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人畜健康的杀手

科区疫控中心

<h3>【病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它可侵害猪、狗、牛、羊、鹿、骆驼等动物,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的布病又称为“懒汉病”“蔫巴病”“千日病”。</h3><br> <h3></h3> <h3>布氏杆菌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h3> <strong>【临床症状】</strong>动物感染布病后,潜伏期约14天到180天。怀孕母畜容易流产,引发子宫内膜炎。患病公畜常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关节炎等症状,影响生育,甚至能传染给同群母畜。<br><br> <h3></h3> <h3>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h3><h3><br></h3><h3><br></h3> <br>   <h3>人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烧呈现波浪热、多汗、浑身没劲、关节和肌肉疼痛,总想小便等症状。此外,该病还可导致患者性能力低下,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h3><br> <h3></h3> <br>   <h3><strong>【传播途径】</strong>带菌母畜生产时,排出的胎儿、羊水、胎衣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人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动物、病菌污染物、流产物或食入生鲜乳等病畜产品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h3><br> <h3></h3> <br>   <h3>感染布病的怀孕牛羊,其流产物或者仔畜携带有大量布鲁氏菌,这些细菌就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甚至健康皮肤进入体内感染人。</h3><br> <h3></h3> <h3>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h3> <br>   <h3>市场上常常有商贩牵着牛羊现挤现卖奶制品,若这只牛羊患有布病,喝之前奶制品又没有充分煮沸消毒,也容易把细菌喝到肚子里,而感染布病。</h3><br> <h3></h3> <br>   <h3><strong>【易感人群】</strong>布病感染者主要是牛羊饲养人员、屠宰加工人员、兽医和检疫员等职业人群,这些人的感染概率最高。随着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普通人群的感染风险有增加趋势。</h3><br> <h3></h3> <br>   <h3><strong>【防范与控制】</strong>一要做好家畜的检疫检测。购买家畜必须经过检疫,确保家畜没有布病。引种、补栏、贩运、屠宰或利用牛羊进行实验研究时,首先看这批牛羊有无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h3><br> <h3></h3> <br>   <h3>养殖家畜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实施布病剔除净化,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h3><br> <h3></h3> <br>   <h3>二要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做好自我卫生防护。生活中接触牛羊等家畜的人员,日常工作要穿好工作服,带好口罩和手套,收工时将手洗净。</h3><br> <h3></h3> 不要随便近距离、亲密接触牛羊。接触后,要采取洗手、换洗衣物等卫生措施。<br><br>   <h3></h3> <br>   <h3>牛羊奶一定要煮沸后再喝。生熟案板要分开,羊肉煮熟、烤熟后再吃。对那些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须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更不能卖给别人。</h3><br> <h3></h3> </h3></br> <h3>出现布病疑似症状,尽快去医院检查。一旦确诊感染布病,需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切不可拖成慢性病,否则后果很严重。</h3></br> <h3> <br>   <h3>记住了这些,远离布病,妥妥的。</h3><h3><br></h3><h3>科区疫控中心 宣</h3><br>声明:该文用于科普宣传,图片来源网络。 <h3>加强布病宣传干预,做到家喻户晓,群防群控,健康养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