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 “三民主义”,带领一群优秀的革命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以及创建了中国国民党,成就了东亚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br></b><b> 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毛主席评价这位伟人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平凡的思想以及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腔爱国救国的热情,可以说,孙中山,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也正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引领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在他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b></h1> <h1><b>孙中山奉安中山陵后,为了收藏孙中山生前物品、展出奉安大典珍贵史料,中国佛教会于抗战前发起募建藏经楼,初为收藏佛经所用。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即卢奉璋)设计了藏经楼,江裕记营造厂承建(一说建业营造厂承建)。1936年冬完工。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是中山陵园众多纪念性建筑之一。</b></h1> <h1><b>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它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b></h1> <h1><b>藏经楼饱含历史沧桑。抗战前,藏经楼曾珍藏了一批珍贵文物和佛经,这些文物和佛经都是该楼落成后各地佛教界人士赠送或荐送的。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系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僧房、碑廊毁于日军炮火,文物与佛经也不知去向。</b></h1> <h1><b>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曾打算修复这座宫殿建筑,还把藏经楼列入应修复六项工程之一,但由于国民党在内战中迅速溃败,国父陵园仅对主楼作了一些小的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拨款对主楼加以维修,一度辟为江苏省国画院,当时,一些书画名家曾来此作画。</b></h1> <h1><b>“文革”中,这座隐蔽于密林中的宫殿建筑也没有逃过劫难,再次遭到人为的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1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1982年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藏经楼按原貌修葺一新。主楼后面僧房两侧的碑廊。198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由国家财政部拨专款,于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b></h1> <h1><b>孙中山纪念馆主楼前为一椭圆形的广场,四周花木扶疏。</b></h1> <h1><b>藏经楼前广场,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以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说的姿势为造型,气势磅礴,栩栩如生。这尊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br></b><b> 早在1895年1月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到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这时与香港“梅屋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相识,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动经费。不久袁世凯窃国称帝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庄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典礼也是在梅屋家中举行的。<br></b><b>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噩耗传到日本,这位日本朋友念念不忘孙中山的高风亮节和他的深厚情谊,曾亲赴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梅屋回国后,决定为孙中山先生铸造铜像。他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舍作工场计划,特聘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达吨余,以孙中山先生演讲姿势为造型,形态栩栩如生。1929年3月梅屋亲自护送铜像来南京。同年6月1日,梅屋偕夫人、女儿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b></h1> <h1><b>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得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顾日政府“禁止为孙文造像”禁令,变卖家产,委托东京最著名“筱原金作工场”制作四尊,分别安置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这一尊孙中山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们瞻仰,但当时陵墓建筑主体布局已经就绪,一时尚难选择合适之地,便由梅屋庄吉亲自送来将铜像暂时竖立在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br></b><b> 1942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6周年前夕,汪伪国民政府沽名钓誉,拆除新街口广场中心的喷水塔,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中山铜像迁至新街口广场。