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老街的往事记忆

曹辉

<h3>【题记】</h3><h3>那年那时</h3><h3>是我们曾经的从前时光</h3><h3>那年那月</h3><h3>是我们回不去的从前岁月</h3><h3>那年那景</h3><h3>是我们记忆中的从前景象</h3><h3>那年那事</h3><h3>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从前故事</h3><h3>那年那人</h3><h3>是我们照片中的从前那个人</h3><h3>……</h3> <h3> 淮南市是因煤而建的城市,长期以来提起淮南都说到“煤电化”,一直也是把“煤”放在第一位,淮南的“煤”,最早应是大通煤矿公司的开采,20年之后的1930年3月27日淮南煤矿局才开始正式成立,次年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入生产,淮南煤矿开始大规模开采,先不说古代“淮南”之典故,现代“淮南”之名真正由此而来。</h3> <h3>  关于“电”,1930年4月,九龙岗煤矿一、二号井之间建发电厂,内装一台7.5千瓦蒸汽直流式发电机,供矿井地面照明用电,此为淮南电业的开端。 真正意义的“电”最早的是1941年始建的田家庵发电厂,“化”就是1958年建厂的“淮南化肥厂”。而很多年来田家庵则是淮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田家庵亦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这里始终是淮南最繁华的区域,更是现代淮南城市源头之一。</h3> <h3>  八十年代初我去过田家庵火车站,车站在老街的东头,那时候已经看不到多少绿皮客运车辆了,多是田家庵电厂运煤的自备车开开进进,车站不大,旁边多是老式平房。据了解,1933年12月建成田家庵火车站。我的老同学杨连玉曾经在那里上班,那时高中刚毕业没几年,我偶尔到那里去玩过。后来虽然几十年再也没去过,但经常乘坐火车时可以看到田家庵电厂的自备车,还是感到很荣幸和亲切的。【图为当年的田家庵站火车票】</h3> <h3>  对我个人来说,三十年前去的最多、最频繁的可能就是国庆路新华书店和老街集邮门市部了,记得最早的新华书店应在淮河路上,后来才有了国庆路新华书店,其次我到的最多地方就是老淮河路了。“70后”以前出生的淮南人几乎都知道,以淮河码头,港口一路,港口二路,太平街,淮河路一带为代表的被人们习惯性称为田家庵老街,形象地记述了田家庵的发展史,建设史。【图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国庆路新华书店外景】</h3> <h3>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所在地是“地级市”感觉良好,甚至有的看不起那些“县级市”,其实有一些人可能还不知道,淮南市曾经有近两年的短暂时间也是县级市,那是1950年9月开始,直到1952年6月才建立成为安徽省辖淮南市。解放初期田家庵镇一度升级为田家庵市,1950年9月恢复为镇。更早些时候淮南市境内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管辖,而其中“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可见怀远县的地盘当年有多大。</h3> <h3>  “80”后可能还不知道的田家庵区一度叫向阳区,东城市场北面,淮河路东西走向又被习惯性叫“向阳路”,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习惯性说到“向阳”去玩了,直到1972年7月25日,经过当时的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政务院批准,淮南市“向阳区”更名为“田家庵区”,同时被更名的“东风区”更名为“大通区”,“红旗区”更名为“八公山区”,“红卫区”更名为“谢家集区”。大家知道,改来改去也都是众所周知的原因。</h3> <h3>  我父亲的籍贯是淮南潘集区高皇乡曹尹村,为此他1949年初当兵时填写档案时的籍贯一栏就写的是“怀远”,因为有较长时间高皇都属于怀远县管辖的,记得我早期在小学的表格籍贯一栏也曾经填写过“怀远”,后来随着地域不断调整,至今再填写籍贯所在地时,我都填写“淮南”或“潘集”,但填写“出生地”时,我是填写“都江堰”,因为我在那里出生的。</h3><h3>【图为田家庵老街上的国营东风旅社】</h3> <h3> 这是五十年代的淮南市政府大楼办公所在地,虽然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是从这个画面里,脚步好像踏入了时光年轮,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市政府机关办公忙碌时的场面。