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中的“势"

子云阁

<h3>编辑 邱德文</h3><h3>书法 邱德文</h3><h3>帖文(局部) 网络</h3><h3>封面书法(鸡毛笔书写) 王为琏</h3> <h3>“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简单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整篇作品的纵横章法,相依相存的笔势关系。都客观存在着书法艺术的气势,从而形成各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书法的“势”是书法艺术形成並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動力。</h3> <h3>书法中的“形"与“势"。势起形意,意在笔先,势尽形成,自生意境。风水学认为,形势决定生气所在,形须近看龙脉外观,势须远观龙脉走向态势,龙脉的穴要形与势兼备。势如果没有形就显得突兀,形没有势就显得单薄而无生气。</h3> <h3>〔7〕势:本指势头、力量和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阻。</h3> <h3>“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主要强调了势的贯通性。势与“力”、“节奏”密不可分。重要的是,对势的表现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发之势,而非矫揉造作之势,这是我们学书应重点考虑的问题。</h3> <h3>势从何来,势来自变化。变中有势,势中有变。</h3><h3> 蔡邕所说之阴阳,应指阴阳二气。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所以,书法之阴阳进一步体现在“开合”、“刚柔”、“动静”之中,书法之“态势”亦展现其间。当然,对诸如“自然”、“道”等问题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体”察而非一般的思辨之上,才有可能真正领会“道”、“阴阳”的实在性。</h3><h3><br></h3> <h3>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一法则。</h3> <h3><br></h3><h3>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就能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不过</h3><h3> 九势所讲的势主要在结字方面,从用笔的点划和笔法,笔力到每个字架构等,其实书法的势更体现在纵横的通篇章法。</h3> <h3>左宗棠名言</h3> <h3>九势原文</h3><h3>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h3><h3></h3><h3>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h3><h3>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h3><h3>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h3><h3>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h3><h3>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h3><h3>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h3><h3>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h3><h3>横鳞,竖勒之规。</h3><h3>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h3> <h3>书法九势注释</h3><h3>〔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h3><h3>〔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h3><h3>〔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h3><h3>〔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h3><h3>〔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h3><h3>〔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h3><h3>〔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h3><h3>〔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h3><h3>〔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h3><h3>〔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h3><h3>〔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h3><h3>〔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h3><h3>〔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h3><h3>〔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h3><h3>〔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h3><h3>〔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h3><h3>〔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h3><h3>〔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h3><h3>〔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h3><h3>〔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h3><h3>〔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h3> <h3>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h3> <h3>唐 丁仙芝</h3><h3>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h3> <h3>好的作品是天地人合一的作品。</h3><h3>天,指天意,书法中讲的意在笔先,首先要确立的想像中的作品或字是怎么样的。意境有多高作品的观赏价值也有多高。地,指笔墨纸,环境(场地,音乐,等)。人,指技巧发挥心神情绪等。</h3> <h3>  一一2019.3.编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