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些无知的红卫兵竟要砸毁新街口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南京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将这尊铜像运到中山陵保存。1968年6月又移到中山陵广场孝经鼎基座上,据说还在上面挂牌子写上毛主席语录“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60周年前移到藏经楼前。</b></h1> <h1><b>主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高达20.8米,长31.8米,宽2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极为壮观。</b></h1> <h1><b>主楼前的平台上置有一对铜鼎,系南京化学工业总公司于1989年开馆之际捐赠。在三楼屋檐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三字,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1987年5月7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亲笔题的“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在主楼底屋正门上方。</b></h1> <h1><b>主楼背面。</b></h1> <h1><b>主楼外观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层,共四层。底层为大厅,轩敞明亮,气势恢宏。</b></h1> <h1><b>大厅中央矗立一座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神态逼真,目光睿智,形象地再现了孙中山的伟大风范。这尊孙中山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戴广文创作,南京晨光集团公司铸造。</b></h1> <h1><b>一楼中部大厅顶部饰有镏金的莲花藻井,流光溢彩,富丽堂皇,藻井正中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内置白炽灯,灯光开启时,金光、银光交相辉映,炫人眼目,显得豪华宏伟。</b></h1> <h1><b>大厅四壁嵌挂着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四幅大型木刻浮雕,每幅浮雕高2.5米,宽2米。浮雕人物呈象牙白色,底色为木质本色,整个画面在质朴中透出历史气势,辉映着大厅庄严、肃穆的气氛。</b></h1> <h1><b>正面壁上镌刻有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两侧是孙中山手书“人类进化,世界大同”对联。</b></h1> <h1><b>振聋发聩。</b></h1> <h1><b>商讨革命。</b></h1> <h1><b>岀国宜传。</b></h1> <h1><b>讨袁护国。</b></h1> <h1><b>一楼的隔扇门。</b></h1> <h1><b>孙中山书房家具陈列。</b></h1> <h1><b>二楼回廊北壁为长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匾,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这是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毕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木匾底色为宝蓝色,金字阴刻。</b></h1> <h1><b>另三面壁上悬挂反映孙中山革命生涯的14幅油画,全面、生动地再现一代伟人的革命生涯。</b></h1> <h1><b>二楼是一座走马楼,四周有回廊,可凭栏俯视底层大厅。</b></h1> <h1><b>二楼的回廊都是油画。</b></h1> <h1><b>这些油画,以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为主线,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光耀中华的杰出历史人物,反映了风起云涌的群众革命运动,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b></h1> <h1><b>右边第一张油画,1879年孙中山登上前往檀香山的轮船。开始出洋留学。</b></h1> <h1><b>孙中山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5月,隶属中山陵园管理局。主要职责为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孙中山先生及其相关的著作、文物和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中山陵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b></h1> <h1><b>三楼是孙中山先生史迹陈列室,这是孙中山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四个展厅,共展出孙中山先生的史料图片378幅,还有实物、手迹、书籍等。全部陈列分九个部分:少年壮志、奔走革命、创建民国、讨袁护法、新的征途、病逝建陵、迎榇奉安、陵园今昔、浩气长存。</b></h1> <h1><b>日本人打造的孙中山蜡像:携手、奋进、丰碑、求索、根。</b></h1> <h1><b>孙中山生平介绍。</b></h1> <h1><b>孙中山生平介绍。</b></h1> <h1><b>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油画。</b></h1> <h1><b>进入主展厅,靠墙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中山服。</b></h1> <h1><b>中山服,又称中山装,根据孙中山先生曾穿着的款式命名,自公元1923年问世迄今已90多年。中山服是由孙中山提出以当时东南亚一带流行的“企领文装”改造而来,从试制的中山装开始,每个细部都有其特定的新中国文化内涵,为中国大众男性喜爱。</b></h1> <h1><b>展厅中间的通道两旁是展橱,展橱里则展出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书籍、信件等文物。</b></h1> <h1><b>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是照片。</b></h1> <h1><b>中山陵选址、设计、施工及奉安大典的有关照片。</b></h1> <h1><b>孙牛山先生会见李大钊先生的蜡像模。</b></h1> <h1><b>进入另一展厅。