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3年被广东省省长卢瑞华聘为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馆员、史学院院长。</h3> <h3><font color="#010101">2005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建华聘为广州人民政府参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5年8月31日广州市陈建华市长给阿番的淼公叔颁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聘书。</font></h3> <h3>新仼参事和领导们一块合影</h3> <p class="ql-block">黄淼章 男,汉族,广东梅州人,1954年5月出生,民盟成员,大学学历。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广州市政协常委。历任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文物考古队队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员。</p><p class="ql-block">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兼职副主委。</p><p class="ql-block">广东省人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p><p class="ql-block">广东省政协特聘文史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h3>活动剪影。</h3> <h3><font color="#010101">见过江泽民、张德江等国家领导人的不少,但与江泽民、张德江一块坐下来品茶的人就不见得多了。这是何等的荣耀。</font></h3> <p class="ql-block">给总书记介绍广州文史。</p><p class="ql-block">并请江泽民题写陈氏书院。</p> <p class="ql-block">与朱镕基夫妇一起。</p> <h3><font color="#010101">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政治局委员张德江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在一起</font></h3> <h3>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h3><h3>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h3><h3>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h3><h3>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100多年来,历尽劫难。其中最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h3><h3>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肩负着“彻底砸烂旧世界”使命的红卫兵,杀气腾腾地“兵困陈氏书院”,他们贴出大标语,声言要对这一“封资修藏污纳垢之处”,“砸到片瓦无存”!幸好该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此险境中挺身而出,找着这队红卫兵的“司令”,痛说它的可宝贵、可珍视的大道理,以至声泪俱下。</h3><h3> 按照古语所说:“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况且又是“文革”这一非常时期,但不知为何,这位并非“秀才”的工作人员,却居然能在鼎镬当前的险境中,讲清了道理,而那位“司令”呢,也居然幡然觉悟,下令“退兵”,而且宣布将陈氏书院划入自己这个组织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派别、组织染指。</h3><h3> 后来,有一队红卫兵也来此“破四旧”,两队红卫兵立刻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当时真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情势十分紧张。但结果,“好彩”又出现了,两队红卫兵“司令”竟然天良未泯,辩论的结果,毕竟最终真理战胜愚昧。</h3><h3> 大家达到了共识:陈氏书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国家艺术宝库,不能砸烂,但后座神龛置放的神主牌,就是“四旧”。结果5000多个陈氏列宗列祖的神主牌,除两个被偷偷拾获保存下来外,其余全部付之一炬。陈氏书院因此能在“文革”十年间“苟安一隅”,未遭摧残。</h3> <h3><font color="#010101">2003年与德国总理施罗德一起。</font></h3> <h3>与德国总理施罗德散步(2003年)。</h3> <h3>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建籁: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h3> <h3>1959年,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搜集整理、保藏研究、宣传展览广东历代民间工艺品。设展厅十个,展览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常年展出陶瓷、刺绣、雕刻、剪纸等广东各类民间工艺珍品。</h3><h3>1988年,陈氏书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市重要旅游点。</h3> <h3><font color="#010101">2003年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斐济总理莱赛尼亚恩加拉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广东省省长黄华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陪同吉尔吉斯总理尼古拉·塔纳耶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陪同圭那亚共和国总统巴拉特·贾格迪奥。</font></h3> <h3>陪同贵宾参观陈家祠。</h3> <h3><font color="#010101">尼泊尔王国王储帕拉斯·比克拉姆·沙阿·德瓦殿下及王妃一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省港澳办领导一块。</font></h3> <h3>为大家讲解南越国历史</h3><h3>198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当火炬传送入广东时,被聘为广东电视台佳宾主持,与广东电视台主持人一块向全世界作现场实况直播解说。