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

天生有圆

<p>1969年2月,我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带着亲人的嘱托与期望,在我的家乡一一广西梧州地区(现为贺州市)钟山县,幸运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p><p><br></p><p>当年我还是一个年仅16岁的初中肆业学生,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p><p><br></p><p>直到1982年2月转业,十三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军旅岁月一晃而过。</p> <p class="ql-block">自从我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从此也就改变了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过,“没有军旅故事的人生 ,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我有幸成为一个有军旅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我,人生的帘幕缓缓地拉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军旅生涯的时光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记忆!如歌如诗的回忆就像潮涌般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林学习报务期间在七星公园留影</p> <p>(一个稚气未消的农民儿子的第一张军人照)</p> <p>在广东遂溪县,隶属于广州军区后勤部第二十分部的96兵站新兵连,是我从军后的第一个单位。</p> <p>(在新兵连,来自同乡战友和班、排长合影)</p><p><br></p><p>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有幸被百里挑一地选入由二十分部通讯科举办的一期新兵报务员培训班,成为一名报务学员。</p> <p>(我和报训队中同班的两个湖南慈利兵在桂林七星公园留影)</p> <p>(以上两张照片来自《美篇》美友的文章)</p><p><br></p><p>报务集训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收、发电报,并达到一定的水准。</p><p><br></p><p>第一次接触到“滴答、滴滴答”的电报声,显得十分神秘与神圣。</p><p><br></p><p>通过学习,我逐渐知道,在当时的各兵种中,通信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p> <p>(一起学报务的同乡战友李永高、钟金祥)</p><p><br></p><p>通信联络是保障部队指挥的根本手段,是军队的神经系统,对通信联络的主要要求是迅速、保密和准确。</p><p>通信兵分为无线通讯、有线通信和运动通信三类,报务员可畏是通信兵中的白领,专业技术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p><p><br></p><p>熟记摩尔斯电码编制成的10个数字、26个英文字母、上百条联络用语,以及没完没了的、枯燥无味的收报、发报训练,就是报训队半年时间的全部活动。</p><p><br></p><p>以至满脑子里时刻都被滴滴哒哒的电报声反射着,也不知用掉了多少铅笔和抄报稿纸,手指被磨破多少层皮。</p> <p>(报训队毕业集体照)</p><p><br></p><p>报训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或者说是回到送我去学习的96兵站站直机关的电台工作。</p><p><br></p><p>此时的部队已由原驻军广东湛江搬迁到了广西桂林全州县,机关及电台就在咸水公社。</p> <p>部队在全州期间,除了正常的军训,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种花生。</p> <p>(电台战友赠送的纪念照)</p><p><br></p><p>作为新兵报务员,独立上机工作(执勤)前的漫长报务训练和上机实习才刚刚开始。</p><p><br></p><p>因为一名合格的报务员,没有两年以上的训练跟班是无法独立工作的。</p><p><br></p><p>也正因此,报务员的淘汰率很高,从初学到2一3年后改行的均有不少。</p> <p>(我任台长后和台里的战友以及其他领导合影)</p><p><br></p><p>1970年3月,为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加强"三线“建设的号召,随着军委的一声令下,由原驻广西的96兵站为基础,组建了襄樊基地兵站,我也随部队一起调到了湖北襄樊(现改为襄阳)市。</p><p><br></p><p>到达襄樊市,部队机关住进了70年代襄樊市刚建好尚未投入使用的最高层建筑(五层)——襄江商场。</p><p><br></p><p>警通连则住距机关200多米远的市财校。</p><p>我们电台的全员自然成为这个新组建的师级后勤兵站机关直属警卫通信连的一部分。</p><p><br></p><p>警通连是个由警卫、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以及通讯设备修理、炊事班等组成的一个连队,担负着机关及首长的安全警卫和通讯指挥工作。</p> <p>在军营里,每天重复的就是学习、训练、执勤(值班)。作为一名报务员,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轮流参加不间断的24小时值班,是铁打不变的事。</p> <p>电台的执班室(包括话务总机室)安排在兵站机关里,以便于与负责译电工作的机要科及司令部等上级部门的联系。</p><p><br></p><p>每当值了夜班,第二天就可以补休半天,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成了我当时的主旋律。</p><p><br></p><p>也因为如此,我们电台兵(还有话务女兵们)成了与连队其他战友格格不入的小团体(因为值班的、轮休的人员不能参加连队的正常学习与训练等活动)。</p> <p>值班期间,就是在报房里全神贯注地收听无线电波、敲击电键或抄写数码电报。</p><p><br></p><p>将一份份文件转为摩尔斯电码,或从空中接收电波,将电码变成一组组的数字。</p><p><br></p><p>当报务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报务技术外,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p> <p>1970年10月,刚满18岁的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p><p><br></p><p>1971年6月我被提拔为排级干部报务员,穿上了四个兜的令人羡慕的干部装。</p><p><br></p><p>1971年11月,再被提拨为三个电台中最年轻的电台台长。