</b></h1> <h1><b>介绍中山陵今昔。</b></h1> <h1><b>介绍孙中山思想。</b></h1> <h1><b>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b></h1> <h1><b>爱国将军冯玉祥对孙中山先生十分崇敬,早在1920年秋,冯玉祥就开始同孙中山联系,此后,孙中山不断地做冯玉祥的工作。1928年底,中山陵墓已即将建成,陵园正在积极筹备孙中山安葬事宜,冯玉祥通过孙科向孙中山葬事筹备处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青碑石,在中山陵园镌刻孙中lJJ的《三民主义》全文,得到同意后,他精心挑选了90多块碑石,运到南京,准备镌刻在中山陵正对面的邵家山上,并在那里建造一座13层的纪念塔。1930年爆发了蒋、冯、阎的中原大战,冯玉祥要在中山陵园邵家山刻碑建塔的事也就化为泡影。直到1935年,中国佛教会在中山陵墓东侧建造藏经楼,这批石碑才被用来在藏经楼后面建造了一座碑廊,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冯玉祥所赠送的90多块碑石不够,又从河南嵩山选购了40多块碑石,精心镌刻了《三民主义》全文,共16讲,15.5万字,由民国时期14位书法家书写,全部是楷书阴刻,风格各异,造诣精湛,堪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br></b><b>主楼后的碑廊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大型碑廊,碑廊旁有一块紫金山上罕有的“平民碑刻”——《藏经楼修复》</b></h1> <h1><b>碑高近两米,楷书阴刻,记述了1936年藏经楼建成以来所经历的沧桑风雨。其字古朴稳健、气势雄浑,浩然之气扑面而来。<br></b><b> 此碑立于1990年,当时市政府投巨资修复了藏经楼和三民主义碑廊,市政府杨秘书长为此亲自撰写了纪念碑文,希望找笔力雄浑的大家来写。于是便请刘浚川,他欣然同意,几天后便写好了。刘浚川的字一遍成功,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等知道作者非专业书法家,只是一位普通百姓时,众人无不为南京有此大师而惊叹。 不过,这块碑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当时刻石首先须把真迹蒙在青石上“捶红”,刘浚川写的原件就这样没有保留下来;二是碑上没有留下刘浚川的名款,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块出自平民笔下的石碑。</b></h1><h1><b> 刘浚川(1914-2003),安徽宿州人,号鹤山老人、艺林居主。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江南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老一辈杰出的书法艺术实践家、著名的北碑巨手。善书多种书体,行草隶皆佳,以楷书和魏碑书法名重于世,深得世人赞誉。</b></h1> <h1><b>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原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送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国民党元老名家手笔)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由于书写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风格各异。138块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h1> <h1><b>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系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 “文革”期间,碑廊、碑刻与藏经楼一样也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b></h1> <h1><b>碑廊,198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由国家财政部拨专款,省市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修复方案,根据南京市档案局所保存的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样重刻。于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1991年并进一步将全部碑刻镶配玻璃框,加以妥善保护。</b></h1> <h1><b>要使这组技术复杂且又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按原貌再现,任务甚是艰巨。经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多次研究修复方案,又经四个单位试修,最后确定选字刀法、风格、做法力争与原构件相符,在不准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订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补的修补的修复方案,基本恢复了原貌。</b></h1> <h1><b>藏经楼后面的僧房。</b></h1> <h1><b>僧房五间,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建有东西厢房四间。</b></h1> <h1><b>仰止亭坐落在中山陵东面二道沟北的梅岭上,东与光化亭相邻,南与流徽榭相望,闹中取静、曲径通幽。</b></h1> <h1><b>仰止亭是中山陵园纪念建筑中唯一一座由个人捐献的纪念建筑。捐献者叶恭绰先生是广东番禹人,曾经是前清重臣,后为北洋交通系骨干,任过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b></h1> <h1><b>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把二道沟一带开辟为风景区,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些亭台楼阁,加以布置。叶恭绰闻讯后,写信给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表示愿意捐5000元在陵园建造一座纪念亭。</b></h1> <h1><b>遂于1930年9月开工,由光华亭的设计者刘敦桢教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秋落成。</b></h1> <h1><b>仰止亭整体为正方形,一派浩然正气,上盖琉璃瓦屋面,柱梁、栏杆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外着色,施以彩画。