</h3> <h3>1983年6月10日,黄淼章第一个进入西汉南越王墓,当他看到这些排列整齐的编钟、石编磬时惊喜万分。</h3><h3>黄淼章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从小喜欢文史的他是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参与了番禺大洲龙船的发掘。而令黄淼章被世人所熟知的,是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惊现广州象岗山时,他成为进入千年古墓探秘的“第一人”,从此身披传奇色彩。</h3><h3>其实,黄淼章和大多数文史学者没什么两样,除了有时走访文物考古工地外,就是写文章、做研究、开研讨会。黄淼章说他从来不看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在他眼里,盗墓贼是“摸金校尉”,他是科班出身的考古工作者,“我们不一样”。考古学是根据古人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传承文明,保存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和记忆。</h3><h3><br></h3><h3>2018年是西汉南越王墓发掘35周年,广州图书馆为此做了一场纪念活动,邀请黄淼章来讲座,时间定在6月10日。黄淼章觉得似是宿命,“1983年6月10日这一天,我进入了象岗山的南越王墓,整整35年后又一次讲述当年经历,你说巧不巧!”<br></h3><h3>20世纪40年代,在广州流传过一首关于象岗山的民谣:“脚踏象岗头,一世唔使愁;摸下大象耳,你咩嘢都知;骑住大象身,今世无苦辛;拖住大象尾,食遍广州味;行到大象心,满屋是黄金。”直到南越王墓横空出世,黄淼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段预言啊!</h3><h3>时间回到1983年6月9日上午,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沉静,“我们在象岗工地上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可能是古墓,你们快来看看吧!”</h3><h3>接电话的正是黄淼章,他当时是广州文管会考古队队长,挂了电话就和两位同事带着几件考古小工具,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他没有料到,一座藏着无数珍宝的地下博物馆大门即将开启。</h3><h3>透过裂缝看到散落的铜鼎陶器</h3><h3>此时的象岗山上已经围了不少人。这里是省府办公厅修建宿舍的工地,工人们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块块巨大的石板,透过裂缝看下去,似是一个地下室。等到了晚上,工地上人都走完了,黄淼章和同事们将墓顶一条裂缝清理了出来,长约两米,最宽处30多厘米。黄淼章拿着手电筒朝里看,惊喜万分,无论从四壁的云纹饰还是散落在地的大铜鼎、陶器来看,都像是一座汉代大墓。“一切像做梦一样”,黄淼章回忆道。</h3><h3>接下来的一幕,却让黄淼章像掉进了冰窟。同事陈伟汉大叫一声“不好,这墓早被人光顾了!”原来,墓室南面有一道几寸厚的大石门已经开了,有一扇向内倒塌。第二道石门的其中一个青铜件也不翼而飞。黄淼章说,在广州发现的较大古墓中,90%以上都已被盗,这座深藏在象岗的大型古墓是否也难逃厄运?</h3><h3>那一夜,黄淼章的心情悲喜交加。</h3><h3>因为最瘦成为探墓第一人</h3><h3>6月10日晚,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著名的考古学家麦英豪决定派一个人下墓“探险”。身为考古队长,同时身材最为瘦削的黄淼章自然是最佳人选。兴奋之余,他也有点忐忑。</h3><h3>“一些史书记载,古代帝王会在墓里设置陷阱、毒箭、飞刀等,有的还刻下咒语,惩罚进入墓室的不速之客”。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考古工作者,黄淼章并不相信历经2000多年,毒箭飞刀还没生锈腐朽,古墓遇到毒蛇、沼气却极有可能。</h3><h3>当晚10点,黄淼章挎着手电筒,顺着一根竹竿爬下墓室。顿时,一股腐朽又潮湿的气味冲进鼻腔,墓室的阴冷让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刚小心翼翼落了脚,抬头一看,墓顶大石中间断裂错位,好像随时都要坍塌,而像这样断裂的石块还有很多,黄淼章心惊肉跳。</h3><h3>像阿里巴巴一样置身宝藏之中</h3><h3>待走到东耳室,黄淼章又开心了。他看到许多大铜壶、铜钫有序地放在一起,一排石编磬整齐排列在墙角。有一定的考古经验的黄淼章认为,该墓并未被盗,是一座极为难得保存完整的西汉石室大墓!黄淼章看呆了,忘记了身处阴森之地,直到同事在地面大声询问时才回过神来喊“有宝啊,大大的有!”</h3><h3>作为两千多年后第一位不速之客,黄淼章在这象岗古墓中停留了约十几分钟,成为他此生宝贵的记忆。“人,有时候是看机遇的”,35年后,黄淼章依然感慨,有时候是历史选择了人,“当晚,我就像《天方夜谭》里的阿里巴巴,却连‘芝麻,开门’还没来得及说,就置身在一堆宝藏之中了。”</h3><h3>这些宝藏属于谁呢?几个月后,出土文物中发现“赵眜”玉印以及“文帝行玺”金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为第二代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眜。令广州考古工作者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南越王陵,就此重见天日,成为震惊中外考古界的一件大事,精美的出土文物也为“南蛮不蛮”提供了最好的物证。</h3><h3>饮茶闲聊获线索发掘出汉瓦</h3><h3>黄淼章夜探千年汉墓的故事,使他也成为传奇人物,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采访,应邀为省市导游做培训,到大学讲授“广州考古”课。通过黄淼章的讲述,埋藏千年的羊城故事传遍八方,为广州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h3><h3>虽然经常“上电视”,但黄淼章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文物工作者,脱下西装革履,穿上背心T恤去考古现场,才是最令他感兴趣的事。在发现南越王墓之后,1986年,他又参与了东山西汉木椁墓的考古发掘。1988年,黄淼章在饮茶时听到老茶客讲,位于中山五路的原大新公司兴建时,有人看见埋了好多东西在地下,就密切关注。后来在此发掘出了广州保存最大、年代最早的汉代古砖铺砌的地面和万岁瓦当,将广州人烧制砖瓦的历史从之前认为的唐代提前了300多年。</h3> <h3>中央电视台10频道《大家》栏目专题采访</h3> <p class="ql-block">1983年6月广州象岗山发现古墓。发掘现场文物考证出这是南越王墓,震惊中国的考古界。</p><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p><p class="ql-block">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p><p class="ql-block">1996年,南越文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与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p> <h3>广东省领导、广州市领导亲临发掘现场。