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国家还是非常贫困,能拥有如此两层的办公楼还是十分气派的。六十年代初,市政府搬迁至田家庵区朝阳路,此楼由田家庵区委、区政府接收用于办公,八十年代田区政府机关迁出后整体售给了市盐业公司。</h3> <h3>  令人欣喜的是位于田家庵淮河路中段南侧的原淮南市政府办公楼旧址,2017年已被淮南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加以保护。不久的将来,这里应该成为淮南市的旅游景点和城市的文化“名片”。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的还有:国营红旗照相馆分馆和淮南市新华书店田家庵门市部旧址等,包括淮河港口候船室旧址等也被列入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列……</h3> <p>  淮南成为省辖市的时候,时任淮南市委书记李任之,市长陈庆泉。李任之是“三八”式老革命,早在1947年就担任了淮北地委副书记,1956年还先后担任了安徽省委副书记、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并兼任武汉市委书记等职,1983年病逝。我对他印象比较深的是李任之主管全省工业工作期间,于1976年6月曾经来过我所在单位“淮化”视察工作,因此我保存了他来淮化时的照片资料。时任市长陈庆泉后期担任过安徽省总工会主席,也是“三八”式老干部。</p><p>【图为1976年6月李任之视察淮化时的情景】</p> <h3>  没想到这个地方保留下来的还相当完整,亦很有代表性,更具有历史沧桑感,后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透过斑驳的门缝朝里张望,仔细寻找那旧时光的影子。虽然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我不曾常来这个地方,但那院子里的老建筑在满地落叶的映衬下,给人一种“神秘感”,它分明就是一段历史,这个地方则是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分行旧址,现已被列为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行列。</h3> <h3>  我对老街最早的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段时间我刚进入淮南市重点业余体校锻炼学习,初期我们体操队20多人在淮南七中东边的市老体育场进行锻炼,记得教我们的有冯教练、谢教练、王教练、孙教练等,那会儿淮河路老街是我们经常遛达的地方,那时田家庵老街高楼大厦还没有几个,几乎都是老建筑,一段时间的中午我们经常到食品公司食堂就餐。</h3> <h3> 那个年代在体校的“优越性”是饭和汤随便“挖”吃,菜凭餐卷领,记得“伙食费”21元。这可不是小数字,学员一个月的工资不过18元,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每天我们能吃上大肉圆子和米粉肉是何等的幸福和快乐,同时穿着体校发的印有“淮体”字样的白球鞋,走在淮河路上心情是多么的美呀。如果说有不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体操训练时每次“倒立”,因为不坚持到教练规定的时间下来,那老师肯定对你不客气了。</h3> <h3>  我所知道的淮南市体育场是1952年兴建的,占地面积4400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4000多人,条件还是非常简陋的。当然,跑道不能与现在的塑胶跑道相比,那时候的400米田径跑道只是煤渣灰铺就的,搞田径的同学姚国辉经常在那个跑道上锻炼,记得那会儿训练受伤亦是常有的事。市体委办公地点就设在临街的两层小楼里,可这个体育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直到1992年初市政府易地在人民南路兴建了淮南市体育中心。进入新世纪,市政府又投资建立了新体育场馆以及山南奥林匹克公园等。</h3> <h3>【图为1992年9月15日第一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上歌唱家蒋大为在淮南市新体育场演唱时的情景,同时彭丽媛、李谷一、毛阿敏、李双江、杨丽萍等来淮为节庆作了精彩表演】</h3> <h3>  后来体校搬到了地处姚家湾西侧的化校后,田家庵老街仍是我们经常路过和“光顾”的地方。