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历时三年,他再现了融县历史典籍</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文艺范 撰文</font><font color="#ed2308"></font></b></h3><h3><br></h3><h3> 冯志强,融水县古镇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地方文史爱好者、碑刻拓印传承人。他常年行走在乡村、山野,搜集着各地历史信息、家族宗谱、碑刻拓片。做这些事是出于他的自身爱好,也是为了更好地保留渐渐远去的历史。他是小宾馆的夜班保安,收入不高,却做着极富精神意义的事情。</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017年9月《南国今报》的报导</font></h3><h3><br></h3> 认识冯志强,缘自2017年9月《南国今报》的一篇报导“一个夜班保安的传拓人生”,当时就被他对拓印融水石刻的执着精神感动不已。在“融水好门户”网上读到过他所发表的各种关于融县人物、古迹的帖子,感觉他是一个熟悉融水历史的人,想像中他是一个“老学究”似的人。初次见到他是在朋友圈的一次小聚,在人群中的他并不显得特别,他不嗜烟酒,话不多,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历史、碑刻的话题。<h3><h3> 冯志强说融水古称融州、融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记载融县历史最早的书籍要属宋代的杨昱编修的《玉融志》,此书早已失传。而记载最全面的要算是明朝时贡生李先芳编撰、清康熙朝举人莫自馨编撰、乾隆朝知县皇甫枢编撰、道光朝举人路顺德总撰以及民国二十五年龙泰任总纂共五个版本的《融县志》。除道光版、民国版的两种《融县志》尚存世外,之前三个版本均已失传,无缘再看到了。</h3></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清道光版《融县志》</font></h3><h3><br></h3><h3> 清道光十一年,举人路顺德编纂的《融县志》刊印,随着时光流逝、世事动荡,世间已难觅此书。民国二十二年,融县知县黄志勋访求得抄本,为免失传,以油印方式刊印二百余本,目前尚能见到的道光版《融县志》就是这批油印本。据传广西桂林市图书馆内就收藏有这本书,但寻常人难得一见。</h3><h3></h3><h3> 目前能在一些旧书店购到、网上搜到的《融县志》都是民国二十五年由水东人龙泰任总纂的,1975年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民国版《融县志》</font></h3><h3><br></h3><h3> 他说这两个版本的《融县志》都是繁体字、竖排的,而且没有标点符号,已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难以让人读懂过去的历史。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融县志》、了解融县历史,冯志强做起了清版、民国版《融县志》简化校对工作。</h3><h3></h3><h3>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首先要识读、录入、断句、标点,之后校对、排版,需要做的事情很多。</h3><h3> 原书的文字大多比较模糊,尤其是道光版《融县志》,识读难度很大。从识读到录入电脑,冯志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他来说,更难的是断句和添加标点符号。为此他请教了很多老师、朋友,翻查了各种字典、词典,他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h3><h3> 最难的是校对。冯志强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史籍、碑刻资料,修正了原《融县志》中的错误和遗漏,为此他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了适应现代的阅读习惯,他编成了简体字、加上标点符号、横排版,历时三年的时间,经十数次的修改,基本完成了清道光版、民国版《融县志》的书稿。</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冯志强较录的两个版本的《融县志》</font></h3><h3></h3><h3> 看着刚打印出来的样书,我觉得这些年冯志强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说接下来还要不断完善《融县志》的校正和补缺,争取做最好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融县的历史,也不让融县的历史埋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