</h3> <p class="ql-block">广东省丶广州市领导亲临发掘现场听介绍。</p> <h3>国家文物局、著名教授们也先后到现场指导。</h3> <p class="ql-block">欧初副书记对文物也感兴趣。</p> <h3>保存最完整的发掘现场</h3> <p class="ql-block">复原后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发掘的珍品</p> <h3>参加活动的足迹</h3> <p class="ql-block">1983年5月,广州市考古人员在西村凤凰岗的山岗,发现一座大型南越国时期木椁墓,此墓墓道残长7.9米,墓室长13.8米,宽5.7米。据考古人员回忆,钻探此墓时发现墓室规模巨大,探铲探到的木椁声音非常清脆,证明地下的椁室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 当时,赶到现场考察的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认为,从钻探结果看,此墓是一个南越国的贵族大墓,极为难得。考古人员奋战一个多月,终于打开墓室,令他们吃惊的是,巨大的木椁墓室中仅残留几块陶器残片,墓室早被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考古人员在墓室中部发现了一个盗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盗洞中竟然发现了20余件精美玉器,有壁、璜、舞人、龙形佩饰、虎形佩饰、剑格等,这批玉器制作极为细腻考究,专家判断应是南越国王室工匠的杰作。据考古人员分析,盗墓贼盗墓时可能比较慌张,忙乱中把已盗到手的一包玉器遗漏了。有专家考证,西村凤凰岗木椁墓很可能是当年孙权派人来广州盗挖的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从氏族宗法制度来看,赵佗墓在越秀山是符合制度的。从理论上说,南越国以赵佗的陵墓为祖位,居中;第二代南越王为穆位,居右。从考古发现看,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的墓在象岗,位于越秀山之右,刚好是穆位。因此,推测赵佗墓在越秀山,是有一定根据的。赵佗陵墓很可能就在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岗—带。”黄淼章说。</p><p class="ql-block"> 黄淼章告诉记者,1950年,广州市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考古队,寻找南越王墓一直是重点调查对象。“但可能当时思考的方向是错误的,因为汉代帝王陵都埋得较远,如古都长安的王陵距长安100多公里,当时由此推断南越王墓也会离广州老市区较远。所以,当时广州考古队将调查、探寻的目标重点都放在了广州城外远郊县区的荒山野岭。”</p><p class="ql-block"> 黄淼章说:“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这短短10年间,在广州市郊34个地点发掘出南越国时期的墓葬200余座,却没有找到涉及第一代、第二代南越王的任何踪迹。”</p><p class="ql-block"> 对话黄淼章</p><p class="ql-block"> 历任南越王墓一直为盗墓贼觊觎,民间的“鬼吹灯”传说,南派三叔畅销小说《盗墓笔记》细节,更给盗墓贼增添了几分神秘,也引发读者的诸多好奇。围绕“建墓”与“盗墓”的话题,记者和黄淼章展开了对话。</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何以幸免被盗?</p><p class="ql-block"> 广州日报记者:为什么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能躲过盗墓贼完美保留?</p><p class="ql-block"> 黄淼章:南越王墓藏在象岗山地表以下18米的深山腹中心,这样的深度非常难盗。古时候很多汉墓都有封土堆,这个墓却没有。</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赵佗出殡时,“多为疑塚”,灵车分别从番禺城四门出,没有人知道真正装有南越王遗体的棺椁葬在什么地方。赵佗是岭南第一个利用“障眼法”来修筑自己陵墓的人,到了300多年后的魏晋南北朝,许多王公贵族才仿效赵佗的做法,利用“障眼法”来修筑自己的坟墓。</p><p class="ql-block"> 广州日报记者:能介绍一下历任南越王墓葬的情况吗?</p><p class="ql-block"> 黄淼章:前后五任南越王历时93年。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下葬之日,番禺城四个城门都上演抬棺出葬,队伍神秘莫测。</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南粤传》中的记载,南越王国共五主。后二主赵兴、赵建德两兄弟自相残杀,均死于战乱之中,只有前三主赵佗、赵眜、赵婴齐具备给自己建造陵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垂涎南越王的珍宝,命将军吕瑜亲率5000名精兵南下广州。精兵抵达后,伐木毁林,凿山破石,掘地三尺。据传,折腾了半年总算找到赵佗曾孙、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的墓葬,盗掘出“珍襦玉匣三具,金印三十,一皇帝信玺,一皇帝行玺,三钮铜镜”。</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候起,盗墓之徒便步孙权后尘,或单干或合伙,将广州一些有蛛丝马迹的山岗都翻了个遍。然而,第一代、第二代南越王墓始终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3年,考古人员终于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墓,这一发现,倾注了广州考古界几代人的努力和心血。</p> <h3>2018名人大讲堂,特邀广州市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老师亲临现场,将尘封的古迹点化为鲜活的历史,全面而独特地解读广州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描摹一个真实的岭南。</h3> <p class="ql-block">黄淼章在发掘现场。</p> <h3>黄淼章在挖掘现场清理文物。</h3> <h3>右边拿相机者就是时仼广州市考古队长的黄淼章。</h3> <h3>揭开南越王墓穴内神秘的面纱。</h3> <h3>地下的城市:一个考古工作者眼中的广州</h3><h3>发布时间: 2015-08-25</h3><h3> 建城超过两千年的广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城,但初来广州的人大多不会想来这里参观文物古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不见得对这个城市的古迹很了解,这让黄淼章常深感遗憾。因为他几十年的考古生涯都与广州紧紧相连,他参与过的南越王墓挖掘曾经打开了这个城市尘封两千多年的历史面目。