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副本)

婉蓉

<h3>&nbsp;&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纪念我的父亲---陈龙</font></b></h3><h3>&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167efb">陈龙 &nbsp;1919年出生于上海嘉定华亭,&nbsp;1945年以优异成绩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任职于上海仁济医院。1949年底,放弃上海市区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主动请缨来到嘉定普济医院(嘉定县人民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前身),任内科医生(195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6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兼医院院长,长达30余年。<br>&nbsp; &nbsp; 父亲把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视工作为生命,爱医院胜家庭,待病人如亲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克己奉公,爱岗敬业,始终把工作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几十年来救人无数 ,在上海和嘉定享有极高的声誉,1958年起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多个医学学术团体和学术杂志的重要职务,被称为嘉定名医,医务界泰斗,深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br>&nbsp; &nbsp; 1981年,父亲在医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委托,成功举办了"国际基层卫生讲习班",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决定把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地点设在嘉定,任命父亲为合作中心主任,并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成员,,从此投身世界农村卫生工作。父亲不顾自己年过花甲,下农村山区考察,足迹遍布国内外许多贫穷地区,对第三世界的农村卫生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多次赴日内瓦WHO总部办公和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曾任“世界卫生大会"执行副主席&nbsp;。WHO把他主编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适宜技术与基本药物手册》(英文版)作为教材发行至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嘉定举办了三期由1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WHO国际卫生讲习班》,为嘉定初级卫生保健事业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01年被授予中国农村卫生终生贡献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仅两人,另一位是原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br>&nbsp; &nbsp;&nbsp;父亲聪明睿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无私奉献。在抗美援朝和60年代初困难时期,把自己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无私捐献给国家;80年代,他在日内瓦开会和工作期间,省吃俭用,把所有外汇(包括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工作报酬和稿费)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卫生部,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br>&nbsp; &nbsp; 父亲在倾注自己全部精力和满腔挚爱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 一直工作到80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仍以嘉定区历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为嘉定的医疗卫生工作献计献策,始终关注着他所热爱的事业。<br>&nbsp; &nbsp; 2012年父亲因肺功能衰竭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font></b></h3><h3>&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 防病治病造福黎民,仁爱之道惠及四海。敬爱的父亲,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font></b> &nbsp; &nbsp; <b><font color="#167efb">(陈婉蓉文)</font></b></h3> <h3>父亲在中学时代(太仓中学),是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学校的最高奖学金获得者(每学期二十元大洋,全校仅一人),连任级长。</h3> <h3>大学二年级(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h3><h3>父亲喜爱理工科,但选择学医,中央大学医学院是六年,比学理工科多读二年,他说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想起《茶语客话》的书中说到做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同时考虑到医生不会失业,战争年代里,还可以上战场救护伤员。</h3><h3>国立中央大学用英语授课,父亲还选修德语、日语,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说流利的英语。