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时间:2019年3月22日——24日</b></h3><h3><b>地点:北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b></h3><h3><b>摄影照相:孙立峰、马洪瑞、杨焕贞、陈湘萍</b></h3><h3><b>编辑整理:李强</b></h3><h3><b>后期制作:李强</b></h3> <h3>弹指一挥间,我们离开部队已经40余年了,在此期间无数次都梦想回老部队驻地营房看看,但因诸多原因一直未能如愿。</h3><h3>2019年3月,北京卫戍区原警卫第四师第十团特务连1974年度冀州籍退役老兵孙立峰、马洪瑞、常来峰、梁彦臣、李强五位战友终于达成共识:拟定于2019年3月22日至24日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愿望——携军嫂重返第二故乡北京老部队驻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进行老营房回访和参观游览活动。</h3><h3>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大门口的文字标志。</h3> <h3>1974年12月我们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原警卫第四师第十团特务连,分别被分配在警卫排、侦察排和工兵排,担负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和对东南亚二十四个国家广播(简称二十四号)发射台的警卫执勤及军事训练、施工勤务等项任务。</h3><h3>1985年7月全军裁减员额100万。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北京卫戍区原警卫第四师调归第63集团军建制,编成北方乙种摩托化步兵第189师,十团也由第565团改为炮兵教导团。</h3><h3>1986年4月18日至20日,特务连随第189师炮兵教导团采取铁路运输和摩托化开进方式移防山西省临汾、运城地区。</h3><h3>1998年12月,全军裁减员额50万,步兵第189师改编为摩托化步兵第189旅。</h3><h3>2003年12月,全军裁减员额20万,部队与第63集团军一起被撤销建制及番号。<br></h3><h3>现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的警卫任务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北京总队负责担任,常年驻守一个中队(七十至一百余人)。</h3><h3>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大门口和武警中队营房视频。</h3> <h3>担任“五四二台”警卫任务的武警中队营房,新建在战备车场东侧,约距各哨位中心位置,属独立全封闭性质,营房大门朝西北方向。</h3><h3>图为武警中队营房视频。</h3> <h3>2019年3月22日下午,居住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战友常来峰和居住在冀州区的战友孙立峰、梁彦臣及夫人先期到达衡水,入住《豪鑫宾馆》,晚上战友们在《衡源酒店》进行了聚餐。</h3><h3>2019年3月23日04:38战友及军嫂一行七人从衡水出发,乘坐k148次列车踏上了去北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的回访征途。</h3><h3>3月23日08:33到达北京西站后换乘地铁9号线,在郭公庄站下车后换乘房山线,到广阳城站下车出站后,改乘38路公交车到达回访目的地北京“五四二台”。</h3><h3>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大门口。</h3> <h3>当我们来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大门口的一瞬间,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五四二台”大门已重新设计全面翻新,右侧是全封闭岗亭,一名武警战士正在执勤,岗亭外侧是快递代收点,不时有快递员和用户往来,左侧是醒目的“五四二台”台标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文字名称。门口中间是不锈钢材质的电动伸缩栏杆,向里望去,宽敞笔直的马路和两侧大树依然是那样熟悉。门口前修建的是南北贯通的公路,交通方便。“五四二台”北侧的“长阳村”和周围的稻田地已全部拆除和消失,改建成了长阳居民小区和休闲娱乐绿地公园,高楼林立,绿树成荫,40年前的郊区小村变成了城市风貌。</h3><h3>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大门口。</h3> <h3>图为长阳家园A区照片。</h3> <h3>图为长阳家园居民区一角。</h3> <h3>我们抑制不住激动而迫切的心情,立即与执勤的武警哨兵进行了沟通,说明来意,哨兵随即电话请示中队领导,不一会中队指导员回电话说允许回访,还派一名一级士官小李引领陪同,提供方便,我们听后真是欣喜若狂,十分高兴。