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班房

朱西沂

<h3>提起道班房,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汽车驾驶员们,大概都不陌生,道班房是公路站在各条公路上设的点,那时代的公路大部分都是沙土路面,道班房大多处在远离乡镇、村庄,靠公路两旁不远处,孤独一个院子,有几间房子,这就是养路工人生活、休息的地方。道班房的主要任务,是对公路进行养护,维修,排除险性,确保公路畅通等项工作,人员配备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人左右,他们的工作是常年奋斗在公路上,条件艰苦,工作繁重,晴天他们要把碾压到路边的砂子推平到路面,雨天要将坑洼填平,睛天车辆驶过,扬起一片尘土,无法躲闪,雨天被车轮甩起的泥水溅满全身,特别是狂风暴雨过后,他们还要检查路况,以防路边大树被刮倒横躺在路上,或大雨冲刷毁坏路基路面而影响交通。他们的工作是辛苦而神圣的。</h3><h3>我曾几次与道班工人接触,深知他们的艰辛,第一次接触是七一年夏天,随车当助手第二次出车,跟随付班长李春青(七五年执行任务时牺牲在旬阳县大棕溪),由西安运送水泥至安康,途经沣峪口南有十几公路时,车辆因划瓦不敢继续行驶,巧的是在我们停车的前方几十米处有一小院,仔细一看是道班房,我们将就着把车开到院门口,进院内联系一下吧,接待我们的是位五十岁开外的老大爷,当我们把情况说明时,这位老大爷非常热情,对我们师徒二人表态,让我们放心,吃住全部承担,并且要我们用他们电话与连队联系。因当天没有车来,连队派的修理工只能第二天随拉货的车来,我们俩只有再等一天,老大爷做饭的时候专门多做了两个人的饭菜,中午和下午饭都是随着道班工人吃,工人中午下班回来,知道我们车辆抛锚,都很热情的和我们攀谈,对帮不上忙还感到宛惜,晚饭后,睡觉还早,工人师傅们和我俩坐在一起,好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的聊了一晚上,在闲聊中我们得知,他们这些工人,包括西安至石泉沿路的二十几个道班房,约200名工人分布在各道班,都是五九年修建西万公路西安至石泉段时的修路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条件差,生活困难,在极其困苦的情况下,硬是把古子午道开凿出一条崭新的公路,公路修通后,为了及时的保养维修,保障公路畅通,沿路便设置了这些道班房,这些工人都是在修路时政治思想好,表现积极,工作突出中留下来的,虽说他们工作艰苦,可他们以苦为荣,并没有听到有一句怨言,可敬可佩。由于我们俩要住在道班房内,本来一人一张床铺,我们准备睡地铺,可是他们说什么不让,他们有两人睡地铺,腾出两张床让给我们,经过一番争执,最后我们只有事从主便,我俩既感动,又感到过意不去,他们真诚、朴实,对待我们当兵的亲近、厚待,是发自内心的,使我有到了自己家的感觉!</h3><h3>第二天修理工带着材料,经简单处理了曲轴,换上瓦片,发动着车,已是下午了,我们三人(包括修理工),告别了师傅们,继续爬山,准备住沙沟兵站,行过鸡窝子一公里多,离秦岭山顶约一公里处,(从鸡窝子到山顶,是整条公路最陡处,这两公里半路,解放车装四吨货,必须全部用一档),发动机又出现了瓦响,不敢再走了,这时夕阳己西下,一时半会又修不好,天黑了又看不见修,无奈只有抛锚了,等明天天亮再说,得找个地方住下,这次就沒那么幸运了,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没吃的忍着吧,住处无法解决,住在驾驶室里仨人太挤,再说在路上车来车往的也没安全感,正在郁闷间,我发现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小草棚,等走过去一看,草棚又矮又小,半人多高,地上铺了一层干草,还没有门,虽说是简陋,总比无遮无挡要好些,我们三人钻进棚里,正好能躺下,将就一夜吧,天南地北的拉了阵子呱,准备睡觉时,忽听远处有狼嚎声,夜间听着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好在我们是三人,相互壮胆,再说是夏天,山上动物比较多,狼能捕猎到食物,不是饿狼,轻易不会伤人,这样一想,我们心也坦然些了,我让他俩睡在里面,我堵着门口睡,不成想他俩一夜沒怎么睡着,我却一觉睡到大天亮。