父亲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兴趣爱好广泛,是师生公认的优秀学生。</h3> <h3>国立中央大学的男生都穿西装,衣冠整洁,这个穿衣习惯,父亲保持了一生。</h3> <h3>大学毕业照。</h3> <h3>大学毕业后受陈邦典院长之聘,任职于上海仁济医院,任呼吸内科医生。到嘉定工作后,他始终与仁济医院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h3> <h3>仁济医院同任合影(父亲位于第二排右7)</h3> <h3>1949年底,嘉定普济医院(嘉定中心医院前身)请仁济医院派一位医生支援工作,为期三月,父亲主动请缨来到普济医院。期间嘉定第一任县长患病,父亲诊断为疟疾并为其治愈,县长发现了这位难得的人才,热情邀他来嘉定工作,父亲欣然接受,辞去仁济医院工作,来到普济医院任内科医生,兼任儿科和放射科医生。1953年起任嘉定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任内科主任。195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6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从1958年起,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h3><div>自1949年起,父亲是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第三届起,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div><div>1951年,父亲将自己工作以来准备安家的全部积蓄,无私捐献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自家后来一直租房居住。</div> <h3>嘉定普济医院全貌</h3><h3>病房楼(左),检验楼(右)</h3> <h3>1950年1月,普济医院改名为嘉定县人民医院。</h3><h3>嘉定县人民医院开幕典礼留影。</h3> <h3>父亲以医院为家,平时吃住在医院,只在星期六晚上才回家,星期天下午即回到医院,这个习惯持续了10多年。说到此事,父亲风趣地说: 我是个“住院院长”。</h3> <h3>医院这幢房子里有父亲的宿舍。父亲日夜为医院的各项工作操劳,开办医训班,建立图书馆,开各种讲座,送医生进修,提出中西医结合并予以实施,扩建病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使嘉定人民医院成为上海郊区医院中的佼佼者。几年中,医院的床位数从他刚来时的50张扩大到500张。</h3> <h3>与县委派来的医院党支部领导同志惠印林合影。1953年,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惠印林是其入党介绍人,惠印林后来任嘉定县委副书记,他们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h3><div><br></div> <h3>1956年,父亲被评为<b><font color="#ed2308">全国先进工作者</font></b>,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影。</h3> <h3>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h3> <h3><font color="#010101">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开会回来,他以更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font></h3> <h3>1958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下,“送瘟神”运动在南方如火如荼地展开,父亲带领医疗队,深入到望仙、黄渡、安亭等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吃住在生产队,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治疗血吸虫病人10万多人,为抢救阿斯综合症患者,经常彻夜不眠。我至今仍记得父亲回家时一身泥土,匆匆回家又匆匆离开的情景,那时我读初一,但已知道阿_斯综合征这个医学名词。</h3><h3>父亲在下乡治疗血吸虫病期间,提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问题是消灭钉螺,必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他与秘书姚旭参、陆凤奎共同起草《对当前消灭血吸虫病战略方针具体执行上的意见》调查报告(由姚旭参执笔),提出“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理念,上报《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办公室》,得到了回复和充分肯定。</h3><h3>随后一年,嘉定麻疹流行,父亲每天骑了自行车下乡调查、指导、落实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了及时控制。</h3> <h3>得到回复和支持。</h3> <h3>嘉定灭钉螺现场。</h3> <h3>1963年,我从嘉定一中毕业,按父亲意愿,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父亲非常欣喜,亲自送我去上医报到。</h3> <h3>照片摄于1965年,当时父亲年富力强,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农村缺医少药,他提出了建立乡村卫生室的设想。他带领医疗队巡回医疗,并举办农村卫生员培训班,编写教材并自己亲自上课。在上海郊区,嘉定率先建立了农村卫生院。</h3> <h3>在嘉定中心医院工作期间,父亲工作繁忙,除了日常医务和行政工作,还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嘉定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学领先评审委员会委员,多种医学杂志的编委,几乎没有休息天,很少有时间拍照,美篇相册中的照片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空白,很是遗憾!</h3> <h3>1966年,母亲就被遣送到乡下,父亲的职务被撤,到急诊室当普通医生,不能回家,工资降低到难以维持一家生活。在那个年代,事故不断,父亲不计个人得失,不分白天黑夜,抢救重病人和伤者无数。