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友谊地久天长 —— 记插队五十周年纪念

林基

<h1>1969年3月22日,在北京火车站留影。</h1> <h1>1969年3月22日,一列满载知青的火车,轰鸣着开往东北。从那天起,我们的户口从北京消失,身份从学生变成了知识青年,就像战士出征前,不知前途,不知生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家人,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有满腔的热情,有离别的悲伤,还有对未来迷茫的困惑,就这样悲壮的离开,来到了陌生的土地——吉林省镇赉县黑鱼泡公社胡立台西队。10名男生来自北京第三十一中学,10名女生来自北京女八中,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插队生活。</h1><h3><br></h3><h1>记得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硬邦邦的高粱米饭和盐水煮黄豆,大家只看了一眼,就回去吃自带的面包去了。第二天,胡相臣户长带领我们去草甸子上捡牛粪,他一边捡一边说“不脏的,很干净啊,这东西烧火最好,禁烧。”在他的带动下,我们都开始捡起来。还记得有一次种甜菜,我拿着一筐甜菜籽点籽儿,在田垅里走路都走不好,拌了一下,籽儿洒了半筐,我一害怕,就跑前面去了。回头一看,三个老乡正默默地用双手捧起那些甜菜籽往各自的筐里装呢。</h1><h3><br></h3><h1>就这样,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挑水,搂茬子,种地,薅地,铲地,割地……一切农活不在话下。艰苦的劳动,使我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培养了我们吃苦坚毅的精神。 </h1><h3><br></h3><h1>六九年的冬天,在草甸子上打苇子的劳动,是我们集体户的人津津乐道,终生难忘的记忆。冰天雪地里,男生腋下夹着那长长的大䦅刀,抡一个半圆在割苇子,女生负责捆苇子和运输。。平滑的冰面上走路都困难,让人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林建和宋方周志红一个小组,在冰上运苇子,林建总能机智地绕过水流,带着她俩在冰上穿行,化险为夷;而高凯和张培新就太不幸了,想抄近道走,结果那里冰面薄,掉进了冰冷的水里!老乡大声喊着“快跑快跑,不要停!赶紧跑回去,不然会冻坏的。”休息时,我们啃着冻得硬邦邦的贴饼子,欢声笑语仍然不断。到了收工的时候,满满一车苇子运回集体户。</h1><h3><br></h3><h1>虽然劳动的辛苦把我们累得够呛,有时候真是躺在炕上一动也不想动。虽然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但是青春的我们并没有被压垮,每天晚饭后,点起自制的小油灯,有学习的,有看书的,有写日记的,这种不放弃,好学习的精神互相影响着,使我们集体户中的每个人受益终生。</h1><h3><br></h3><h1>来看看五十年前的我们。</h1> <h1>我和王淑敏在菜园子里。</h1> <h1><font color="#010101">看到门前的“二大缸”了吗?多么熟悉。</font></h1> <h1>在这里,还要谢谢老论。如果不是他当年带着相机回到胡立台给我们照相,就不会有这些珍贵的老照片,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h1><h3><br></h3><h1>我们集体户的人还算挺幸运的,几次起死回生,都有惊无险:</h1><h1>大概是秋冬季节,张培新与林建身穿棉大衣,带着棉手套,扒货车风驰电掣从镇赉到白城,当火车停下时,两个人已经动弹不得,棉手套与火车粘在了一起,幸亏有铁路工人看到,把他们救了下来。李淳与宋方也干过这等事儿,她们扒的是油罐车,结果是在大衣上留下了大片油渍,总也洗不掉。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年轻时就是无知者无畏。</h1><h1>还有一次是起羊圈,咱们户有四个人参加了,只记得有张培新和宋方,当大家正在干活时,羊圈的一面山墙轰然倒塌,幸亏没有砸到人。</h1><h1>冬天跟车去县城交公粮,路上又是冰,又是雪,很滑,林建穿着塑料底大棉鞋走在马车旁边,不小心摔倒在马车轮子前面,车老板一声“吁”,马车停下了,只差一尺,林建的腿就没了,那是生产队里最棒的一匹辕马!</h1><h3>…… …… ………</h3><h1>七年的农村插队生活,集体户里的故事太多了,说也说不完。</h1><h1>薅地的时候,长长的大垅一眼望不到头,很容易疲惫,但是只要有周志红在就不一样了,她给大家讲故事,说笑话,教老乡们说英语 “Sunday,Monday,Tuesday” 老乡们学不会,就说:“什么逮不逮的,站着没有坐着逮,坐着没有躺着逮。”