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奇才苏东坡的传奇一生

格桑的世界

<h3>他超然达欢,却不孤芳自赏</h3><h3>他热情好客,却不事故圆滑</h3><h3>他才华横溢,却不自鸣得意</h3><h3>与李白相比,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h3><h3>与杜甫相比,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h3><h3> 林语堂对其盖棺定论,评价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h3> <h3> 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古文人命途多舛,60年的跌宕起伏,少年意气风发,中年愈挫愈勇,晚年达观淡泊。</h3> <h3> <b>无忧的童年</b></h3><h3> 他出生优渥,父亲是著名的散文家苏洵,生有三男三女,只有苏轼、苏洵留了下来,其余均夭折,正是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果敢造就了两个天才大文豪。父亲很了解两个儿子的秉性,他在《名二子说》中提到,苏轼天生直率,轼是指马车扶手的横木,他希望儿子要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而苏辙天性内敛,他能够像马车留下的车轮印一样妥善处理好祸福。</h3> <h3> <b>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b><b></b></h3><h3> 他在21岁进京赶考,在首次制科考试中获得第三等,百年不遇之成绩,名声大噪,他第一个官是凤祥判官。年少成名,少不更事,自恃才高,不满上司陈公弼(陈季常的父亲)的严厉苛刻,写了《凌虚台》将其羞辱了一番,后来才知道陈公弼为人达观豁达,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h3><h3>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政治较为清朗。他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知州,并成功解决了徐州水患,开阔了眼界,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h3><h3> 宋神宗继位后,开始实施“王安石变法",很多包括苏轼在内的保守派都遭到迫害,新党大兴文字狱,制造了乌台诗案,在历经了五个月的审查后,在友人及太后的帮助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而后33岁的宋神宗积劳成疾病逝,高太后垂帘听政,请出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任宰相,司马光一直非常常识苏轼,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一路升迁,从一个犯官升为三品大员_翰林学士知制诰,距离宰相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遥。</h3><h3> 苏轼50岁,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是激流勇进还是知难而退,苏轼恐陷入"洛蜀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主动申请到地方做官,任杭州知州,在这期间,以张惇为代表的新党人物再次得势,对旧党人物进行了疯狂得打击报复。苏轼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到海南儋州。一直到宋薇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于1101年死于常州。</h3> <h3>  读懂了苏东坡,就读懂了人生之乐,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什么呢?</h3> <h3> <b>乐观豁达</b></h3><h3><b>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不管是生活上的失意,还是政治上的升沉荣辱,到最后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都能够泰然处之。刚贬到黄州,苏东坡本无储蓄的习惯,他自己也说"俸入所得,随手輒尽",是个月光族。但他这样乐观的人是不会给自己预支烦恼的,有钱就花,无钱做计划,他将每月的俸禄平均到每天,分别装进布袋挂在屋檐下,叫仆人每天取一个。当时住的房子是废弃的官府驿站,名叫临皋亭。而后他又在其附近,盖了五间瓦房,屋里画雪,名为“雪堂“,成为他学习、待人接物的重要场所。佛法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在“食不果腹“的那段日子,他申请了50亩荒地开垦,叫自己”东坡居士”,精神得以超脱,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情怀,华屋玉石之念,不存于心。</h3><h3>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先后长达12年之久,在收到李公麟的画像后,他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他的贬谪地,寓庄于谐,乐观豁达溢以言表。</h3><h3> 他最后被贬到被当时当作”蛮荒之地"的海南,当时人看来被贬到那里的人无异于判了死刑,他自己在《与程秀才书》中也提到,说海南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虽然食无肉,但不可居无竹,不见“空苞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不安和苦闷。他在《食荔枝二首》中提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岭南居住三年淡然无所蒂介,当政治无望时,他在生活上为自己蹚开了一条路,做到两忘的境界,俨然成了庄子的化身。在岭南,他善于养生保健,他提出:“早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的养身保健法,给自己熬黄芪粥,丰子恺说,万般滋味都是生活,在生活困顿时,苏轼寻求了精神上的解脱。也是因为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才造就了这个传奇人物。</h3> <h3> <b>赤子之心</b></h3><h3><b> </b><b>天下无一不好人。</b>他有非常包容的朋友圈,上至达官贵人、士农工商、三流九教,常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在万丈红尘中,他不攀富贵,不齿饥寒,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一个人。