</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非常辛苦繁忙,父亲总是尽量抽时间骑了自行车去乡下看望我母亲,每次去乡下,路过田间,农民们就互相通报,跟随而来,到了家里,老乡们挤了一屋子,父亲来不及喝水,顾不上与母亲说话,就开始看病就诊,一直工作到天黑后返回嘉定城里。每次去乡下看母亲,他都带着听诊器,血压表,这天成了父亲的义诊日。母亲平反回家后,一到星期日,从农村来找父亲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父亲总是来者不拒,笑脸相迎,家里的客厅成了临时门诊室,父亲没有休息日。</font></h3> <h3>拍摄于1967年。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缺乏,父亲非常消瘦,原来的一头黑发已成灰白,体重不到100斤,衬衣只需穿37码。</h3> <h3>1970年,还是非常消瘦。</h3><h3>这一年我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面临毕业分配,工宣队来访,父亲明确表示:家里没有困难,服从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h3><div>8月,我离开上海去新疆工作,在新疆阿克苏工作生活9年,直至1979年考研回沪。</div> <h3><font color="#010101">70年代,父亲给我们兄妹四人拍摄的照片,地点嘉定汇龙潭。幼年时我家住在孔庙汇龙潭旁,这里有着许多童年的回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现在四兄妹中两人定居国外,不易相聚。</font></h3> <h3>有了孙辈,1971年抱着可爱的孙女咏梅(第三代中的老大)合影。</h3><h3><br></h3> <h3>1972年,我们结束了新疆军垦农场二十个月的劳动锻炼,回家探亲一个月。期间去照相馆拍摄全家福,时年父亲53岁。</h3> <h3>咏梅3岁,带她去疁城照相馆和爷爷合影。</h3> <h3>与聪明乖巧的小孙女在汇龙潭合影。</h3> <h3>1983年出席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父亲位于第二排右一)</h3> <h3>父亲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在上海医务界联系广泛,朋友众多,但从来没有为自己家人开过一次后门。</h3><h3>1983年出席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时与心血管内科专家黄铭新教授合影。</h3> <h3>出席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时与骨科专家陈中伟教授合影</h3> <h3>胡耀邦总书记来嘉定区考察,父亲参与陪同考察。</h3> <h3>向胡耀邦总书记介绍嘉定卫生工作情况。</h3> <h3>与原教育部部长黄辛白合影,他们是小学同学,一生的好友。黄辛白、钱正英夫妇曾多次来嘉定看望父亲,这是父亲特别开心的时候。</h3> <h3>1979年,父亲60岁时从医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任嘉定区卫生局局长。他是一位不坐办公室的局长,每天活跃在基层,走遍了嘉定所有的公社、大队,切实解决了农村的用水卫生和粪便管理等问题。</h3> <h3>下基层</h3> <h3>在华亭乡水厂考察</h3> <h3>考察长征乡敬老院,摄于1984年5月。</h3> <h3>考察嘉定娄塘大队卫生院</h3> <h3>在基层卫生院开现场会议</h3> <h3>在基层开会,父亲讲话风趣幽默,会上气氛活跃。</h3> <h3>任卫生局长期间,嘉定区卫生系统成绩斐然,各种现场会议、讲习班常在嘉定举办。</h3> <h3>上海市郊县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在嘉定召开</h3> <h3>上海市耳鼻咽喉科学术交流会在嘉定召开</h3> <h3>上海市眼科交流会在嘉定召开</h3> <h3>父亲是位名医、良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视事业为生命,把病人当亲人。他告诉我这个学医的女儿:给病人听诊,冬天要用手把听诊器头唔热,再放到病人的胸前。</h3> <h3>1980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卫生部委托,在嘉定举办了第一期“国际基层卫生讲习班”,有十多个国家的卫生官员和WHO特派代表参加。</h3><h3>正式成立了WHO嘉定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任命陈龙为合作中心主任。</h3><h3>父亲从此活跃在国际舞台,把嘉定的基层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推向了世界。</h3> <h3><font color="#010101">1980年12月,父亲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世界初级卫生保健大会,,被推选为大会副主席,父亲在大会上用熟练的英语介绍了中国农村卫生保健情况,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扬,他的发言稿作为存档文件并发送给各国代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父亲第一次出国,卫生部工作人员给了他一元瑞士法郎备用,回国时,父亲把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得到的稿费和省下来的生活费共2000多瑞士法郎全部上交给了卫生部,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他的理由很简单: 国家需要外汇。(1981年4月25日解放日头版对此事作了专题报道)</font></h3> <h3>外事活动频繁,父亲精力充沛,忙得不亦乐乎。</h3> <h3>1988年9月,美国凯洛格基金会组织各国外宾80多人到嘉定参观学习初级卫生保健工作。</h3> <h3>接待外宾</h3> <h3>与外国友人在一起,交谈得非常愉快。</h3> <h3>陪同外国友人游嘉定汇龙潭</h3> <h3>与外国友人交流不需要翻译,轻松自如。</h3> <h3>陪同外宾用餐</h3> <h3>各种有关会议常在嘉定召开</h3> <h3><font color="#010101">开办国际基层卫生讲习班</font></h3> <h3>在主席台上</h3> <h3>开会安排工作,气氛轻松活跃。