老周那爽朗的,带拐弯儿的笑声感染着每一个人,干起活儿来都不累了。</h1><h1>还记得干打垒的劳动姿势吗?王毅与一位老乡站在半高的土墙上,举起锤在头顶换下手砸下来,你一锤我一锤,打得热火朝天,那优美的动作,青春的力量,可谓飒爽英姿。咱们户的女生都在旁边站一排看着呢!</h1><h1>还记得我们集体户的“实验田”吗?那里的庄稼长得格外粗壮!</h1><h1>还记得我们自制的“沙发”吗?</h1><h1>还记得李淳站在集体户门口,“喽喽喽喽……”喊猪回来吃食吗?</h1><h1>还记得我们那只小猫“小黑子”吗?</h1><h1>还记得我们拿阳叉到生产队的地窖里扎土豆吗?</h1><h1>太多太多的回忆,数不胜数,集体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永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一段人生历程。</h1><h3><br></h3><h1>从1970年开始,每年都有人因招工,上学,或别的理由离开集体户。我是1975年底病退回京的。到1976年时,集体户里只剩下王彩光一个人了,当时她的心理压力,其中的酸铁苦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这时张培新不管一切,把彩光的行李连同他的一起托运回北京,用尽各种招数,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办成了病退。</h1><h3><br></h3><h1>1979年8月5日,周志红离开了镇赉县—这个让她充满噩梦的地方,也离开了祖国,来到太平洋彼岸—美国,开始了人生中又一次的拼搏!</h1><h3><br></h3><h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h1><h1>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h1><h1>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h1><h1><b>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b></h1><h3><b><br></b></h3><h1>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h1><h1>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h1><h1>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h1><h1>相信未来,热爱生命</h1><h3><br></h3><h1>八十年代,集体户的同学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忙着工作,忙着找对象,忙着上学充电,忙着哺育下一代。但是,百忙之中,我们的联系没有断,总是互相惦记着,互相关心着,只要有机会就要聚一聚。</h1><h3><br></h3> <h1>在颐和园</h1> <h1>昆明湖里划船。</h1> <h1>这是84年在紫竹院。</h1> <h1>1987年,李淳在纽约上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做助教,“每个星期20小时,用这个钱付房租和生活费及学费,虽不富裕,但能有保障。”(摘自李淳给我的新年贺卡1987年12月30日)到了1988年,李淳修完硕士学位,并且在88年的10月,生下一个混血小丫头!</h1><h3><br></h3><h1>1987年,周志红为了改专业来到芝加哥。“念了电视制作之后两个月,我才知道我的专业念错了,应该从一开始就念电视,我一直想念,又一直对自己没有信心,以为自己没有那份能力,英文跟不上,到了芝加哥之后才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如今念得如鱼得水,心情舒畅。”(摘自周志红给我的信1987年12月21日)1989年2月周志红毕业,以后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幸福满满!</h1><h3><br></h3><h1><br></h1> <h1>这两张照片实属珍贵。这是1989年我们插队20周年时的聚会,在百万庄我的家,一间两家合住的小房子里。也是高敏要去美国之前的一次聚会。记得在这次聚会上,王进对大家说:“咱们都是过来人了啊,赶紧给王淑敏找一个呗。”