</h3><h3> 黄淼章说他从来不看《鬼吹灯》之类的盗墓小说。作为一名资深的考古工作者,他自己所经历过的广州考古已经足够成书。那么,他眼中看到的广州,和我们看到的会有什么不同?</h3><h3> “大洲龙船唔入滘”</h3><h3> 1977年春,春节才刚过几天,还在梅州老家探亲的黄淼章突然接到广州市文物管理处的电报,要他提前结束假期回广州。原来在那年春节前夕,在番禺大洲村北面的甘蔗地里,村民因开挖水渠发现了一条古船。</h3><h3> 回广州后,黄淼章和当时的广州考古队队员一起,住进了大洲村。初春的广州,天气还非常冷,发掘的蔗田靠近珠江边,表面的土掘开后约20厘米就涌出很多水,黄淼章和他的同事们要一道站在刺骨的冷水中挖掘,双腿被冷水泡得发麻。经过20多天,一条埋在土中多年的古船才得以重现。</h3><h3> 考古队从出土的古船结构和出土文物,推断出这是一条清朝初年的龙船。这个实物正好与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记载中可见,当年的大洲龙船是很壮观的,它不是用来龙舟竞渡用的,而是一条游乐的船,船身彩绘龙鳞,楼阁重叠。把龙船埋入村外河滩水面以下,留待下次取用,是直到今天珠三角一带不少地方保存龙舟的方法。龙船所在地,二三百年前,还是海滩,如今已成良田。至今在番禺大洲村一带还有一句俗语“大洲龙船唔入滘”,原来这句话就是形容大洲龙船的巨大,进不了小涌小滘,只能在宽阔的珠江上巡游,“唔入滘”谐音“不入教”,所以在大洲村,凡是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会被父母比为“大洲龙船”。挖出龙船后,黄淼章对这句俗语才恍然大悟。</h3><h3> 两千年前的鸠杖</h3><h3> 虽然已时隔20多年,黄淼章仍然记得当年挖掘柳园岗古墓时的紧迫情形。1982年广州铁路局要在瑶台村的柳园岗建客车技术站,要把附近的山岗推平,但因这里是汉代以来古人的墓葬区,田野考古人员发现山岗上分布着密集的古墓,此时客车技术站的推土施工已经开始,黄淼章和同事们必须赶紧发掘,与推土机争夺时间。</h3><h3> 几个月的紧张挖掘没有令人失望,共发掘了南越国时期墓葬43座,其中让黄淼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臣辛墓。这个墓位于柳园岗的中部,当时考古队正在岗上钻探,突然一个钻孔内溢出地下水,再经过细心的钻探挖掘,一座深埋于地下6米的西汉早期墓露出了真面目。</h3><h3>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h3><h3> 根据墓葬和出土文物推测,臣辛可能是2100多年前南越王国的一个官员,从墓葬中发现的一支鸠杖引人注目,它证明了中原文化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已经影响了边远的南方,因为那时的汉代朝廷对上了七十岁的老人,有赐授王杖的礼仪,杖头以鸠鸟为装饰。黄淼章说,这只鸠杖说明了当时的南越国照抄秦汉制,来自中原的南越王赵佗可谓开发岭南第一人。</h3><h3> “第一个跳下去,你怕吗?”</h3><h3> 直到今天,黄淼章在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仍总有一条必答题:“你当时第一个跳下南越王墓的时候害怕吗?”多数问者是带着盗墓小说或电影中关于墓室的可怖印象来的。黄淼章耐心回答:“一般人认为的危险,比如说古代帝王为了防止死后陵墓受到侵扰而设置的种种机关,比如飞刀暗箭,我其实不太担心,因为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即使有机关也不大可能发挥作用了。倒是有点担心有毒的气体,像沼气,还怕有蛇,因为曾经在墓葬中碰到过。”</h3><h3> 但当黄淼章看到完整匿藏了2000多年的石室大墓和散落地宫中的各式古器物时,兴奋远远超过了担心,以致于他只顾看墓中的宝藏,忘了回答来自地面同事们的询问,让他们好一阵担心。</h3><h3>角形玉杯</h3><h3> 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个跳下墓室的人,黄淼章拿出一本旧相册,指着老照片中一个非常瘦削的年轻人告诉我,是因为他当时很瘦,因为要从前后墓室之间一个30厘米宽的缝隙中钻进钻出,年轻精瘦的黄淼章当时有个外号叫“金刚钻”。</h3><h3>玉舞人</h3><h3> 黄淼章后来撰写长文,详细回忆了整个挖掘过程,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谈到当时出土的文物几乎涉及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却没有一枚钱币,说明了2000多年前的广州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还基本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老百姓不爱钱;还谈到了“丝缕玉衣”的修复,专门请来北京的师傅,用竹签插取套装法把散乱的玉衣修复完整等。</h3><h3>丝缕玉衣</h3><h3> 黄淼章的考古日记 1983年6月10日</h3><h3> 晚上10点整,一根长竹竿从石板缝中伸下了墓室。我身挎手电筒,在同事陈伟汉的帮扶下,沿着竹竿慢慢滑下去。顿时,一股腐朽而又潮湿的气味袭人而来,我骤感一阵阴冷,浑身麻酥酥的。我小心地选好落脚的地方,抬头一望,墓顶由一块大石板覆盖着,但已断裂,有将近十厘米的错位,好像就要崩坍下来似的,使这幽深的冥宫更显得阴森可怕。我惊魂未定,又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原来石墙和墓顶都绘有云气纹的图形,历千年仍色彩斑斓。原来我落脚的地方是古墓的前室,东西两边各有一个耳室,有过道通过入,过道口的顶石也有较大错位,看上去,有随时都会倒塌的可能,真吓人!</h3><h3> 千年路面有记忆</h3><h3> 1988年,中山五路的原大新公司要拆楼重建。黄淼章某天在饮茶时听到一个老茶客在津津乐道地说着:“当年大新公司兴建的时候,就有人看见大新的人埋了好多东西在地下呢,肯定是金银珠宝啦……”听者有意,在黄淼章看来,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许就是有考古价值的线索。因为1974年大新公司附近的广州市文化局所在位置发现了南越国宫署走道,而大新公司离文化局很近,它的地下会不会也有南越王宫的遗物呢?</h3><h3> 在大新公司开挖动工之日开始,黄淼章和考古队就一直密切注意地下的情况,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终在地下5米多处的地方发掘出广州保存最大、年代最早的汉代古砖铺砌的地面。其中更令黄淼章振奋的是,遗址中竟然发现了万岁瓦当,他非常兴奋。</h3><h3> 2002年在北京路发现了历朝的地面,其修建历经唐、南汉、宋、明清及民国等时期,黄淼章说,这除了证明北京路历史非常悠久外,也证明了广州城市中心两千多年都没有迁移,北京路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地理和商业中心,它附近的很多建筑,如清代的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等官署和双门底都集中在北京路,天子码头则是历代官员从水道来广州赴任登陆上岸的主要码头。(文章来源:信息时报网站 文化车陂栏目)</h3><h3> 作者:陈川</h3> <h3>墓穴内的现场。</h3> <h3>发现古墓的工地</h3> <p>2020.6.21.