至今仍记得那时候,我到过体校同学方云和王全他们所在田家庵繁华的老街家里玩,王全父亲是老红军,住的院子比较大,隐约想起养了一条狼狗,在他家吃过“大白兔”奶糖,后来多年未见,他家那块地方随着拆迁和改造,也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h3> <h3>  我对田家庵老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淮河路西段的北菜市,八十年代初去红风电影院那里看过电影后,一定要吃旁边的一家老牌子:绿豆圆子。绿豆圆子油炸后放到锅中汤里下好盛入碗里,然后放入葱花、香菜和醋少许,刚吃到嘴里感到焦脆,吃的过程又有一种特别的软酥绿豆香味,汤不够还可以再加,有的外加两个包子或一个烧饼就是一顿早餐或晚餐,后来我又去已搬迁到菜市场的那家店吃了一次,现在再吃总感觉没有那时候的味道好,可以理解,老人早已不在了。</h3> <h3>【图为田家庵老街上的老建筑聚仙戏楼】</h3> <h3>  记得我还没有正式参加工作的40年前夏季的一天晚上,那次印象在田家庵工人电影院附近的室外院子内,好象是早期的“工人文化宫”看演出,演出间隙,我还巧遇了陈述和严顺开俩同时参加慰问演出,陈述大伙可能都认得,曾经演过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情报处长”,严顺开曾经扮演过电影《阿Q正传》里的“阿Q”被人们熟知。</h3><h3>当时他们的年龄都是处在艺术上的“黄金时期”,那时不像现在“追星”这么厉害,可惜我没有照相机,不然也能现场与他们留个影,如果有留影放到现在看一定是非常珍贵的,如今俩位艺术家于近几年已先后离开了我们。</h3> <h3>【图为七十年代末的2路公交车】</h3> <h3>  八十年代前后我有时候到田家庵老街,偶尔乘坐加长2路公交车,多数是3路车加长的那种老式公交车,虽然车很长座位比现在多仍是挤得很。记得每个车都基本配备两名售票员,买票后有的乘客把票粘在嘴上,省得售票员再问你可买票呢。票价都是按站距离多少收费,价格精确到“分”。早期到田家庵老街印象是八分、一角左右,后来涨到3角、5角、一元……别小看5分钱,那个年代5分钱可以买3颗“胜利”烟,6分钱可以买一个鸡蛋。</h3> <h3>【图为80年代初的田家庵国庆路长途汽车站】</h3> <h3>  说起淮上渡口,让我想起七十年代末的一次暑假里,我和小伙伴好像是姜老三一起去淮河游泳,因为他水性一般,我让他在原地等我,并可以看我跳水。为了显示自己的跳水水平,我约定游过去上一条停舶的大船上,然后从船头的高处望下跳。结果我游过去时没搞清楚船下水的深度,准备工作没做好便仓促地进行了“表演”,等我以完美的“姿态”跳下去时,顿时眼冒金花整个人都“懵”掉了,没想到那水亦太浅了,要不是水下沙子多,我的生命可能都会有危险。</h3> <h3>  那次本来是计划从对岸游回来的,沒办法休息了好长时间,还是很狼狈地渡船而归。我后来几年也去过淮河游了几次泳,可再也不敢轻易冒险进行跳水“表演”了。可能是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最近几年的夏天我去过淮河多次,但是在没有人陪伴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跳水了,别说横渡来回,甚至不可能再有胆量下水进行游泳了。如今我每次去淮河,只是看一看或拍一拍渡口的现场纪实照片。</h3> <h3>  从小在淮河里游泳时,看到的大多是运煤船舶,有时我也经常与岷江水对比,我在四川都江堰“走马河”、“柏条河”游泳时可以在水下睁眼,还能看到两米开外的鹅卵石,在淮河就不行了,水质有天壤之别。我知道从30年代大通、九龙岗矿投产以后,田家庵就成为了淮河上重要输出物质的码头,同时田家庵还建立了铁路线和田家庵火车站,田家庵淮河码头和火车运出的煤炭估计已经无法统计出准确数字,而淮河上游更有无数的工厂……</h3> <h3>  1986年那会儿,座落在田家庵淮舜中路的食品公司集萃商场是相当的红火,副食品经营独具风格,那时设有21个专柜,营业面积达到1175平方米,经销的副食品种类多达1300多种,并号称安徽省内第一家副食品大型商场,每次到田家庵转一圈必到集萃商场看看。九十年代左右,因为同是《淮南日报》的通讯员,我认识食品公司工作的吴海龙、邹辉,偶尔到集萃看一下。</h3><h3>【图为1986年6月份的集萃商场门前】</h3> <h3>  此后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该商场在规模上停滞不前并残淡经营,不少服务人员落入下岗分流的处境。记得九十年代后期,我还和同事从这家商场批发过成箱粘王米,一根大的2元一个,早晨起来蒸笼上一放,几分钟拿出来非常省事,并且味道很好。再后来虽然频繁地到田家庵老街蹓达,就一直没有再去过原来那个“集萃”了。但是受集萃“影响”,至今我都喜欢买新鲜的粘玉米作为早餐,或者晚餐的主食习惯,在四川生活也是一样保持着。