大约过了5分钟,武警中队一级士官小李来到了大门口迎接,原特务连副连长李强上前与其亲切握手深表欢迎,并代表全体回访人员对中队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随后与李士官一同进行了回访。</h3><h3>图为李强与武警一级士官小李亲切握手。</h3> <h3>图为李强与武警一级士官小李合影。<br></h3> <h3><b>一、回访特务连营房</b></h3><h3><b>1、连部、警卫排、工兵排、炊事班、司机班</b></h3><h3>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内部的不断变化,原特务连老营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宿舍楼依然存在,但已改为“五四二台”办公区域的西楼,功能是内部招待所。原家属探亲招待所房舍也还存在,但已改建为职工宿舍。除此之外,所有营房及设施均全部拆除,已另作规划。</h3><h3>图为原特务连宿舍楼。</h3> <h3>图为原特务连宿舍楼改为内部招待所后的内部楼道照片。</h3><h3>向里看去为原特务连连部。由近至远依次为:右侧:连部、通信员室,文书、卫生员室。</h3><h3>左侧:上士、司务长室,军械库。</h3><h3>最远处大门为宿舍楼北门。</h3> <h3>图为原特务连宿舍楼改为内部招待所后的内部楼道照片。</h3><h3>由近至远依次为:炊事班宿舍,司机班宿舍,工兵排宿舍,警卫排宿舍。</h3> <h3>图为从北侧拍摄的原特务连宿舍(一楼)视频。</h3><h3>二楼为高机连宿舍。</h3><h3>视频中大门为原特务连连部、警卫排进出门口,草地位置为原特务连篮球场位置。</h3> <h3>图为从南侧拍摄的原特务连宿舍(一楼)视频。</h3><h3>二楼为高机连宿舍。</h3> <h3>图为原特务连副连长李强在宿舍楼北门口前留影。</h3> <h3>图为原特务连司机班班长梁彦臣在宿舍楼北侧留影。</h3> <h3>图为原特务连司机班两任班长常来峰(右)、梁彦臣在宿舍楼北侧留影。</h3> <h3>图为原特务连司机班班长常来峰、梁彦臣,工兵排二班班长孙立峰在宿舍楼西门留影(由左至右)。</h3><h3>西门是工兵排、炊事班、司机班进出经过门。</h3> <h3>图为原特务连老战友在宿舍楼东门前留影。</h3><h3>左起:常来峰、梁彦臣、李强、马洪瑞、孙立峰。</h3> <h3>随访军嫂在原特务连宿舍楼东门前留影。</h3><h3>左起:杨焕贞、陈湘萍。</h3> <h3>图为李强和夫人在原特务连宿舍楼南侧留影。</h3> <h3>图为梁彦臣和夫人在原特务连宿舍楼北侧留影。</h3> <h3>图为原特务连伙房位置,现已改建为小型停车场。</h3> <h3>图为原特务连饭堂位置,现已改建为“五四二台”职工宿舍。</h3> <h3>图为原特务连家属探亲招待所,现已改为“五四二台”职工宿舍。</h3> <h3>沿马路过去,住宅楼前侧是原特务连养猪场位置,养猪场东侧是一大水坑,“五四二台”一些老职工经常在此打鱼,后改建成一游泳池,再后来统一建起了住宅楼。</h3> <h3>图为原特务连伙房东侧菜地位置,现已规划成绿地。</h3> <h3>图为原特务连在甲机房西南侧的菜地位置,现已改为运动场。</h3> <h3>大家边走边聊,兴致勃勃,回忆着40年前的部队生活。</h3><h3>图为回访照片。</h3> <h3><b>2、侦察排(24号)</b></h3><h3>侦察排距连部东北方向约1.5公里。警卫目标是对东南亚二十四个国家广播发射台,也叫乙机房(简称24号)。</h3><h3>早前,对外广播发射台已经搬走,机房及周围天线均全部拆除,侦察排所住宿舍、伙房及食堂也同时拆除。</h3><h3>目前,此地已改为国家地球检测站,大门也由过去的西门改为南门,通往“五四二台”的全封闭马路也是新修的,路边两侧是大树,大树外侧是围墙。院内是新建机房,无数多口径的天线遍布院内,面向天空如同天眼。除原来的西门和两个岗楼旧址外,已看不到老营房的旧址了。</h3><h3>国家地球检测站的警卫任务,同样由警卫“五四二台”的武警中队负责,战士们每天骑变速自行车上下岗。</h3><h3>图为在李强在原侦察排(24号)驻地回访。</h3> <h3>图为“五四二台”东北角小门照片。</h3><h3>小门直达国家地球检测站(原24号乙机房)。</h3> <h3>图为“五四二台”东北角小门至国家地球检测站新修马路照片。</h3> <h3>图为原特务连侦察排排长李强与武警中队一级士官小李认真交流。</h3> <h3>图为原特务连侦察排驻守执勤地24号视频。</h3> <h3>图为原特务连侦察排驻守执勤地24号西门旧址(围墙有两个水泥垛子处)。</h3><h3>水泥垛子右侧为门口岗亭(8号固定哨),固定哨后面为原特务连侦察排的战备库。</h3> <h3>图为原特务连侦察排驻守执勤地24号东北角岗楼(9号瞭望哨)旧址。</h3><h3>近处的草地为原特务连菜地。</h3> <h3>图为原特务连侦察排驻守执勤地24号东南角岗楼(没哨位)旧址。</h3><h3>近处的空地为原特务连侦察排的生活区域(篮球场、单双杠、兵乓球、晒衣场、卫生间等)。</h3><h3>天线后侧为原特务连侦察排宿舍、军械库、食堂、伙房。</h3> <h3><b>二、回访“五四二台”</b></h3><h3>五四二台是新中国成立后,依靠我国自己力量建成的第一座中波发射台。