</h3> <h3>主编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适宜技术与基本药物手册》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h3> <h3>父亲白天没有时间,晚上挑灯夜战,把此书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h3> <h3>作为教材,由世界卫生组织发送到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h3> <h3>第二次去日内瓦,在WHO总部办公三个月。</h3> <h3>父亲在WHO给他安排的专用办公室里起草文件。</h3> <h3>1980年后,父亲曾先后四次去日内瓦WHO总部开会和工作。每次都会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前留影。</h3> <h3>198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与国际医院联合会(IHF)秘书长Dr.Hardie合影。</h3> <h3>陪同外宾在嘉定参观</h3> <h3>全国四个初级卫生合作中心、六个卫生示范县工作交流会在嘉定召开。</h3> <h3>为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保健情况,父亲出访了多个发展中国家。</h3><h3>出访巴基斯坦时,给巴基斯坦孩子拍照留影。</h3> <h3>1990年,父母亲被评为嘉定区金婚佳侣。我家被评为嘉定区五好家庭。</h3><h3>父亲常对母亲说: “我取得的成绩,有你一半的功劳。” 母亲则说:“是你救了我的命” (母亲曾两次在半夜去卫生间时跌倒在地,呼吸心跳骤停,因父亲及时就地抢救而转危为安)。</h3><h3>父亲在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是中风后偏瘫卧床的母亲。</h3> <h3>1998年,嘉定区卫生系统发起《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陈龙学习》的热潮,号召全区医务人员学习。</h3> <h3>在表彰大会上,我作了《我所敬仰的父亲》的主题发言。这是发言的最后一段。</h3> <h3>上海市党代会代表。</h3><h3><br></h3> <h3>2003年,入党50周年,在党旗前。</h3> <h3>照片背面写上文字</h3> <h3>2001年,父亲获<b><font color="#ed2308">农村卫生终身贡献奖</font></b>,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颁奖大会。获此殊荣的全国仅两人,另一位是前中央卫生部部长钱信忠。</h3> <h3>父亲上台领奖。</h3> <h3>颁奖大会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h3> <h3>新民晚报整版刊登《83岁老医生的终身贡献》</h3> <h3>由作家赖云青编写的传记《仁者陈龙》,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在首发式上,我与父亲合影,并作了发言,因没有写发言稿,我只记得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本书,是我家的传家宝,我们会代代相传。</h3> <h3>传记《仁者陈龙》</h3> <h3>嘉定区中心医院为父亲90岁生日祝寿</h3> <h3>祝寿会上,嘉定区和卫生局领导祝父亲健康长寿!</h3> <h3>父亲兴趣广泛,喜欢无线电,摄影、音乐,书画,旅游等。</h3> <h3>70年代,自己制作了一台落地音响。</h3><h3><br></h3> <h3>喜欢操作电脑,80多岁时创造了一种简便的汉字输入法,用于打字写文章。</h3> <h3>喜欢书画,父亲晚年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对面墙上这幅画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h3> <h3>练书法,写了一个大写的<b><font color="#ed2308">龙</font></b>字。</h3> <h3>父亲的书法作品</h3> <h3>1999年2月,父亲在自己80岁生日时,欣然作诗一首:</h3><h3>屈指数春来,</h3><h3>弹指惊春去。</h3><h3>艰难熬到而立年,</h3><h3>欣喜红旗遇。</h3><h3><br></h3><h3>离沪来疁城,</h3><h3>五十春秋过。</h3><h3>对镜但见满头霜,</h3><h3>回首叹虚度。</h3> <h3>晨练,打太极拳。</h3> <h3>爱好运动,喜欢旅游,60多岁时游泳速度不亚于年轻人,80岁时能健步爬山。</h3><h3>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最佳健康老人。</h3><h3>2000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h3> <h3>2000年,父亲81岁,精神矍铄 。</h3> <h3>父亲思路敏捷,性格开朗,风趣幽默,口才极好,朋友众多,他的挚友中有部长、教授,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个非常受欢迎的人。</h3> <h3>退休后,常去公园走走。</h3><h3>在嘉定鲜花盛开的公园里留影。</h3> <h3>即使到了90岁,依然腰板笔直,衣冠楚楚,不失儒雅的风度。他记忆力极好,讲起往事,某年、某月、某日、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场、发生了什么事情,慢条斯理,说得一清二楚。</h3> <h3>2012年1月21日,父亲因感冒并发肺炎致肺功能衰竭去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93岁。他是在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的医院里离开人世的。</h3><div>父亲安葬在长安墓园庄严肃穆的白求恩苑,与他的生前好友、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戴自英教授的墓紧邻。</div> <h3>1980年,我在华东师大读研,我的研究生导师、著名生物学家张作人教授与我父亲见面后,用<font color="#167efb"><b>内美</b></font>二字评价我父亲,他说: <font color="#167efb"><b>“</b></font><b><font color="#167efb">内美,不仅仅是心灵美,还有一种内在的修养、内在的气质,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font></b></h3> <h1><font color="#ed2308"><b>瑾以此美篇纪念父亲诞辰99周年,藉此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敬仰。</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