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古民居之杰作。位于福建省福鼎市20公里的白琳镇翠郊村翠郊,离太姥山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h3> <h3>古民居是吴氏家族的私家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 ),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基本完好。宅院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由360根木柱支撑而起,共围出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共有房192间,总占地面积为13980平方米(20亩),就单体建筑而言,可谓江南第一大古民居。</h3> <h3>整体平面图上格局巧妙,且脉络分明,纵横交错又横纵相连,有如一个古老的围棋大棋盘,摆设于幽谷之中,随时恭迎仙人神游于此时席地对奕。</h3><h3> 古宅是北方封闭的四合院与南方开放式的庭院有机结合的结果。如:虚实结合的双层推拉窗------内为紧闭的实窗、外为虚的漏窗------刚柔并济:</h3> <h3>又如严实的合院间以天井相连,天井两旁的花墙上以花窗借景。墙外花草忽隐忽现又盈溢出含蓄之美,这是江南园林建筑的典型手法等。南北文化结合,凝重不失轻巧,端庄不失调皮,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跃跃欲试又不忘矜持。</h3> <h3>整个建筑占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古厝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栩栩如生。</h3> <h3>翠郊古民居的兴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历经13年、耗资白银2万两。因建造古居时,按风水学竖立梁柱要同一时辰。(类似于上梁)这么多间房子,同一时辰立柱,当时吴家没有这么多人,于是就请了好多戏班子来演戏。结果共动用了1000多人,在同一时辰竖立了360根立柱。由于人多,造成了院落的立柱和底层客厅的立柱交错而立。</h3> <h3>清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与吴家关系甚密,曾赠与“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寄望于朋友间读书有成,友谊长存。 古民居还保留着宋代大诗人苏轼亲笔题字的笔简、清代宫灯等珍贵文物,保留着斗鸡、布袋戏表演等传统活动项目,传承着一个古老家族的故事。</h3><h3>古居保护的还好,文革后期,知青曾住在古屋里,如果没有人住的话,古居可能会败颓。正厅有宰相刘罗锅的联版最值一看。</h3><h3><br></h3> <h3>古居的建筑</h3> <h3>翠郊古民居是茶商(白琳功夫茶)世家吴氏的私宅。当时吴家的茶叶规模在福鼎都是赫赫有名的,为了拓展茶叶商品,吴家广交朝廷官员。刘罗锅曾与吴家的私交甚好。</h3> <h3>古翠郊民居,有上百年的历史,里面的房子全部是由木质结构构成,值得一游!</h3> <h3>这是高台明镜的装饰,匾两旁的明镜雕刻的非常精美。明镜用绿松石磨成粉来涂抹,形象地呈现出镜面的光泽。古人云:明镜高台,就是这种装饰。只有官家才有的,老百姓是不允许。</h3> <h3>民家的建筑大门都是一字开的,官家的建筑大门才可以八字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讲的就是这种建筑风格。吴家用钱捐了一个官位,所以大门是八字开的。</h3> <h3>古居的院落连成一片,下雨走在宅内淋不到雨。</h3> <h3>当年的后花园,现在呈现一派废颓。现在的古居产权归返吴家后代,但每年的修缮花费是吴家后人也承受不起。据吴家最小的儿子之孙女说,门票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他们也为古居担忧。</h3> <h3>这是后院左面的混井,井水用于打扫走廊地面和浇花,井水很浑浊。</h3> <h3>这是后院右面的清井,井水供吴家饮用。同是后院的井,井水截然不同,也是一个未解之谜。</h3> <h3>这张座椅是当年毕姥爷拍片时的道具,拍后就留在吴家的客厅了。</h3> <h3>这个镂空雕花的窗户是不能开启的,整个古居只有一扇,在小姐居住的走廊里。是专为小姐选姑爷时,从楼上看客厅里的备选姑爷。</h3> <h3>地处偏僻的山区,少爷们的生活也很单调的。小姐的生活更是无聊,封建社会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生活在小姐居住的房间。所以小姐的床是度日过生活的“伴侣”,床上都雕琢精美的图案和窗幔能360度旋转的雕饰物,供小姐解闷。</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