</h3> <h3>  我认识原“一新楼”特级厨师黄汉刚比较早,当年他在农资公司待业,我在市第二服装厂待业,那时经常为他们商店送货,当然他们也来厂里进货(大多是军大衣、棉袄),我们彼此就成为了朋友,他后来顶替他父亲饮食服务公司系统工作进了“一新楼”,干起了厨师工作,我在当时地处淮河路“一新楼”饭店和他家吃过几次饭,川菜是他的拿手菜,因此对“一新楼”记忆犹新,后来这家酒楼搬到了龙湖菜市场东头。</h3><h3>【图为八十年代地处田家庵老街的农资商场】</h3> <h3>【图为八十年代的农资公司商店一角】</h3> <h3>  田家庵老街红旗照相馆分馆己列入淮南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此处位于田家庵区东城市场北侧,与土产公司旧址相对,一楼为接待区,二楼为拍照和洗印区,八十年代我见到橱窗里摆放的多是证件照以及合影之类照片。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橱窗里又有了一些变化,放了一些婚纱照和个人艺术照等,我在千金出生一百天的时候,就抱她来过国营红旗照相馆拍的彩色“百日照”,至今还非常清晰保存在相册里。</h3> <h3>【图为田家庵老街红旗照相馆内景】</h3> <h3>【田家庵老街很“牛”的,1954年,淮南市武装部的庆功会留影照都是在那里拍的】</h3> <h3>  这家照相馆地处老百货公司对面,也是田家庵的“老字号”,虽然没有国营红旗照相馆资格老,但“国光”是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摄影人常去的地方。“国光”与“红旗”还有不同之处则是其属于“集体”性质,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国营”、“集体”看得很重。因为我在八十年代就开始自己冲扩黑白照片,当年基本都是随时随用就到田家庵亨得利、国光、红旗等几家店面购买这些材料,记得打交道最多的还是“国光”照相馆。</h3> <h3>  由于“国光”照相馆的显影粉、定影粉以及放大纸相比都比较便宜一些,又可以零买,所以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那里,买了这些物品回来后基本都是及时使用,每次需要了就及时再去买。后来我调到了淮化宣传部,办报纸、搞“外投”,干起了“半专业”,随着用量增大,基本上都是到合肥饮服公司照相器材批发部进行批发了,去国光等地方就少了。</h3> <h3>【图为八十年代的田家庵“亨得利”眼镜钟表商店,那时候已被评为全国商业系统先进单位】</h3> <h3>  我至今还记得1979年末时利用待业知青工作,攒了好几个月工资在田家庵亨得利分店花187元购买的西铁城手表,表带另加了4元多。同时,母亲在亨得利亦为正在当兵的我哥买了一只英纳格手表,当时价格好象是208元,买过后母亲和我一起到了南京,并把新买的手表送到了正在军械修理所学习的我哥手里。由于年代久远,我的“西铁城”手表早己不走了,前两年拿到亨得利想去修一下,那里的师傅看一下说,因为没有零部件已无法再修了,我只能留着收藏了。</h3> <h3>  亨得利因为有照相器材专柜,我每次到老街也喜欢进去转悠一下,看一看新款照相器材,就是不买看看也很过瘾的。那时候,我因为经常洗印照片与亨得利照相器材专柜的王自强慢慢熟悉起来,他的夫人王敏会打印照片,当年那段时间经常打印照片也因此非常熟悉。他们俩口子工作都很敬业,为人善良,亦很热情,并乐于助人。</h3><h3>【图为八十年代的田家庵“亨得利”眼镜钟表商店钟表专柜】</h3> <h3>【图为田家庵“老字号”永祥诊所旧址】</h3> <h3>  认识30多年的老友华君就住在淮河路上,他土生土长在淮河路老街已经有50多年,他在市印刷厂工作,我们因为宣传报道结缘。自从认识他,老街那里便更是我常去的地方,早期多是骑着自行车去那里,几十里路来回亦不觉得累。华君对淮河路的情感不一般,他生于斯长于斯,前不久淮南市电视台“800”记者采访时,我就在现场,他对每个小街小巷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对淮河路也有了新的认识。</h3> <h3>  这是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田家庵邮局征订报刊杂志的老照片,看过后让我想起当年集邮门市部的情景,因为我喜欢集邮,1983年开始几乎每星期都要骑车到那里去转一转,淮南市集邮公司曾经也在田家庵繁华的老街,我每次去那里不是买几套邮票就是买几本杂志。可以说在我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淮化有关部门和焦化厂陆续有十几位同志开始了集邮,并坚持预订年票。</h3> <h3>  我在那里还见证了“猴票”的“成长”过程,当初在那里“猴票”只是卖到1元、2元一枚,没几天就3元了,再几天涨到了5元、6元、9元,我就一直没舍得买。