们读懂时,已不再年轻。</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早上,我们爱睡懒觉,但常常在睡梦中被爸爸的轻轻的呼唤叫醒。睁眼看见床头摆满喜爱的零食和饮品,那份高兴无法比拟。父亲开心的看着我们在被窝里咀嚼吸吮,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抱到大床上,用被子裹好,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唱歌,我至今清楚的记得学会唱的第一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爸爸一字一句教会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慈爱的也是严厉的,一旦发现我们犯了错误,他绝不简单呵斥,而是问明情况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们心悦诚服。当然有时我们心底仍会残存一些小小的委屈和不满,父亲看在眼里,心知肚明,这时他会把其他几个孩子叫进来说:“来,大家一起唱个歌吧“,随着气氛的转换,往往在心底最后一点“芥蒂”也消失殆尽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最难忘的是,1968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那时的我只有16岁,第一次单独离家外出,心情格外激动,带着无限的向往,凌晨五点起床后,匆忙吃喝完毕,提起日前准备好的行李,就往外跑。没想到是父亲也早早起来,把我堵在门口,细心的把行李物品,一一检查一遍才放行。到了集合的广场,发现同伴的家长齐齐都来送行,只有我孤独的穿行其中,一种失落涌上心头。可当载着我们的汽车途经家门时,暮然看见父亲在门前向我挥手,身旁还有半夜下班归来的母亲,心头一热,泪湿双眼。 </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外地工作的我每每回家离家,总会和父亲挥手告别,一次又一次,直到……。是啊,短暂的人生就像匆忙的挥手一样,挥手之间一切都已过去,成为过眼烟云永不再现!父亲,你在那边还好吗?请再给女儿挥挥手……。</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转眼时间过去了20多年,记忆已变得琐碎和散乱,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散乱的片段,将深深的父爱串起,使我们能够回味一生一世,相伴长长久久,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如……,在我心中,父爱犹如一棵大树,他奋力的把根伸向大地深处,用以汲取更多的养分,供给他发出的枝芽—他的孩子们,给他们营养,使他们滋润,支持他们奋力向上,沐浴阳光,吸收雨露,茁壮成长。暴风骤雨来时,他会用勇气和力量拼命支撑不倒,维护孩子们的安全健康。他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枝杈,叶芽茂密,花团锦簇,果实丰满!是啊,天下父母千千万,正是这些爱的森林,使得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h3>1989年</h3> <h3>1990年</h3> <h3>1992年</h3> <p> 1992年,父亲过70岁生日,我们齐聚一堂给他祝寿。</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