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追思,千里遥相祭

徐徐回眸

<h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h3> <h3>千百年来,清明时节,为已故亲人上坟,是为人子孙者的本份。对于我们长年离乡别井者来说,思乡念祖之情尤为浓烈。</h3><h3></h3> <h3>我的故乡位于粤西边陲,有着竹乡美名,遍遍竹海,山丘层叠,一到清明前后,便满山翠绿,竹笋延连,拨地而出。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坟茔都在这山腰上、丛林间。<br></h3> <h3>随着经济发展,乡里一代代后生陆续外出打工谋生后,祖先们一直隔着坟堆守望着百年不变的寂寞。回去给他们的坟头除除草,培培土,为亡魂超度,令生者尉藉。</h3> <h3>那些年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未能每年回去,现在可好,随时都能回去看看,到了清明这一天,也能同家族里的兄弟及晚辈们一起去扫墓,祭祖。</h3><h3></h3> <h3>男人们扛着锄头,拎着香蜡纸烛,提着祭品、鞭炮,迈过草嫩柳绿的田埂,穿越村山林道,走向故亲的墓地。</h3> <h3>来到墓地先是除草、培土、插旗,然后依次焚香,燃烛,烧纸,敬酒,叩拜,燃放鞭炮。一颗颗嗞嗞鸣镝的炮竹轰响,惊得林中飞禽闻声而逃。</h3> <h3>妇女和孩子们叩拜毕祖先,便站在远处,捂着耳朵,远远地躲着崩飞的炮屑,眺望着鞭炮齐鸣。</h3> <h3>火焰里的灰烬飞到空中,与鞭炮形成的青烟白雾萦绕在坟地上空,蜿如幽灵翩翩起舞,如歌如戏。</h3> <h3>上坟祭祖本应心情沉重,然而曾经的悲痛已被时间滤走,剩下的是那样的平和。这平和像坟头灵位,触摸不到温度,却能让人体会出永恒,令人“清”心“明”静。</h3> <h3>生命的过程亦是拼搏的过程,但也没必要去死拼。既然都要面对死的那一天,何不放慢脚步,珍惜当下,享受当今。<br></h3> <h3>死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人害怕。死还可以提醒人们有些事情不必太较真,该放下时得放下。该享受时尽享受。这是已故者清明节致生者的最好的礼物。</h3> <h3>我在这个异域之地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本以为我已经跟它不分彼此。然而,每到清明我便发现这种想法是如此幼稚。</h3> <h3>这里华丽如梦境,这座城的四周山清水秀,优美如画,却没有一座足以让我下跪的坟茔。因为我的根并不在这里。</h3> <h3>我独卧窗下,灵魂如烟飘离我的肉体,跟着天上的明月轻风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里,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h3><h3></h3><h3><br></h3> <h3>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我身上的血液来自那里。我走上人生舞台的脚印起于那里。我祖先的骨骸埋在那里。</h3> <h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渊源,寻根祭祖乃炎黄子孙传承的优良品格。作为龙的传人,岂能忘祖忘根。</h3> <h3>敬畏祖辈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辈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养料。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对话。</h3> <h3>心诚者则灵。这里告戒天下游子,如若可能就一定要回乡祭祖。倘若不能回乡上坟者,就在心中祭奠也罢。祭祖本来重心非重形。孝念心中存,先辈泉下知。心存孝意不忘根,便是对先祖最好的祭奠。清明寄追思,千里遥相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