开始那几年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拿出来卖,到后期因为价高贵重几乎在市场上看不到猴票了,偶尔会有“信销票”出现,在价格上也没有出现跌过,并一路窜到了现在一万多一枚…… </h3> <h3>  作为《淮南日报》的基层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我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了解以及观察,采写了几篇关于集邮方面的文章,其中一篇纪实“大特写”《方寸世界不平静——淮南市集邮热管窥》,被创刊不久的《淮南日报》“周末刊”1991年8月23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那时候“周末版”上稿还是很难的,一版“大特写”更难上,此类稿件一般多是报社记者采写,我由于经常光顾田家庵集邮门市部,了解到第一手情况便“斗胆”写了两千多字的新闻稿投给了报社编辑,可以说是荣幸的被套红的“周末版”第14期采用。</h3><h3>【图为1991年8月23日淮南日报周末版见报原件】</h3> <h3>  我记得集邮门市部斜对面附近就是自行车二手市场,当年那一片也是非常热闹,“永久”、“凤凰”、“飞鸽”、“红旗”牌,包括后期的“金狮”等在这里应有尽有,当然也有许多被偷的自行车外观上“动了手脚”,被摇身一变成为了二手市场的“抢手货”。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再去那里看看,当年的“车水马龙”景象,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h3> <h3>【图为田家庵老街自行车二手市场】</h3> <h3>  走在田家庵北头港口路,你会不时听到“叮当、叮当”富有节奏感的锤击声,熊熊炉火映衬着打铁汉子古铜色的脸庞,那斑驳沧桑的店铺为老街增添了几许古朴。这些店铺里的匠人多是世代在这里生活传承着他们特殊的职业技能,他们常年出售着船上使用的锚、镐、链、锄、铣等各种铁制工具,一些铁条通过他们的巧手不一会就变成了想要的物品,似艺术品一样。如今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已经浙行渐远……</h3> <h3>【这家港口浴池也是有一定年代的】</h3> <h3>  还认得这个地方吗?“80”后肯定不认识,这是田家庵老街的煤球厂,别看小地方不起眼,至今还在生产呢,九十年代以前这里都要排队才能买到煤。早期我每年必去几次(也去过大通、洞山)不然没得烧的,排队“揶沟”不说,那还是凭票证才能供应,不是自夸,我骑三轮车技术就是买煤球时去的路程中一次学会的。去的时候还不能正常骑车,返回时就基本熟练骑行在马路上了。</h3> <h3>  那时候基本都生产煤球,由于我没有经验炉子经常封不住,往往感觉封好了可第二天早晨又灭了。 早晨起炉子是最烦心的事情,7点半上班时间紧不说,起炉子还要忍受烟薰火燎。后来生产蜂窝煤就减少了这些麻烦事,送煤有专门从事搬运的人负责,只要付一定费用,后来就再也没去过田家庵老街煤球厂了。到了94年住到化肥厂后家家户户使用了煤气后,更不接触蜂窝煤了。</h3> <h3>  想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热闹和繁华,毫不夸张的说门前是车水马龙,始终是川流不息的景象,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田家庵老街淮滨商场。商场后门则是淮南市百货公司,1982年我还在淮南市第二服装厂知青商店待业时,经常到那里进货,可以说那里的货物真是琳琅满目,小百货品种丰富达几千上万种,各种时令服装以及毛花呢、华达呢、粗纺呢绒等布匹也多种多样。</h3><h3>【图为田家庵老街如今己冷落凄凉的淮滨商场,后期听说这里成为粮食仓库了】</h3> <h3>【图为八十年代的田家庵老街商场布匹专柜一角】</h3> <h3>【图为八十年代的田家庵老街淮滨商场一角】</h3> <h3>  田家庵老街东城市场也是我经常去过的地方,据说当年在那里摆地滩的第一批个体户都成为“爆发户”了,应该是淮南市当年第一批走向“万元户”的,有的人甚至说那里有经营头脑的后来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多年前我在那里买过一个拉杆箱,质量还不错,虽然有些过时了,但是没损坏还可以继续使用,我就没有“抛弃”,至今仍然在做“贡献”,其实从内心来说这也是一种怀念。</h3> <h3>【图为八十年代田家庵老街东城步行街服装市场】</h3> <h3>  淮河路上的一新楼酒店、淮河饭店、回民饭店、春华酒楼、淮田小吃部等,给我们童年和少年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前面说过那时一新楼算是相当高档的酒店,楼上楼下,其川菜非常地道。回民饭店也是具有较长历史的一家清真饭店,一直名声在外。而淮田小吃部说是小吃部,上下两层楼,其实菜肴十分丰富,最有名气的是淮杨菜。