但是,自从这次聚会后,王淑敏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自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管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她自己的原因,她是咱们户中最不幸的。文革时父亲被打死,全家四个人只能靠她姐姐的三十几元工资生活。插队时她也是很努力,曾经当过一年妇女队长,吃苦耐劳,不甘落后。1975年去了石油泵站,后来一直在铁岭东北输油管理局机修厂工作,直到1987年,有一个政策是只要北京有接收单位,知青就可以办回来。她姐姐把她办回到北京工具厂。人是回来了,可是她的姐姐,弟弟都有自己的家庭,她只能住在工厂宿舍里,一个宿舍住四个人,除了她,有两个人是离婚的,整天在那儿骂男人,还有一个是寡妇,经常招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在宿舍里……她的日子很不好过。到了九十年代初,厂里在通县盖了房子,分给她一套一居室,她总算有个自己的家了。95年下岗,一开始她卖保险,后来在一家保健知识杂志做校对,她很喜欢这个工作一直干到现在。</h1><h3><br></h3> <h1>这是97年8月,在彩光的单位门口。</h1> <h1>97年的8月,我们这些插队朋友们带着我们的下一代去北京郊区游玩儿,大峡谷,金海湖,一路上欢声笑语,一行人兴奋异常,满载着友谊和关爱。</h1> <h1>这是我们的下一代。</h1> <h1>97年10月,在云蒙山。</h1> <h1>1999年,是我们插队30周年的日子。王彩光和王进,张培新等人回到了胡立台,去看望当年的老乡们。很可惜我没有去,也就没有照片在这里展示,有机会再添进来吧。</h1> <h1>这是02年在玉渊潭。高敏回国,王健伟正在北京学习中医。大家难得聚在一起,高兴的心情难以表达。</h1> <h1>06年8月,李淳回来,我们在紫竹桥旁边的饭店聚会。</h1> <h1>这也是06年8月,周志红带着儿子回国,在彩光家聚会。</h1> <h1>2009年,是我们插队40周年纪念。镇赉县北京知青联谊会搞了一个故乡行活动,组织了两百多人回到镇赉。我们集体户去了八个人,40年后,我们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见到了老户长—胡相臣,还见到田福,小辣椒,郑淑云,王春兰,二黑等等,许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了,但是每一次握手,都使我几乎热泪涌出,哽咽得说不出话的感觉,他们那粗糙的大手,使你不能不产生震撼。全村现在有40多户,人均收入4000元。我们给村里每户人家发了两瓶酒,两袋糖,两件印有知青字样的短袖衬衫,东西太少,表表心意吧。</h1> <h1>这是我们过去住了七年的干打垒土房子,现在还住着老乡。</h1> <h1>李淳盘腿坐在炕上,回味过去的日子。</h1> <h1>与老乡们合影。</h1> <h1>这是09年从镇赉回来后,在老论家的一次聚会。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h1> <h1>2017年4月,赶上高敏,宋方同时在北京,我们集体户也有八年没聚会了,这是在春天的紫竹院公园合影留念,看我们笑得多美!</h1> <h1>2018年5月,周志红从美国回来,参加母亲的纪念碑落成典礼。真是难得的机会,我们聚会了两次。这次是在周志红下榻的酒店。</h1> <h1>这次是在六部口,老论家附近的北平居。老论还请来了保民户的几个男生,聚会时说起年轻时的事儿,欢声笑语,歌声不断。</h1> <h1>2017年12月12日,我们集体户中最小的一位—林建去世了,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六年来与癌症顽强的搏斗,最后平静地走了。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足矣。</h1> <h1>2019年3月22日,到了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又来到北平居,共同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虽然到场的人不多,但有了微信,我们这个集体又集合在一起了,周志红,高敏在美国,宋方在日本,邵宁,刘茜都发来感言,毕竟五十年人生中只有一次,我们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地久天长。</h1><h1>开饭前我们先为林建默哀一分钟,“小耗子”,一路走好!</h1><h1>我们约定,好好活着,健康快乐地活着,争取到六十年纪念日时还能相见!</h1> <h1>和奈门歹集体户的插队朋友们一起合影。</h1> <h1>让我们举杯,感谢我们的相识相知,感谢我们的友谊,感谢胡立台集体户这个集体,友谊地久天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