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3乌镇----王洪波

Tiffina

<h3><b>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原名为乌墩和青墩,原本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b></h3> <h3>酒店准备出发啦</h3> <h3>大约六千多年以前,乌镇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两国的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到了秦代时期,以车溪为界,西面为乌墩,东面为青墩,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就由那个时期开始的。</h3> <h3>乌镇虽然历经上千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非常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和北栅”。</h3> <h3>这里主要的观光点有江南百床馆、文昌阁、修真观、茅盾故居、汇源当铺等等。这个千年古镇还是个名人大家荟萃之地,从一千多年以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等等,共出了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h3> <h3>西栅景区,位于西大街,毗邻京杭大运河,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不同,西栅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占地4.92平方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中国古镇之最。有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北部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h3> <h3>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h3> <h3>乌镇的名人大家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h3> <h3>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h3> <h3>中国近、现代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大师木心等等。文学大师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h3> <h3>生铁锅,1866年,铁匠沈济在乌镇开设冶坊,是为乌镇冶业开端。沈家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h3> <h3>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h3> <h3>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