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当年发掘南越王墓的专访。友人从香港电视上发回来的照片。</p> <h3>给凤凰卫视讲解南越王墓</h3> <h3>当年南越王墓发掘现场。</h3> <h3>建成的南越王博物舘及陈列展品中的精品。</h3> <h3>南越墓穴出土精品</h3> <h3>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保护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广东省唯一一处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项目。</h3><h3>遗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h3>2018年9月,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南越王宫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h3> <h3>2018年11月参加河源赵陀文化节活动,并在大会作赵陀研究专题发言。</h3> <h3><font color="#010101">201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被广州市选为火炬手。<br>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火炬棒接力时,被聘为广东电视台特邀佳宾主持解说,向全世界讲解转播火炬在广东接力时的现场实况。</font></h3> <h3>作为亚运会的火炬手分派在家乡梅州传递圣火。</h3> <h3><font color="#010101">很巧,被安排到家乡梅州进行火炬接力。更巧的是被安排在母校东山中学前这段路跑,接他的棒的是原国家队足球教头曾雪麟。真是无巧不成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6月11日,香港凤凰台又一次采访淼叔公并向全世界播出广州南越王墓发现发掘的经过。很有故事性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入南越王墓第一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几次应凤凰台邀请作专题讲述南越王墓发掘经过。</font></h3> <h3>除了在香港凤凰台接受採访外,还在中央电视台CCTV第九频道《大家》栏目、CCTV_10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中及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接受过专题採访,向全球播出。</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1月25日,参加广东省两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出入时证件扫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不停蹄,省两会结束又去参加广州市两会。</font></h3><h3>在省两会与千佛塔明慧法师相遇。</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州市两会会场。</font></h3> <h3>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证书</h3><h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h3><h3>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h3><h3>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h3><h3>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6]。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h3> <h3><font color="#010101">受聘担任广州优秀导游评委,培训广州导游。在南沙现场与导游们合影。</font></h3> <h3>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写的几本书</h3><h3>《南海神庙》、《陈家祠》、《南越国》</h3><h3>作者: 黄淼章</h3><h3>出版时间: 2006-01-01</h3><h3>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h3> <h3>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中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场所,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h3><h3>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称。</h3><h3>地址</h3><h3>黄埔区穗东街道庙头村旭日街22号</h3> <h3>陈氏书院(陈家祠)<br></h3><h3>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它还有一个别称,叫陈家祠。</h3><h3>所属城市<br></h3><h3>广东省广州市</h3><h3>建成日期</h3><h3>光绪二十年(1894年)</h3><h3>基本介绍</h3><h3>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陈家祠为三进式庭院,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它的</h3><h3>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h3><h3>书院特点</h3><h3>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建籁: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h3><h3>1959年,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搜集整理、保藏研究、宣传展览广东历代民间工艺品。设展厅十个,展览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常年展出陶瓷、刺绣、雕刻、剪纸等广东各类民间工艺珍品。</h3><h3>1988年,陈氏书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市重要旅游点。