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医生的不“平凡”夜班

刘洁

<h3>  </h3><h3> 当一名医生真的不易,当一名儿科医生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孩子本身身体很痛苦,他又不会很清晰条理地告诉医生“我哪里不舒服”,完全是靠医生的视、触、叩、听、察言观色来判断到底哪里出现了疾病,而且脑海里应该迅速反应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我们有丁点闪失。</h3><h3><br></h3> <h3><br></h3><h3>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而我们儿科医生担负的就是儿童身体健康的重担子。常言道:儿科是小科,是不会创造多少财富价值。但是它所给社会带来的却是永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全国的儿科医护人员是最富有爱心的,最值得让人感动的,因为我们的存在会为祖国的健康撑起一片蓝天。</h3><h3><br></h3> <h3>  </h3><h3>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开始进入了梦乡,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却挑灯夜战,写病历,查阅资料,看患者,实在累的撑不住了,可以眯一会儿。当正准备进入梦乡时,突然一句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大夫,大夫,快点,救救我家孩子吧”,顿时精神高度紧张,思维马上归位,孩子怎么了?初步经过询问病史,查看病人,查体,判断是急危症,而且比较凶险,是个<b><font color="#ed2308">急性喉炎-四度喉梗阻</font></b>。当时孩子的苍白的表情和瞪大的眼睛告知我,他很害怕,就是我们医学所谓的“濒临死”,因为入气口堵塞了,氧气无法从气道正常出入,老百姓常说人活的就是一口气。孩子当时只能端坐呼吸,连一句话也无法正常表达。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因为我心里明镜,万一用药不缓解,后果很严重。思考诊疗步骤的功夫,我们的护士王虹旭老师已经给孩子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开通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了,这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平日里训练有素的团队,配合默契,专业性强,抢救流程已熟记于心并力行于工作中的团队。我的脑海中也辩证论治了一番,采取“重拳出击”的治疗原则,让喉头水肿迅速缓解,也不需要“蜻蜓点水”,所以在安全剂量下给予足量的激素缓解,同时进行雾化持续治疗。对于科里的重病人,上级医师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最大,所以即使是半夜三更,孟主任也是不辞辛苦的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果病情恶化,我们该如何打算和实施方案。患儿特别争气,大约1个小时之后,症状有所缓解,可以半卧位入睡了,喉梗阻缓解,我的心也归位了,默默地告诉自己:孩子过了这一关,就闯关成功了。</h3> <h3>  </h3><h3> 这就是一位平日中随时随地就发生的抢救工作,也是无数个儿科医生夜班的工作写照,一位平凡的医生经营着“不平凡”的生活。<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