</h3><h3>1954年4月16日11时05分,时任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启动按钮,宣告了五四二台的诞生。</h3><h3>五四二台的几代人,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怀着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无限忠诚,辛勤耕耘,开拓进取,由单一的中波发射台逐步发展成为广电系统唯一集广播发射、卫星传输和战备应急广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台站,谱写了五四二台光荣的历史篇章。</h3><h3>图为五四二台机房和发射塔天线。</h3> <h3><b>1、办公区</b></h3><h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在原来一栋办公楼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h3><h3>原办公楼称为主楼,坐北朝南。</h3><h3>原特务连宿舍楼为西楼,在主楼的西南方向。</h3><h3>原高机连食堂楼为东楼,在主楼的东南方向。</h3><h3>主楼、西楼、东楼之间是广场,广场南侧是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形成了方正的办公区域。</h3><h3>图为主楼和广场及旗杆照片。</h3> <h3>图为主楼(原“五四二台”办公楼)照片。</h3> <h3>图为西楼(原特务连宿舍楼)照片。</h3> <h3>图为东楼(高机连伙房、食堂楼)照片。</h3> <h3><b>2、技术区</b></h3><h3>图为技术区文字标记照片。</h3> <h3>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机房(简称甲机房)和发射塔天线照片。</h3> <h3>图为五四二台机房(甲机房)和发射塔天线视频。</h3> <h3>图为在甲机房前留影。</h3><h3>左起:孙立峰、梁彦臣、李强、马洪瑞、常来峰。</h3> <h3>军嫂杨焕贞在甲机房前留影。</h3> <h3>图为《北京国广星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门口照片。</h3> <h3>图为战备车库照片。</h3> <h3>图为战备发电车照片。</h3> <h3>图为战备车辆照片。</h3> <h3>图为战备车辆。</h3> <h3>图为战备值班车辆。</h3> <h3>不知不觉3个半小时的回访活动很快就过去了,按照回访计划,我们还要回访团部营房,还要进行游览活动,我们告别了陪同回访的武警中队李士官。分别之时,原特务连副连长李强再次代表全体回访人员感谢他给予的热情帮助,再次请李士官向中队领导转达我们的诚挚谢意!</h3><h3>图为李强与李士官分别时互敬军礼。</h3> <h3>图为李强与李士官握手告别。</h3> <h3><b>三、回访团部营房</b></h3><h3>第十团整建制归调第63集团军编为炮兵教导团后,团设留守处配有留守人员。现在,留守人员除个别人员外,大都搬迁至良乡居住。团部北侧(汽车连以北)营房划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四二台》,现为一运动场地。</h3><h3>接管团部大院营房的是陆军第82集团军(原38军),大门口设有钢制防御围栏,可谓戒备深严,从外面看团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办公楼和大礼堂都存在,其他营房设施看不到。在与两名门卫哨兵沟通进团部回访时,遭到拒绝,之后我们请求哨兵请示部队领导,部队领导的回复同样是拒绝。因部队哨兵不准拍照,不准在门口久留,无奈我们只能在远处偷拍了几个镜头(大礼堂和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办公楼的起脊屋顶),</h3><h3>图为原第十团团部大门口照片。</h3> <h3>图为原第十团司令部、政治处办公楼照片。</h3><h3>(此照片是在“五四二台”院内隔着围墙拍照的,故只能看到办公楼的楼顶)</h3> <h3>图为原第十团后勤处办公楼照片,远处蓝色广告牌后面是团司令部和政治处办公楼。</h3><h3>(此照片是在团部大门口外远处拍照,清晰度不佳)</h3> <h3>图为团部大礼堂照片。</h3><h3>(此照片是在团部大门口外远处拍照)</h3> <h3>原特务连警卫排一班战士马洪瑞服役8年,在团部大门口站岗8年。看到熟悉的团部大门口倍感亲切,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h3><h3>图为马洪瑞在团部大门口外留影。</h3> <h3>3月23日下午我们返回北京了,以便准备下一步参观游览活动。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二次向“五四二台”、向军营敬礼并挥手告别。第一次是在那年那月欢送复退军人的锣鼓声中和调离其他单位时,怀着激动而不舍的心情挥泪告别的。</h3><h3>再见了!五四二台。再见了!军营。</h3><h3>敬礼!五四二台。敬礼!军营。