</h3> <h3>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中国汉地九州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汉族地区南部的番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h3><h3>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h3><h3>岭南地区(汉族地区南部)属九州(汉族地区)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又被分属荆州、益州(梁州);在晋代,岭南地区又属扬州。南越国时期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汉代,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原商贾缔造财富传奇的地方。</h3><h3>中文名</h3><h3>南越国</h3><h3>外文名</h3><h3>Nanyue</h3><h3>地区</h3><h3>今中国岭南地区及今越南北部</h3><h3>国都</h3><h3>汉地九州南部的番禺(今广州)</h3><h3>货币</h3><h3>半两</h3> <h3>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h3><h3>广州南越王墓</h3><h3>象岗南越王墓的发现,无异于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因为这三大遗址都是在建设工程中发现的,发现后都得以在原地保护,因而,被视为文物考古工作中贯彻发掘、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范例。 我们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h3><h3>书名</h3><h3>广州南越王墓</h3><h3>作者</h3><h3>麦英豪,黄淼章,谭庆芝</h3><h3>ISBN</h3><h3>9787108022783</h3><h3>类别</h3><h3>考古</h3> <h3>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府文化丛书</h3><h3>波罗诞</h3><h3>南海神庙的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也叫菠萝诞,即南海神诞,是广东省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它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即事》诗中,就描述了“波罗诞”庙会的盛况。</h3><h3>波罗诞</h3><h3>波罗庙会期间,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广州民间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庙会影响之大。</h3><h3>由于波罗诞庙会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启动了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6月,国务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埔民间信俗波罗诞(民俗)榜上有名。广州黄埔波罗诞庙会已有千年历史。近几年屡有创新,今 年的波罗诞庙会融入微博互动元素,吸引大批年轻粉丝。</h3> <h3>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南越国通史》。</h3><h3>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中国汉地九州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汉族地区南部的番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br></h3><h3>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h3><h3>岭南地区(汉族地区南部)属九州(汉族地区)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又被分属荆州、益州(梁州);在晋代,岭南地区又属扬州。南越国时期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代,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原商贾缔造财富传奇的地方。</h3> <h3>哥德堡号重圆中国梦</h3><h3>哥德堡号帆船概况</h3><h3>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h3><h3>8个月后,“哥德堡Ⅰ号”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乡的陆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德堡Ⅰ号”船头触礁随即沉没,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Ⅰ号”凯旋的人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未有任何伤亡。</h3><h3>人们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Ⅰ号”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这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它最后沉没在南非。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关闭。世界上有过许多东印度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但哥德堡人希望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瑞典的东印度公司从来没有向中国贩运过鸦片。<br></h3><h3>时光流逝,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哥德堡Ⅰ号”和船上2/3的货物长眠海底,默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1984年,瑞典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Ⅰ号”残骸。</h3><h3>当时发现古沉船的潜水员塞弗林松和我们乘船出海,在8号灯塔附近的海面上,他回忆道:“我们当时挖掘至水底1.5米深的地方。在发现沉船残骸时,残骸上覆盖着20厘米厚的淤泥。在灯塔附近,我们发现了一些包装货物的箱子。在残骸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陶瓷碎片和一些完整的陶瓷,还有茶叶和其他一些货物。</h3> <h3>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h3><h3>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h3>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h3><h3>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h3> <h3>阿番淼叔公的新作出版。
