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我们来自何处?</h3><h3> 泗阳义门陈是江西德安义门陈宋仁宗分家时,分到扬州府宝应庄一支。 唐开元年间,陈旺建庄于江州,唐僖宗时数代同居一处150多年,赐封“义门世家”,为义门陈说法之始。到宋仁宗时聚族四千口,同工同酬。朝廷紧张家族势力过大,勒令分家。其中泰迁公分到宝应庄,历经300多年,有一支兄弟五人彦文彦通彦达彦美彦明离开宝应庄,北向谋生。长房彦文居屠元张稿冯桥一带,二房彦通居南刘集香子庄,三房彦达奔波远迁下邳(今睢宁)。四房彦美苏州为官,后迁居泗州板桥乡(今泗洪界集靠成子湖水下),因避水患又至李口穿心庄。五房彦明不知下落。</h3> <p class="ql-block">二、 怎样区别是不是泗阳义门陈?</p><p class="ql-block"> 泗阳陈姓人口众多, 以我们彦文彦通彦美三兄弟后裔组成的义门陈(包括陈祠堂)为多。区分是否为一家主要看三点:</p><p class="ql-block"> 1.堂号为义门堂(陈祠堂支系堂号为颍川堂)。</p><p class="ql-block"> 2.一世祖为彦文彦通彦美。</p><p class="ql-block"> 3.17至24世辈分用字。长二房是“绍远从长(恒)昌永泰”,四房是“克宗前业继述永久”(其中陈祠堂支系是“克念文圣德建信立”,大本公支系是“新开宏业茂建乃家”)。 这三点缺一不可。</p> <h3>三、 辈分用字为什么不统一?</h3><h3>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h3><h3> 1.合谱较晚。由于以前交通不便,各房头各奔前程,没法交流,各房头自行修谱,辈分用字都是自己房头定下。</h3><h3> 2.历史遗留争议造成。民国八年长二四房合谱,陈祠堂支系和大本公支系属于彦美公后裔,因为分歧,没能同时合谱。这两支仍按自家原有支谱上的辈分用字。</h3><h3> 3.家族太大,如果仅按一个辈分用字,那么重名太多。</h3> <h3>四、如何理清辈分长晚?</h3><h3> 工作生活当中义门陈宗亲常有接触,保证长幼有序至关重要。我们一般以世系结合辈分用字来确定长晚 。各房头都以彦文彦通彦美为一世祖,同一世系辈分相同,即使用字不一,也是平辈。譬如彦文彦通公十八世孙辈分用字为远,和彦美公十八世孙辈分用字为宗(陈祠堂支系为念,大本公支系为开)是一辈人,以兄弟相称 ,以此类推。</h3> <h3>五.修家谱意义是什么?</h3><h3>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作为家族文化传承的史料记载,其作用非常之大。家谱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寻根留本承前启后,传承历史问祖凭证。自一代祖彦文兄弟自宝应庄辗转迁徙,定居桃源已近七百年。其间因信息不畅、交通不变等原因,各房头从自行修谱,到长二房合谱,再到民国八年长二四房六修合谱,并且也发生寻找三房、五房未果,陈鸳公后裔陈祠堂支系和大本公后裔陈家洼支系因故失叙等遗憾。更有因世系不明,相差几代而结为姻亲之憾事。七修家谱陈家洼支系合谱,泗洪部分彦美公后裔入谱值得庆贺。二十年来,欣逢盛世,交通便捷,信息通畅,宗亲交流频繁。尤为庆幸的是三房彦达公后裔在睢宁得以相认,陈祠堂支系合谱达成共识。想先祖创修家谱到七修家谱,每次谱序都以兄弟五房后裔未能合谱为憾,并瞩告后人努力实现遗愿。今长二三四房合谱则七百年来第一值得庆贺之事,足可告慰先祖。</h3> <h3> “谱牒身之本也”,盛世修谱兹事体大,只有全体宗亲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心怀公平,身体力行,才能修出无愧于先人,让后代景仰的八修家谱。我姓陈,我骄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