</h3><h3>第二天又是用砂布磨轴,又是研瓦,用了大半天的工夫,总算又能起动了,翻过山头紧接着下山,一直到沙沟兵站,饿了一天一夜的肚子,终于得到了补充,下一目的地,宁陕县住宿,盘算不从盘算来,在翻越平河梁的途中,距平河梁山顶约两三公里地方,又是旧病复发,原因是因划过瓦,虽说是处理了,可曲轴己失圆,再度划瓦,还是第一道小瓦,沒别的办法,只能再拆下来重新打磨曲轴更换互片,还好,这次幸运的是,又是在道班房跟前,我到院内找到了班长说明了情况和要求时,班长和其他工人刚下班回来,听说我们遇到困难时,都十分热情的告诉我,你们到了这里就等于到了自家一样,吃饭住宿我们负责,炊事员也是位五十开外的老大爷,挺瘦但精神饱满,说话挺响快,相互问侯姓氏之后,知道这老人家姓杜,杜大爷含笑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朱你放心吧,我马上给你三人准备饭菜’。就这样我们三个人就不用为吃住犯愁了。晚上他们腾出一张床,付班长和修理工合睡,我与杜大爷挺和的来,主动要求与他老人家睡在一起,主要想听他老人家讲故事,杜大爷也确实蛮有故事,他给我介绍了当地的地理山貌,风土人情,还有些我从未听到的故事,我们一直聊到下半夜,还余兴未尽,总之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当时体会到,这就是军民团结,乃胜利之根本。人民子弟兵只有扎根与人民大众之中,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h3><h3>当我们修好车临走时,按照部队的规定,向他们结算伙食费时,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收,经过我们再三解释,硬要他们收下,他们才勉强同意,并且全部出动,将我们送到车旁,杜大爷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的对我说,途经此地一定过来坐坐,直至我们车走到转弯处回头看见他们还站在原地目送我们。</h3><h3>第二次接触是七二年春天,我们班七辆车由西安装车去紫阳,我开的亥9一10611号车在旬阳坝出现了故障,我返回连队拿了配件修好时,就落了单了,一人一车奔紫阳,到了蒿坪应该住下,可我为了赶路,继续前行,爬山快不了,下山时因为多是急弯,不敢太快,反正离紫阳越来越近,到达目的地再说,正当我行驶至目的地约四五公里时,感觉车有些晃动,停车一看,傻眼了,右后轮外轮胎不见了,只有半截轮锅还贴在上面,我徒步往上找了一段路,由于天黑视线差没找到,幸亏离卸货地点不甚远,慢慢走先把开到工地再说,到工地时,已是十点左右,当晚卸不了货,我将车放到工地,徒步不到两公里就是紫阳县城,吃住都解决了,第二卸车的工夫,我换上备胎,回去的路上留意路的两边,特别是靠山的那面,因去时是右边,轮胎很可能就滚到山跟路边,走了有五六公里的距离,猛然发现路的右面有座小院,院门冲着公路,大门以东是几间砖石瓦屋,我丢失的轮胎就立在大门外屋后的墙上,我便停车进院联系,有位身材魁梧的师傅坐在屋内休息,这师傅看上去在四十左右岁,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风刮雨淋太阳晒,皮肤有些黑中透红,见我奔他去,急忙站起来,面带笑容问我:同志你有事,我将昨天晚上丢失轮胎的事给他说了一遍,这位师傅说怎么证明是你的轮胎,我说有物证,他随我到车旁,从驾驶室里拿出那半截锅子顶,到轮胎旁一安,正好对茬,没疑问了,老师傅告诉我,轮胎是丢在距离这地方下面约一里多路,是他费了好长时间硬滚过来的,上坡阻力大,步步用劲,一步不使劲都不行,好不容易推到这里,有意放在院外,以便失主容易发现,既然是你的,你就拉走吧,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位师傅为了我这条轮胎,费了那么大的劲,而且为了我寻找方便,还想的那么周到,这种朴实的好思想,多么令人敬佩!由于轮胎锅子已坏,无法固定在备胎架上,这位师傅见状,到院内招呼来另外两名工人,帮我抬到大厢上。当我说到感谢时,这位师傅摆了摆手说道‘’不用谢,这是国家财产,人人都有权保护,你们修铁路白天黑夜的干,也是为国家,为人民,特别是为咱们这地方的建设,你们年纪青青的远离家乡,挺不容易的,以后路过这里,有什么事尽管找我们"。多么亲切感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从那以后,无论在部队,回地方,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只要看到道班房,特别有亲切感,时常到道班房内讨杯水喝,有时找工人们攀谈几句,遇到前面道班工人正在操作,提前减轻,使车辆缓缓通过,尽量避免少让他们吃尘土和泥水,遵重他们的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