和湛汝松,胡继芳一起合著的“湛若水文物史迹寻踪”一书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为编写此书,淼叔公和湛汝松先生等专门到广东各地寻访湛若水墓和湛氏留下的许多史迹。
湛若水(1465―1560)。明代著名理学家。增城新塘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与被誉为明朝一哥的王阳明同时讲学,学者称"王湛之学"。著有《湛甘泉集》等。<br></h3> <h3>海上丝绸之路讲座</h3> <h3>人物周刋版面。</h3> <h3>工作照拼图</h3> <h3>神秘的南越王墓讲座</h3> <h3>虽然经常“上电视”,但黄淼章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文物工作者,脱下西装革履,穿上背心T恤去考古现场,才是最令他感兴趣的事。在发现南越王墓之后,1986年,他又参与了东山西汉木椁墓的考古发掘。1988年,黄淼章在饮茶时听到老茶客讲,位于中山五路的原大新公司兴建时,有人看见埋了好多东西在地下,就密切关注。后来在此发掘出了广州保存最大、年代最早的汉代古砖铺砌的地面和万岁瓦当,将广州人烧制砖瓦的历史从之前认为的唐代提前了300多年。</h3> <h3>每次讲古,会场都很热烈。特别有互动环节,向听众提问,答对了的,都会有亲自签名的著作给予奖励,听众很受鼓舞。</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9月13日下午在广州珠岛宾舘参加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与省委胡春华书记、省长朱小丹面对面坐谈。</font></h3> <h3>2017.12.11.出席广东省参事决策咨询会,与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对话</h3> <h3>与王则楚一块。</h3><h3>与珠岛宾舘丘小昌副总合影。</h3> <h3>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黄淼章研究员来我院讲学</h3><h3>2017-05-10下午,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黄淼章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广东科技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粤海寻踪:岭南的由来与广府“海上丝路”文化遗址》的讲座,近200名师生到场聆听。</h3><h3>黄淼章副会长结合大量的考古图片为师生们讲述了岭南的由来、广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内容。黄淼章副会长说,广州因海而生,因海而盛,因对外贸易而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府城市文化的灵魂,东莞为岭南名邑,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随后,黄淼章副会长介绍了我国当前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h3><h3>整场讲座精彩纷呈,涵盖广府民俗、羊城故事、粤语文化等,期间还设有问答赠书环节,现场气氛热烈。</h3><h3>黄淼章,研究员,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系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市优秀专家”称号,撰写过十多本学术专著,其中与张荣芳合著《南越国史》荣获广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h3> <h3>2001年12月29日下午,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研究员莅临我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从神秘的南越王墓看盗墓与反盗墓”专题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我校党委宣传部老师、人文学院学生代表等。讲座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韦荣主持。<br></h3><h3> 黄淼章研究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广州文化历史、南越王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历史以及古人的墓葬文化,详细地介绍了南越王墓考古历程、出土位置、时间、文物、内部结构以及古代盗墓的形式。他透露,南越王墓将在下一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h3><h3> 据悉,黄淼章研究员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市考古研究所副院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曾多次参加相关的古墓考古工作,且撰写学术专著十多本,主编文史图书一批。其中,他与张荣芳合著的《南越国史》荣获了广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且有多本专著获得省、市的优秀成果奖。此次讲座旨在为学生揭开南越王墓的神秘面纱,提高学生对古代墓葬文化以及盗墓与反盗墓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h3> <h3>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顾问</h3> <h3>广州市政协提案工作研究会顾问</h3> <h3>2018.10.四川成都参加新时代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论坛(共38个城市参加)。并代表广州市在大会发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与弘扬”。<br></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名人在一块</font></h3> <h3>与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一块。</h3> <h3>与著名漫画家方唐先生在一起</h3> <h3>文德百家2018名人大讲台(2018.11.29.)</h3><h3>2018名人大讲堂,特邀广州市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老师亲临现场,将尘封的古迹点化为鲜活的历史,全面而独特地解读广州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描摹一个真实的岭南。</h3> <h3>新快报2018.11.29.