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一起来学做青团!

张爱梅

</h3></br><h3>如果说端午节是掀起南北方甜咸粽子之争的导火索,如果说中秋节又为了月饼馅儿争执不下,如果说南方人总diss北方人什么节气节日都要吃饺子......那么有一种美食,绝对可以说是<strong>南北通吃老少皆宜且甜咸都有</strong>,没错,就是青团。</h3></br> <h3>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应该不知道这绿油油的小团子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是<strong>江浙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strong>在古代,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因此清明饮食多以“寒食”为原则。古时有麦糕、环饼、冷粥等,如今则更注重“应令尝新”——也就是说吃些<strong>应时应景、新鲜而有季节特色的食物。</strong></h3></br> <h3>青团便是这“春风花草香”的季节里最应景的食物了。在清明节前后,人们采摘当季的野草(艾草或小麦草)做成新鲜的绿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蒸熟后的青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带着春天独有的青草香气。江南人把一年中第一次吃青团叫作<strong>“尝春”</strong>,口齿间萦绕着春天的清新气息,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了。</h3></br> <h3>青团的来历,大约要追溯到<strong>太平天国时期</strong>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h3></br> <h3>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strong>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strong>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h3></br> <h3>从前只是作为江南地区清明祭祀用品的青团,凭着它软萌可爱的外形还有清香浓郁的口感一举成为春季的<strong>“网红甜品”</strong>,不仅南方人爱吃,在北方,青团也圈粉无数。微博上不少网友纷纷在清明节晒出自己制作的青团。</h3></br> <h3>而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部更是推出了吸睛的<strong>“青团礼盒套装”</strong>——一套涵盖荠菜、肉松蛋黄、松仁豆沙三种馅儿共12枚青团,很快被人大师生乃至校友疯抢。每一盒青团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荠菜的叫“千里荠”,肉松蛋黄的叫“此心牵绊”,松仁豆沙的叫“相思”,连起来读便是文艺气息十足的一句:<strong>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strong>几盒小小的青团,竟也承载了清明节时的淡淡追思。</h3></br> <h3>其实在物质条件富足的现代,所有以前只能在特定时刻吃到的具有仪式感的食物我们现在随时都能一饱口福,粽子、饺子、月饼,<strong>唯独青团却好像还是只在春天守候着,每到这个季节,伴着萦绕在唇齿间的艾草清香慢慢随时光游走,再在下一次江南烟雨时,带来第一口“春的味道”。</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n21TiuHxw-DPHIQrStT1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