</p> <p>在襄樊驻军间,我所在的警通连,曾经数次搬迁住地。</p> <p>又到了一个老兵退伍的季节,老兵离别在即,来一张合影留念,留下那朝夕相处的瞬间。</p> <p>1971年2月,我被指派到武汉军区后勤部教导队(武汉市汉口赵家条)新兵报务训练队担任班长、助理教员。</p><p><br></p><p>学员们都来自武汉军区后勤部所辖的通信站、船舶大队、以及如我所在的襄樊基地兵站等数个师一级的单位。</p><p><br></p><p>这是报训队的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陈正鲜教员</p> <p>这批学员当中,他们回到各自的单位后,有的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多年改行或调动后成为部队的优秀代表。</p> <p>1972年带领台里人员,在湖北光化县执行野战通信训练任务。</p> <p>(1972年电台人员集体照)</p><p><br></p><p>1973年,部队再次搬迁到襄北(距市区50多公里)的新建驻地。</p> <p>在这里,宽阔的一望无际的农场用地为连队开建菜园,解决伙食自给提供了条件,也为战友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劳动的乐趣。</p> <p>1973年在河南洛阳第54军报务干部训练队参加培训。</p> <p>(这是1974年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在钟山县城的照片)</p> <h3>在大哥大嫂工作的苍梧县沙头镇和大哥大嫂留影。</h3> <p>途径广州,在高楼大厦前留个影。</p> <p>报务员平时的训练相对于警卫和有线通信战友要轻松许多。可实战演练时,徒步背着沉重的、数十斤重的铁疙瘩(电台设备),几乎让人负重到极限。</p><p>坚苦的演练和胜利的战果会让人永生难忘。</p> <p>(部队野战拉练时的照片)</p> <p>1976年初,在河南新乡市沁阳县三王庄公社接新兵,并在新兵连当任排长。</p><p><br></p><p>作为一名以室内工作为主的技术干部,有机会独立到地方接兵,并担任新兵排长,带领新兵战士学习、操练军事科目,给了我极大的锻炼。</p><p><br></p><p>这是和我接的新兵合影,遗憾的是,有的姓名已记不起来了。</p> <p>1978年6月,我再次被指派到武汉黄陂横店,担任军区后勤新兵报训队担任教员。两个多月之后的8月,因老报务员集训队需要,又改到老兵集训队担任教员。</p> <p>1979年,部队搬迁回襄樊市区新建军营,之后一直到1985年军改归属总后勤部的武汉基地,并驻军武汉市(那时我已离开部队)。</p><p><br></p><p>1979年2月,我调到上级分部(由原番号襄樊基地兵站易名为36分部)司令部通讯科担任参谋,分管科里的无线通信工作,这是个基层通信干部羡慕的岗位。</p> <p>(通讯科张建中参谋转业前,全科人员及武后通讯科两位领导的留影)</p><p><br></p><p>作为分管无线通讯工作的参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年做好上一年无线通讯工作的执勤、训练总结,及下一年的执勤、训练计划方案,同时做好督促检查落实。</p> <p>这是担任参谋期间,组织、管理并兼任教员的一次36分部所属报务员集训结业合影。</p> <p>十多年的军营生活,多位由钟山、富川、苍梧县一起入伍的老乡战友的相互关心、关照,同样让我永生难忘,老乡们不仅丰富了我的军营业余生活,也给自已的成长成熟增添了正能量。 </p> <p>凭着良好的技术和永不服输的实干精神,我在报务训练和比赛中曾得过无数次奖励和荣誉。</p><p><br></p><p>这是其中一次奖品——相册(当时部队尚未恢复大比武,也不发奖状,只发给一个相册并写上几个字。</p> <p>在部队,我先后当过战士报务员、干部报务员、电台台长、通讯参谋,入了团、入了党,当上了一名正连职军官(79年军改定职),实现了由学生到战士、由战士到军官的转变。</p> <p>在这十几年中,得到了历任警通连、通讯科领导的关心、教育,得到战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正是有了他们的关心、教育和帮助,才有了我的今天。</p><p>值此,真诚的感谢他们!感恩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每一个相遇的人!</p><p><br></p><p>他们当中,第一任连长陈伟平、第一任指导员杨楚年,以及林再茂、向登柏等连队首长,通讯科郭专卿科长等领导,我将永远记住他们!</p> <p>由于1980年6月结婚后,妻子在梧州市工作,加上自已的思乡情结,于1981年第四批干部转业前,主动提出转业申请,获领导批准,确定退出现役。</p> <p>1981年7月至12月参加转业干部政法学习班学习。</p> <h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改变不了的规律。1982年1月,我带着不舍和眷恋离开了军营,脱下了心仪的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h3> <h3>转业后,我长时间在政法部门工作,并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h3> <p>(陪同回广西的战友董万瑞到南宁看望在邕的老领导战友)</p><p><br></p><p>雨过云烟的军旅生活,成了我永久的回忆,如今尽管离开部队数十年,但紧张火热的军营生活,时时还会出现在我的脑海。</p> <p>(2000年出差武汉与在汉的部分战友相聚留影)</p> <p>我的军旅生涯持续了13年,从16岁到28岁,</p><p>军旅陪伴我走过了人生旅途当中最美好的一段里程。</p><p>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怀念军旅生涯中的点点滴滴。</p><p>特别是一些战友因病已离世,更加让我怀念。</p> <p>如是,寻找多年失联的战友、参加战友聚合、与战友一起旅游,成了一种新的精神追求。</p> <p>近数年来,参与策划、组织、实施警通连、以及电台的战友联谊会数次,并取得圆满成功。</p> <p>这是2013年在襄阳市举办的第一届警通连战友联谊会合影。</p> <h3>电台战友于2016年在湖北宜昌聚会留影。</h3> <p>这是2015年11月,在担任警通连第二届老战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并在柳州市有近200人参加的战友联谊大会上主持会议。</p> <p>2015年5月,警通连第二次战友联谊会在柳州举行期间合影</p> <p>2016年,与老连长陈伟平等战友相约,到四川宜宾屈辉明战友的农家乐小住,并在周边游玩。</p> <p>这是2017年11月,担任第三届警通连战友联谊会会长,在江西抚州举行联谊时的讲话和合影。</p> <p>军旅岁月就像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歌,它将永久激荡着我人生的每一寸空间,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自豪。</p><p><br></p><p>正值我从军50周年之际,仅以此篇记录我这段流金溢彩的军旅生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