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坡书院,瞻仰历史古人

王玲

海南儋州游东坡书院 <h3>三月份虽说是初春,但在海南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有的只是阳光沙滩到处一片姹紫嫣红的浓夏。16号我和在一个小区的老乡孙老师夫妻一行4人来个说走就走的到海南西线儋州东坡书院一日游。去体验一下儋州的风景,去听一听苏东坡穿越历史时空的千年故事。</h3> <h3>东坡书院所在的中和镇为古代儋州的主城区。驶离海南环线高速不久,在中和镇外一片农田、椰树、棕榈树和各种盛放鲜花的环抱中,古色古香的东坡书院悄然出现。东坡书院是苏东坡谪居儋州传播中原文化的遗址。它被美誉为“天南名胜”,明代“儋州八景”之一。</h3> <h3>书院现占地150亩,园内古木参天,群芳竞秀,雕梁画栋。既有五百年古树、千年古井,也有载酒堂、东坡祠、钦帅堂、陈列馆、东坡私塾等古香古色的建筑。</h3> <h3>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载酒堂始建于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冬,是东坡先生贬居海南时讲学和居住的地方。</h3> <h3>载酒堂是宗祠样式的,位于整个东坡书院的中心,据说是苏东坡讲学和会友的地方。往上看,门头正中挂着一块“先生悦之”的大匾,这四个大字是王铎声所题。</h3> <h3>载酒亭分上下两层,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苏东坡与春梦婆攀谈、苏东坡惜别儋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游人带进历史的长河中。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h3> <h3>载酒堂是宗祠样式的,位于整个东坡书院的中心,据说是苏东坡讲学和会友的地方。往上看,门头正中挂着一块“先生悦之”的大匾,这四个大字是王铎声所题。</h3> <h3>载酒堂的正殿端坐着东坡先生讲学的巨大彩塑,旁边两座稍小点的彩塑是海南学子黎子云和东坡先生的儿子苏过,他们似乎正聆听先生的教诲,从此,海南这块“蛮荒之地”便有了琅琅读书声。</h3><h3>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称赞,“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h3> <h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曲折的被贬经历中,最后一站是今天的海南省儋州市。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7月至元符三年(1100年)6月,年过六旬的苏东坡在海南岛度过了近3年时光,后来在大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h3> <h3>载酒堂曾是苏东坡父子起居和读书的场所。东坡先生在海南谪居三年,在载酒堂开设学馆,讲授诗书,传播中原文化。现在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览着许多苏东坡的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h3> <h3>陈列馆前的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座墩镶着汉白玉,正面镌刻着郭沫若的手迹:东坡居士。玄武岩铺筑的道路,从座墩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伸展。铜像周围画成许多方格,槟榔、桃树、杨桃、桄榔、翠竹栽种其间,青枝绿叶,生气盎然。</h3> <h3>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堂,陈列名家字画。西园有陈列馆,陈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真实地再现了苏东坡居儋的功绩和记录了后人对苏东坡的景仰。</h3> <h3>东坡先生还致力于改变当地土风陋习,教会黎民种植和医药知识。东坡先生坦露:“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足见他对儋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h3><h3><br></h3> <h3>结束儋州三年时光后,遇释北归。众人送行时问到,何时才能再见先生?东坡并未多说,但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和黄州惠州儋州等诗文。可见海南在东坡先生心里有十分重要的一席。</h3> <h3>书院碑刻琳琅满目,楹联比比皆是。许多碑刻、楹联,翔实地记下了载酒堂的兴衰和名人登堂的胸臆。除纪实的碑刻外,郭沫若、田汉和邓拓等的诗碑尤其引人注目。</h3> <h3>园里有一株300多年的芒果树,此树根深叶茂,可惜没看到他开花结果。</h3> <h3>海南特有的热带大树,游客休闲饮茶谈诗论文的地方。</h3> <h3>东坡书院内有一座“钦帅堂”,系1595年由儋州知州陈荣选修建,用于当地文化人瞻仰、怀念苏东坡功绩。据悉,历史上的“钦帅堂”,陈列了不少苏东坡的手迹墨宝,以及他当年在儋州生活使用的物品。</h3> <h3>东园内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此泉被益为“东坡文化圣水”。相传东坡先生滴居儋州时,常于当地学子相聚于“载功堂”为烹茶煮酒,谈诗论文。</h3> <h3>绵延千年,昌化黎汉。苏东坡在此教化百姓,为当地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h3> <h3>千年之后,我们吟诵着东坡诗词游览书院,寻访东坡先生的足迹,感受先生的情怀,品尝先生传下来的美酒佳肴,与先生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岂不美哉!</h3> <h3>冒雨来寻载酒堂,东坡佳句满高墙”,“诗魂更是掀须笑,十丈红花簇凤凰”。田汉的诗句既赞美东坡书院的胜概,也表达游览者的情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