</h3> <h3><b>四、参观游览</b></h3><h3>2019年3月23日下午01:30我们一行七人乘坐地铁返回北京,按计划开启参观游览历程。</h3><h3><b>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b></h3><h3>3月23日下午02:30我们到达了军事博物馆参观游览,因是周六,人员较多,退役军人可以凭《优待证》免费进入,军嫂满60周岁也可免费进入。我们进馆后先是在门前合影留念,而后进展厅参观学习和游览,并不时的进行拍照。</h3><h3>军事博物馆展厅相比40年前第一次来参观时变化很大,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h3><h3>图为战友们在门前合影留念。</h3> <h3>图为军嫂在门前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夫妇合影留念。</h3> <h3>图为梁彦臣与夫人在门前合影留念。</h3> <h3>图为展厅飞机照片。</h3> <h3>傍晚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回访与参观,就近入住军事博物馆南侧的《曙辉快捷酒店》。</h3> <h3><b>2、天安门</b></h3><h3>3月24日上午08:50战友们一行从《曙辉快捷酒店》出发,乘地铁到达天安门广场游览。由于是星期天,旅游团队遍布广场,虽说人员很多,但秩序井然,相互友好相处。我们首先从天安门开始游览拍照,依次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家心情愉悦,互相关心,相互拍照,充满快乐。</h3><h3>图为战友们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h3><h3>左起:孙立峰、梁彦臣、李强、马洪瑞、常来峰。</h3> <h3>图为军嫂杨焕贞(左)、陈湘萍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h3><h3><br></h3> <h3>图为李强夫妇合影留念。</h3> <h3>图为梁彦臣夫妇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右)与孙立峰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右)与马洪瑞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右)与梁彦臣合影留念。</h3> <h3><b>3、人民大会堂</b></h3><h3>图为战友合影留念。</h3><h3>左起:常来峰、梁彦臣、李强、马洪瑞、孙立峰。</h3> <h3>图为合影照片。</h3><h3>左起:常来峰、梁彦臣、杨焕贞、陈湘萍、马洪瑞、孙立峰。</h3> <h3>图为军嫂杨焕贞(左)与陈湘萍合影留念。</h3> <h3>图为军嫂杨焕贞(右)与陈湘萍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夫妇合影留念。</h3> <h3>图为梁彦臣夫妇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左)与孙立峰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左)与马洪瑞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左)与常来峰合影留念。</h3> <h3>图为李强(左)与梁彦臣合影留念。</h3> <h3><b>4、人民英雄纪念碑</b></h3><h3>图为战友合影照片。</h3><h3>左起:孙立峰、梁彦臣、李强、马洪瑞、常来峰。</h3> <h3>图为军嫂杨焕贞(左)与陈湘萍合影留念。</h3> <h3>3月24日下午01:30,我们全部完成了此次老部队驻地回访和参观游览任务,乘坐地铁前往北京西站准备返程。</h3><h3>在北京西站停留处理部分事物后,于晚上19:53乘坐z107次列车,经过2小时03分运行,平安返回衡水。</h3><h3><br></h3><h3><b>在这短暂的三天时间里,似乎是我们人生中最开心、最兴奋、最幸福的三天。</b></h3><h3><b>因为这三天是我们人生中十分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人生里程碑。</b></h3><h3><b>因为在这三天时间里完成了我们北京之行的历史使命。</b></h3><h3><b>因为在这三天时间里有我们亲密战友的朝夕相处和军嫂的体贴关照。</b></h3><h3><br></h3><h3><b>谢谢你!亲密的战友!!</b></h3><h3><b><br></b></h3><h3><b><br></b></h3><h3><b>原创作者:李强</b></h3><h3><b>2019年3月29日于衡水</b></h3> <h3><b>原创作者简介:</b></h3><h3>李强,男,中共党员,转业军人,现已退休,定居衡水。</h3><h3>图为原创作者李强在回访中的照片。</h3> <h3><b>谢谢观看!</b></h3><h3><b>再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