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着板车去高考

金沙坪

<h3>2017年12月是国家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一晃而过,那年十六、七岁的考生今天也年近六十,回想当年考试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h3> <h3>(图为带队干部范会满、邓正江和铁一师一团76/77届以及铁道兵西南指挥部76届下乡知青合影)我们76届高中毕业生(泛指59/60/61年出生的同龄人)虽然生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但没有像老三届大哥、大姐们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磨难,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十年、上山下乡全都有份。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成为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农村知识青年,亲身见证和参与了国家那一段历史性变迁。</h3> <h3>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位于鄂豫交界的湖北省襄阳县双沟公社乡镇集市到处都在播放《洪湖赤卫队》、《朝阳沟》等老电影插曲,时代的变化犹如春风拂面,人人心花路放。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让全国有志青年通过自己努力、公平竞争,决定自己的命运,打开了人生一扇大门。</h3> <h3>用什么去考呢,能考上吗,喜悦之后我们面面相视,心虚的很呀。有的同学悄悄跑到棉花地背语文,有的河边沙场看数学,有的请假回家去向弟弟妹妹借书,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小学的五年级的教材我们都看不懂。</h3> <h3>(图为30年后的知青点)我们毕业于湖北省武当山中的均县草店镇的小学、初中、高中,九年的学生时代都被卷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76年7月我们分别在均县草店中学、高中毕业,头上顶着高中、初中毕业的帽子,实际就是小学文化水平。<h3>9月下乡到了农村后,就没想过再去学习,春播、夏收,秋收、秋种,耕地施肥、除草浇水,一年四季干不完的农活,晚上还要在大队小学校参加了襄阳县双沟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陶王岗大队分校的学习,主要是农业生产技能,批判知识分子臭老九,无论是想当兵、当工人,还是想上大学都必须先当一个好社员。</h3></h3> <h3>大队有三样运输工具,手扶拖拉机、板车、独轮车。板车是我们最常用的。邻近的河南那边比我们这边还强一些,他们的板车是人驾辕,驴拉车,我们连个驴都没有,是人驾辕,人拉车。</h3> <h3>我们铁道兵一师家属的子女,早先也下放在襄阳县双沟公社,75年冬天整体转到湖北省郧阳地区靠近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大山里,76年初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又把我们76届重新安置在襄阳县双沟公社,分布在八里岔、官沟、陈湾、赵庄、陶王岗等7个大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的部分干部子女,也从遥远的成都市来到襄阳县,分散在一师各个知青点,76、77两届同学大约有200多人。</h3><h3>铁道兵为国家修铁路、搞建设,常年钻山沟,那里山大去那里,哪里贫穷就在哪里生活,家属子女们也跟着八方颠簸,贡献青春,献儿孙。</h3> <h3>(图为铁一师领导和家属代表合影)高考临近,干部家属和部队领导都很着急。他们深知这些孩子文化参差不齐、水平都不高,有几个能考上都是未知数。他们派部队文革前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来农村为孩子们文化摸底,发现这些孩子们大部分真的不懂ABC,基础太差,辅导总不能从汉语拼音开始吧。</h3> <h3>我们一团知青点在双沟公社的陶王岗大队,八个生产小队分布在一半岗地、一半河滩的丘陵岗地上,上游河南的唐河、白河在这里汇成滚滚的唐白河从我们身边流过,唐白河是我们陶王岗村2000多口子的母亲河。</h3> <h3>(图为1989年部分陶王岗知青合影)知青点76、77年两届共有20人,一团同学都来自郧阳地区均县来,他们是耿金和、林云、刘英、于建英、苏贵女、杜会云、周云生、蔡建明、海兰、黄建昆、黄建春、李昆生、李明、陈建江、刘维昆、刘遵香、王兵、董丽娜,还有从四川成都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来的汤知林、范垂白同学。</h3> <h3>(图为一团黄福清团长和指战员合影)部队派来的带队干部先后有邓正江、曾指导员、范会满、杨正清。杨正清是部队的副教导员,分管一师在襄阳县的全部知青点。</h3><h3>很快部队领导就派来优秀技术人员到农村为我们办文化补习班,所谓“临阵磨刀、不快也光”,生产队也尽量少给我们安排活计,让我们集中精力复习。</h3> <h3>(图为知青们回到知青点和当年的周队长、安心兄弟合影)我们感觉;学习真难,经常望着波光潋滟的唐白河发呆,机会来了,你有准备吗,还靠在农村入党,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没门了。</h3><h3>我们尽可能互相帮助,林云我们是同年级,经常在一起互相提问,董丽娜同学问我是考大学还是中专,她估计,我们这个水平考中专相对容易。蔡建明告诉大家热门专业报考人多,报个考古这些冷门专业相对容易录取。在知青点汤知林文化基础最好,学习也非常刻苦,他们宿舍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还经常帮助我们复习。</h3> <h3>(图为我们知青点77年考上湖北大学襄阳分校的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的汤织林同学)1977年12月高考,邓队长带着全点知青拉着两辆板车步行十多里地,提前两天就赶往公社所在地双沟镇,两辆板车上拉着我们的行李、被褥,锅碗瓢盆。</h3><h3>我们在公社农机厂的车间里安营扎寨、在院子里埋锅造饭。夜深人静,车间里弥漫着浓浓的机油味,寒冷的夜晚我们几个男生还在院子里的板车上坐着,在杨指导员、邓队长的多次催促下才进屋休息,我们把盖有湖北省召生委员会大红印章的准考证放在枕头边,心潮起伏、难以入眠。</h3> <h3>(图为40年后的原双沟高中)考场设在双沟高中,全点知青分别参加中专和大专考试,那年高考为语文、政治、数学三门,考大专增加英语,历时两天。</h3><h3>各考场考试全部结束后,我到大专考场去找汤知林、蔡建明等同学,在大学考场,考试结束后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们留下来议论答题情况,与监考老师汇报考试的感受。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很多是60年代末期的优秀毕业生,真正被十年动乱耽误了,纵然你有天大本事也也躲不过各种政治运动、上山下乡,选拔上大学,家庭出身、政治表现的束缚。今天高考的大门突然打开,他们已经年过30,成了孩子爸爸,孩子妈妈,有的是农村民办老师、公社干部,他们放下孩子、扔下锄头,满身泥土就奔向考场。</h3> <h3>两天的高考结束了,考场学校大门口,围着不多迎接考生的干部群众和附近镇上大队的贫下中农。我们远离家和亲人,只能互相安慰,只有杨指导员、邓队长和两辆板车在等着我们。</h3> <h3>回陶王岗村的路上,大家轮换着拉板车,有说有笑身心轻松了许多,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刚下乡两年就发生时代的大变革,赶上了万象更新的新时代。<h3>我们暗暗下决心: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h3><h3>(耿金和2017年10月12日于天津双街,感谢黄建春、汤织林、石建肃提供的部分照片)</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