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老家在绥德县定仙墕镇安上村,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距仙岭镇上七八公里的样子,东距黄河约十几公里。村名之所以叫“安上”,据说是因为村中央的山门滩过去有“尼姑庵”,所以村名为“庵上”,后来改为“安上”。 村西北面有一条小沟,沟里有小河,河两边窑洞住着人家,叫“后沟里”,耿姓居多。小沟很窄,抬头一线天,沟里槐树茂密,夏天连一线天也看不到,从早到晚阴森森的,太阳透过树叶照下来,斑斑驳驳,很是凉爽。</h3><h3>村东面是一条大沟,东西走向,深不见头,但很开阔。大沟里有条河,比小河大十几倍。沟北面是一道阳湾,住着人家,叫“前湾里”,冯姓居多。山门滩位于“前湾里”和“后沟里”交汇处的一大片开阔平坦的地方。山门滩下面是从后沟里流出的小河,筑了很长的水洞,水洞到头是很险要的石崖楼洞格岔,两边坡上全是枣树林,枣树下面分别是“前湾里”和“后沟里”的菜园子。园子里的瓜茄葫芦供全村人食用。现在撤村并镇名把邻村“石宝坪”也并在一起了,自然居户多了,但村里到现在还是老年人多,大都年轻人出去创业,也有参加工作落户城里多年不在老家住的,但我每年都要开车回去看看,不但不觉得累,反到兴奋激动的不得了,回去后遇见亲人和老村老宅后就勾起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和满满的乡愁,这里是我的根,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深深的爱恋着我的老家。</h3><h3><br></h3> <h3>神塌”上面有桃杏树与耕地,下面是悬崖峭壁,地势险峻。</h3><h3>因为是“神塌”,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砍伐,村民严格遵守这一习俗,多少年来一以贯之。神塌四季人迹罕至,松柏草木长得特别茂盛,夏天郁郁葱葱,冬天黑黝黝一片,成了村里一道亮丽景致。“神塌”又分“前神塌”和“后神塌”。</h3><h3>“后神塌”悬崖下有一石窟窿。说来也怪,这个石窟窿终年是干的,却偏偏在每年“立春”这一天晚上流出水来。若水流到沟里或是刚流出窟窿口,当年一定好年成。最怕水流到半石滩上,那就坏了,这年灾年难免。祖辈总结的经验,准确无误。故人称这水为“神水”。每年春节都要给它贴对联放鞭炮,烧香磕头,顶礼膜拜。“立春”这天,村里老者天麻麻亮就到“神水”前跪下等水出来,如果是好兆头,立刻惊喜了全村,奔走相告;如果兆头不祥,人们面面相觑,默默无语,暗暗祷告着风调雨顺……</h3> <h3></h3><h3>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历练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的顽强的生活能力。他们在厚重的黄土畔上一镢头一镢头地劈下一个平面,然后再顺着山势挖出一个拱形的洞来,洞口垒起门窗,用木棍砌成栅栏挡风,这就是陕北人祖祖辈辈用以御寒、栖身的家——“土窑洞”。</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