透过那些老店铺,我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热乎乎蒸笼中散出的香气以及锅贴饺子、糍粑、油条、糖糕、油茶、豆腐脑、牛肉汤等小吃美食。</h3> <h3>【图为淮南市搬运公司看大门的师傅怀着敬意,保存着这个当年用于上下班电铃,他说这个电铃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次整理物品都没有舍弃,就是因为一种纪念,一种怀念……】</h3> <h3>【图为淮南市搬运公司看大门的师傅保存了几十年的旧式办公文件柜】</h3> <h3>  另外,淮南豆腐菜肴的发扬广大,与淮河路老街上的那些“老字号”饭店都是有紧密联系和分不开的。没有记错的话,淮南最早的饮食服务公司就在田家庵老街,包括厨师职称评定工作和协会等,都起源于田家庵老街。而在“一新楼”、“回民饭店”、“春华酒楼”、“淮田小吃部”等工作过的老师傅也是最棒的那批。想想,原来的“二轻局”、“淮滨电影院”、“红府”、“菜市场”等都曾经留下过我的脚印,我还是蛮欣慰的……</h3> <h3>  田家庵老街让我想起了许多少年时代的经历,记忆是难以忘怀的,回忆亦是一件幸福和温馨的。青年时期的经历还有很多,高中毕业后我待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地处在田家庵老街的田家庵区劳动服务公司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那段记忆让我非常深刻,我从周必涛以及那些最基层的金师傅、夏师傅等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有一位陈勇士的当年战友始终是“笑对人生”,他幽默而有趣让我记忆犹新,虽然工作艰苦,他依然“苦中作乐”……</h3><h3>【图为八十年代的“一新楼”厨师正在烹调豆腐菜肴】</h3> <h3>【图为八十年代非常红火的“春燕”酿造厂】</h3> <h3>【“春燕”牌酱菜、酱油、醋,当年让淮南老百姓十分放心】</h3> <h3>  现在回头看,八十年代的田家庵老街与合肥一些老街相比,其实一点也不差,因为我在合肥淮河路长“驻”半年之久,还是了解一些,我感觉自己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那时候合肥淮河路也都是老建筑,到处都是低矮的老平房,附近不少道路还是泥泞的似乡间小路。而那时的田家庵老街更有直达铁路、公路、水路的优势,并有繁华的商场,有众多的电影院和文化娱乐场所,只是人家发展快一些,田家庵老街因“停滞不前”而没有变化罢了。如果各级领导有长远发展目标,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差距,毕竟许多人才外流也是重要原因所在。</h3> <h3>  据了解,目前田家庵区和淮滨街道社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虚心听取群众建议,响应呼声,把整治淮河路老街当成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对人们关注的“狗市”进行搬迁,下大力气清理九十多条小街小巷垃圾,并积极维修道路,整治清理城市小广告等污垢,拆除了道路两旁店铺的“违建物”,还投入资金开发和建立了旅游性质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景点。</h3> <h3>  回忆童年和少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童年中的时光是我们每个人最留恋的时光。少年是基石,奠定了我们人生的未来,童年又是无忧无虑的,那就是一个童话里的世界。少年是我们的坐标,亦为我们的人生开始了启航。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里,童年阶段早已无法触摸,少年时光早已离我们远去,虽然在中年危机后已剩下那仅存的一些衰草残阳,但我们还有那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去品味,亦令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底……</h3> <h3>【淮河路上一老者在喝着油茶吃油条】</h3> <h3>【淮河路上的修伞师傅在修伞】</h3> <h3>【图为搬迁前的淮河“小岛”】</h3> <h3>【“小岛”上的造船厂】</h3> <h3>  以上部分老照片拍摄者当中有一些是我多年的摄友,亦有是我当年摄影方面的“老师、前辈”,在此表示感谢!</h3><h1><br></h1><h1>【谢谢关注和观看】</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