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花草弄》

杨芝芳

<h3>3月13日下午,天气晴朗。我参加了摄影班王志勇老师组织的拍照活动。<br></h3><h3>跟着王老师,我们穿过方浜中路,来到四牌楼附近的《花草弄》。</h3><h3><br></h3> <h3>印象之一:《重现》<br></h3><h3>花草弄,特别好听的一个地名。然而,走进居民住宅区,恍惚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环境。</h3><h3><br></h3> <h3><br></h3><h3>往前看弄堂房子巷窄弄深;往上看黑色电线密布重叠。</h3><h3><br></h3> <h3>棉花胎枕头芯好似万国旗悬挂在头上。</h3> <h3>竹竿上挂着飘着厚薄衣物,内裤胸罩坦坦荡荡。</h3> <h3>民居外墙,公用部位水笼头并排延伸。</h3> <h3>逼仄的走道上,两家洗衣机前后排列。</h3> <h3>往门里看,木头楼梯贴着墙壁弯延而上。</h3> <h3>焦老师为旧区留影。</h3> <h3>小时候,记得城隆庙附近的路名特别好听如:丽水路,花草弄,梧桐路。</h3><h3>只是,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的环境逐渐老化了。</h3><h3><br></h3> <h3>没来之前,我真的不知道,繁华热闹的城隍庙豫园附近,还有花草弄这副模样的旧房子。但是:</h3><h3>王老师讲:我在上海长大,我对这些街道场景太熟悉了;</h3><h3>焦老师说:几十年前,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我曾经见过并居住过这类环境;</h3><h3>我说:我就住在不远处的延安东路,尽管是大楼房子,但十余家人合用一个厨房间,共用二个厕所间的印象是很深的。</h3><h3>看来,上海的旧区改造,任重道远。</h3><h3><br></h3> <h3>曾看过一篇文章,它是这么描述:建筑和环境并不是水泥和砖的堆砌,而是一个承载着记忆的生命体。马路,弄堂,住宅正是这样一些自我认证的物化符号。<br></h3><h3>今见花草弄,似乎几十年前的生活常景又一次重现。因为,作为上海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亲身经历。这些常景的重现,让我们寻到了自己的来处,也寻到了自己的归属感。</h3><h3><br></h3> <h3>印象之二《乱而不脏》行走在芳草弄,深感这些地方太逼仄了。</h3><h3>但是,我们边拍、边发现、边议论:</h3><h3>1/弄堂虽窄,但地面上无塑料袋,无废纸,水泥路面很干净。</h3> <h3>2/住宅楼房虽旧,但外墙都整修并粉刷过;居民在窗台上养花种草,显示一种祥和氛围。</h3> <h3>3/马路虽老,商店虽多,但沿线却不见老小区常见的麻将馆,汰脚房,“赌”“黄”源头看来在此被堵。</h3><h3><br></h3> <h3>4/居民住宅区虽然老旧,但周边环境的管理还是蛮到位的,公民守则,消防器材,志愿者上岗~~,软件硬件齐抓并存。<br></h3> <h3>居民公约。</h3> <h3>温馨提示。</h3> <h3><br></h3><h3>印象之三《展望》</h3><h3>走走拍拍,到处可以看到红底白字的动迁标语。</h3><h3><br></h3> <h3>项目公开,政策透明,服务到位,顺应民心。</h3> <h3>标语文字,入耳入心。</h3> <h3>可以想像:用不了多久,老旧的花草弄一定会翻篇,一个名符其实的花草弄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h3> <h3>以照片为证,阳光己照花草弄。</h3> <h3>我母亲家离城隍庙不远。下面照片上的那座高楼,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在那片土地上,承载着我青少年时光的许多记忆。</h3><h3>86年,为了黄浦江隧道的建设,我们动迁了。在那块土地,那座高楼拔地而起。</h3><h3>如今,路过那里,我常常会自我认证:我的家曾经在这里;我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片土地对我来讲,有着终身的归属感。</h3><h3>那天,我站在丽水路上,看着那栋高楼,想到很多~~</h3><h3>最后,祝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