第10版</h3> <h3></h3><h3>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民政局聘书</h3> <h3>2019.3.7.在南越王博物馆接受广东电视台专访,讲述36年前南越王墓发现及发掘经过。</h3> <h3>南越王墓发现35周年纪念。</h3> <h3>在南越王博物馆接受广东省电视台《岭南博物》节目的专访,谈36年前的南越王墓发掘过程。因是采用高清的电视4K技术拍摄,要求较高,采访前还要化妆,摄影器材先进,灯光也要求很高,拍摄工作整整花了六七个小时,大家都累坏了。可见上电视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偷笑][鼓掌][玫瑰]<br></h3> <h3>永庆坊接受釆访。</h3> <h3>淼叔公的羽毛球水平一流。</h3> <h3>2019.8.26.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摄制组到广州南越王墓拍摄专辑,作现场采访。</h3> <h3>与央视美女一块。</h3> <h3>与央视美女主播在一起。</h3> <h3>2019.11.3.~4.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播出国宝.发现,专题介绍南越王墓的发掘经过。</h3> <h3>央视美女主播采访淼叔公。</h3> <h3>这是发生在羊城的历史故事。</h3> <p>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p> <p>金缕玉衣。</p> <p>讲述南越国历史故事。</p> <p>中央电视台美女主播在介绍南越王墓。</p> <h3>2019.11.16.到湖南省博物舘作专题讲座。</h3> <h3>听众热烈,坐无虚席。</h3> <h3>2019.12.11.广东省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一行到淅江宁波考察。</h3> <h3>省文史馆馆员画展开幕。</h3> <p>与广州美术学院郭绍纲院长合影。</p> <h3>与郭莽园在一起。</h3> <p>2020.5.27.省政府文史馆组织专家们考察位于连南的中国瑶族博物舘。</p> <p>与时俱进,网上开讲,培训广州市的导游。</p> <p>2020.8.2.省政府文史馆发聘书。</p> <p>专家聘书。</p> <p>2020.10.23.广州市市长温国辉颁发市政府参事聘书。</p> <p>2020.10.23.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参事活动现场。</p> <p>2020.10.23.下午省人民政府召开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与省委书记李希丶省长马兴瑞面对面交谈。</p> <p>2020年广东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与李希书记丶马兴瑞省长面对面交流。</p> <p>中央10台2020.12.5.~12.9.一连五天晚上都播出采访发掘南越王墓经过历史。</p> <p>这是2020.12.4.中央电视台和台湾电视台联合在广州陈家祠采访镜头。</p> <p class="ql-block">2021.9.10.广东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在广州召开,省长马兴瑞主持,省委书记李希出席。</p> <p class="ql-block">出席广东省参事决策咨询会。</p> <p class="ql-block">与参会人员一起。</p> <p class="ql-block">2021.11.6.由广东省社科联指导,由省文化学会主办、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活动在广州开幕。</p><p class="ql-block">上百位广东文化名家出席论坛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阿番的淼叔公应邀出席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了《讲好广州文博故事 传承文化筑梦未来 》的专题发言。发言被选入大会出版的论文集。</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和南方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一一岭南文化与人文湾区"在广州大厦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粤港澳三地有关研究单位和高校专家学者80人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阿番的淼叔公撰写了《打造湾区文博品牌,传承广州城市文脉》论文,被收入了大会论坛编印的论文集,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0日到11日,阿番的淼叔公应省古迹办邀请,和省考古所专家一行前往梅州,参加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保护规划和筹建考古遗址公园座谈会并现场参观考察了狮雄山遗址。</p><p class="ql-block">狮雄山遗址于1982年发现,经1984~2012年多次发掘。 在山岗东出士了大量文物,据考古人员推测,遗址属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所筑“长乐台”行宫。2019年狮雄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专家一行还参观了五华华城镇黄埔村的清代乾隆年间武状元李威光故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2.1.19.省政协会议。</p> <p class="ql-block">分组讨论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2022.1.19.省政协会议分组讨论。</p> <p class="ql-block">2022.8.11.~12.两晚,中央9台播放的南越王墓发掘回顾。</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是广州南越王墓顺利完成考古发掘40周年纪念。10月21日,应石家庄赵佗文化研究会邀请,黄淼章在赵佗故里河北石家庄新华区文体中心作了《象岗腹心神秘的王陵--纪念广州南越王墓发掘40周年》的专题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赵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石家庄各阶层听众300多人聆听了讲座。</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市赵佗文化研究会会长贾鹏给广州市政府参事黄淼章、文史研究员、文物专家颁发了赵伦文化研究会终身荣誉顾问聘书,常务副会长李同保代表赵佗故里赠送了《南越王赵佗像》画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3.11.30.广东省政协文史委会议,聘请为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