</b></h1> <h1><b>亭名为叶恭绰先生所起,“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简单二字却饱含着捐建者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之心。</b></h1> <h1><b>仰止亭也是中山陵园众多的纪念建筑中,唯一一处由个人捐建的建筑。宋庆龄为此举深深感动。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深明大义,应宋庆龄之邀,从香港返回大陆,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叶恭绰被扣上“封建余孽”、“袁世凯和蒋介石的黑干将”等罪名,屡遭冲击。</b></h1> <h1><b>叶恭绰的此等不幸遭遇被宋庆龄知道后,宋庆龄的心中极为不安,她派秘书前往北京东四灯草胡同30号叶恭绰家看望,并送去200元钱。叶恭绰很是感动,他老泪纵横地说:“夫人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不能收,因为夫人也是靠工资生活,并没有财产。”叶夫人认为宋庆龄是一片诚心,却之不恭。</b></h1> <h1><b>后来,86岁高龄的叶恭绰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钱,激动地对宋庆龄的秘书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我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希望死后能埋在仰止亭,在九泉之下也能见到孙中山先生。这个意思,请你转告夫人。”</b></h1> <h1><b>宋庆龄听了秘书的报告后,同意了叶恭绰的请求,并帮助向国务院申请。1968年8月,87岁高龄的叶恭绰在北京逝世。在宋庆龄的多方努力下,叶恭绰的骨灰得以运到仰止亭边安葬。长方形的墓碑上刻着“仰止亭捐建者叶恭绰先生之墓”,实现了他与孙中山生死相随的愿望。</b></h1> <h1><b>流徽榭又名水榭,位于中山陵通往灵谷寺的公路南侧,为中山陵附属纪念性建筑。</b></h1> <h1><b>孙中山奉安大典后,兼任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的林森,又被推举为陵园园林设计委员会主席委员。他看到中山陵和灵谷寺之间两条溪水顺山而下,在山谷俗称叫“二道沟”后汇流一处,环境优美,雨季更是水流湍急,不能蓄积实在可惜。林森深感中山陵园缺水景,便亲自规划:加宽通往灵谷寺的马路,在马路的南北两方各挖一个水塘,北塘较小,面积两亩余;南塘较大,二十余亩,取名为流徽湖。又在塘的出口处就势各筑一拦水坝,雨水多时水漫坝流去,天旱时水塘不会干涸,使塘内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挖路建一木桥(后改石桥,现为涵洞)引另一沟入塘,两塘有涵洞连通,塘西南建两漫排水口。又在水塘四周遍植花木,塘内栽植睡莲,成为中山陵园区内一个优美的风景点。<br></b><b>1932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为陵园纪念建筑捐款2万元,林森批示,用0.9万元建永丰社,用1.1万元在流徽湖边建亭榭,名流徽榭,俗称水榭。水榭由当时陵园工务组主任顾文钰设计(工程未结束因公殒命)。</b></h1> <h1><b>流徽榭三面临水,一面傍陆,流徽榭以石阶与岸相连。榭长14米,宽10米,顶为乳白琉璃瓦,红色立柱;三面临水,碧水如镜,倒映水榭,别有情趣,周围大片草坪和娱乐设施更是游客市民嬉戏小 憩的最爱之处。</b></h1> <h1><b>“流徽榭”三字楷书匾额,由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题写。</b></h1> <h1><b>流徽榭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铸筑,十分坚固。亭的四周围有1米高的栏杆,游人可在此凭栏眺望紫金山的 湖光山色。</b></h1> <h1><b>流徽榭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铸筑,十分坚固。亭的四周围有1米高的栏杆,游人可在此凭栏眺望紫金山的 湖光山色。</b></h1> <h1><b>流徽榭是紫金山下一处风光绮丽的景点,这里山青水秀,湖平如镜,乳白色的水榭倒映入湖,衬以绿树蓝天,构成一幅梦幻般的画面,沁人心脾,是游人摄影、作画的理想之所。</b></h1> <h1><b>流徽榭景区的面积不大,水域面积仅二十余亩,西面的草坪约二十亩。北面,钟山如屏;四周,树木环抱。俯瞰、好似一枚铜镜遗落在钟山南麓,又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林海间。</b></h1> <h1><b>中山陵的道路,两旁是参天的梧桐树。</b></h1> <h1><b>行健亭是1931年4月广州市政府捐款一万元修建,由著名建筑师赵荣设计,王竞记营造厂承建,1933年 夏落成。</b></h1> <h1><b>行健亭坐落在中山陵陵园大道与明陵路交叉口,以便前来谒陵的游人驻足休憩,为中山陵附属纪念性建筑</b></h1> <h1><b>“行健”二字,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h1> <h1><b>红柱蓝瓦的行健亭,在蓊郁的树木之间,显得格外夺目。</b></h1> <h1><b>行健亭为方形,边长为9.3米,高12米,重檐攒尖顶,两重亭顶均覆以蓝色琉璃瓦。</b></h1> <h1><b>亭的每个角有4根支柱,4个角共根柱,均饰以红漆。行健亭为钢筋水泥构筑,外形美观,坚固实用。</b></h1> <h1><b>亭内横梁、额枋、藻井、雀替都饰以彩绘。</b></h1><h1><b>参观完整个中山陵景区,我感到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山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早年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工农”。推翻晚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创建了黄埔军校。“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我辈要谨记中山先生的教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霸权。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这就是中国梦的源头,也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我们要维护两岸和平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贡献。发展经济 ,巩固国防,海防。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