我最喜欢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陈季常(陈公弼的儿子),一个是佛教大师佛印,在他写的《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写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四顾心茫然。"河东狮吼"的典故由此确定,儿陈季常成为怕老婆的领袖,惧内的班头。</h3><h3> 苏东坡喜欢参禅悟道,写了一首佛家的诗,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派他的仆人交给对面归宗寺的佛印,满以为佛印会表扬一番。没料到佛印只回了两个字“放屁",苏轼看了很不服气,过河找佛印理论,佛印对他说“八风吹不动,一屁吹过来“,说完后,两人哈哈大笑。像这样的逸闻趣事很有很多,苏轼看见菩萨手里拿着佛珠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苏轼觉得很奇怪,他自己就是南无观世音菩萨,怎么会念佛号求菩萨保佑自己,佛印一笑说“求人不如求己“。</h3><h3>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的好友章躲害怕他威胁自己做官(宰相),将他贬到海南,苏东坡旷达超脱,后来章惇被贬,苏轼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安慰章惇母亲。王安石和他在早些年因为政见不合而生嫌隙,而后王安石告老还乡,不参与政治,苏轼亲自拜访,看见昔日神采奕奕的风云人物骑驴渺渺入荒坡,失去了往日的风骨和菱角。在交谈后,更觉得是知音难觅,发出了“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感慨。</h3><h3> </h3><h3><br></h3> <h3> <b>淡泊名利</b></h3><h3> <b>“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b><b>“。</b>这是他大儿子苏迈去中山府做通判时,苏轼给他的儿子说的,也是苏轼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后的人生感悟。在惠州时他写下《记游松风亭》他说自己每次去爬亭子,要爬到亭子才休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有一天,他便放弃爬到山顶这个目标,席地而坐,觉得身心愉悦,休息了一会便輒回。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得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尤其在晚年,更是有一种随遇而安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h3><h3>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掸食,一瓢饮,在陋巷,苏轼便可自得其乐,无论身外何处,他拄仗听江声、看月亮的阴晴圆缺,认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世上蝇营狗苟,他粗缯大布裹生涯,他心系百姓,政绩显赫,解决了徐州水患,修了著名的苏堤。他把功名利禄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愿意斡旋在名利场,认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为老,尽放我,些子疏狂。”在政治浑浊时,宁愿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之外。</h3><h3> 她的四字苏遁(朝云儿子,后来夭折),出生后,他写下《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方面表现了苏轼的慈父情怀,另一方面表现出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后,他淡泊名利,追求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h3><h3> </h3> <h3> <b>多情而又深情</b></h3><h3> 苏轼这位风流才子也离不开感情的羁绊。他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他是多情而又很深情的。在他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个他的结发妻子王弗,他的续弦妻子王闰之和他的小妾朝云。王弗敏而静,有识。在王弗去世十年后,他写了千古悼亡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并千里迢迢,将其送回四川眉山,埋在母亲程夫人旁边,种了三万颗雪松,演绎着宋朝的人鬼情未了。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虽然没有王弗聪明,非常温柔体贴,将苏迈视为己出,她和苏轼一起度过26年。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提到“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木干”表达了对王闰之的深情。他把朝云看做人生的知己,只有朝云懂得他内心的”不合时宜“,他对朝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在海南最困难的三年,与他同生死,共患难,他说“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她的出现完美了苏轼洒脱不羁的别样人生。</h3><h3> 苏东坡没有迷恋上哪个歌姬,他只是喜欢酒宴征逐,和他们逢场作戏,十分随和。他认为“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h3> <h3><b> "入世“与"脱世“的完美结合</b></h3><h3> 苏轼对佛教有很大的造诣,但同时他对现实生活持有极大的解读,他希望精神上得到超脱,但他从不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所谓极乐世界,这是他在弥留之际与僧人惟琳的对话中可以悟出。</h3><h3> 他的诗词清新脱俗,他创作的诗词大气豪放,却又来源于生活,他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韵味。他在品茶时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游庐山时,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见春末的景色,他感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h3><h3> </h3> <h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人生浮沉多起落,最爱不过苏东坡。</h3> <h3>  ( 2019年4月13~14日执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