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辽宁中医那些可敬可爱的奠基人

老百姓

<h1>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始建于一九五六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60多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几十位创业的一代老前辈大都离我们而去,他们是医院最值得尊重和怀念的一代人。</h1> <h1>  辽宁中医的奠基人中有那么一批老先生,原本是各地的大家主儿,却撇家舍业,跑到沈阳,住着独身宿舍,个个拎着饭盒,在食堂排队打饭。他们让看啥病就看啥病,让去哪科就去哪科;开着方子,号着脉,凭着几十个小老头儿,组建了最早的辽宁省中医院。也正是这些各地汇集来的老先生们,成就了辽宁中医历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那个时候,医院的丸散膏丹一应俱全;那个时候,可恶的中成药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泛滥;那个时候,中医院的医生都会号脉;那个时候,西医看不好的病请中医去会诊;那个时候,老先生们一心就想怎么看好病;那个时候,遇到贫穷的患者,老先生甚至倾囊相助,或者干脆把患者接到家里去住;那个时候医患关系和谐,老先生得到尊重,患者得到关爱;那个时候,受过文革的洗礼,即便挨打挨揍,一声也不吭,只要活着性命,就知道看病……那个时候,是那么一大批可敬、可爱、可以值得后人永远膜拜的老先生们!!!限于时间及能力,将搜集到的部分老前辈生平介绍如下,排名不分先后。</h1> <h1>  <b><font color="#ff8a00">王心一(1890-1968),</font></b>字恒可,辽宁开原中医世家,祖父王安系东北名医。王心一自幼聪敏,随祖父学医。后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学校优级数理化选科班,1913年毕业后开始教学生涯,但从未间断行。1916年,辞去教职,在开原其父创办的“铁珊私立医塾”系统学习中,后专心从医,擅长妇科。曾在开原“宝生堂”坐堂,1922年被选为开原县西镇医学分会研究长,后为汉医学会讲师。<br>  1953年加入沈阳中医联合诊所。1955年被选为省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层列席全国政治协商扩大会议。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辽宁省中医院组建,任第一任院长,同时兼任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8年辽宁中医学院成立,担任副院长兼任附属医院院长。 <br>  王心一著述颇丰,曾撰写《麻疹纂要》六卷,《中风概要》二卷,《痉病研究》二卷,《痢疾纂要》一卷,《厥之研究》一卷,《心一本草》十卷,《妇科经纬》二四卷、《成方启新》五卷等;晚年诊病之余,教书带徒,还撰写了《肝病集今》、《王心一治验医案》等,惜在文革期间惨遭迫害,绝大部分著作散失殆尽。</h1> <h1>  <b><font color="#ff8a00">孙树功(1900-1972),</font></b>别名孙舒九,辽宁新民人。自幼好学,天性沉稳。高小毕业后入开原孙氏医学私塾攻读5年,后入沈阳崔氏医学私塾就读,期间,得以阅读各家名著。1920年起,先后在彰驿站广济堂、奉天寿春堂、德仁堂从医,后成立树功诊所,治病不计诊资,心存济世,因疗效而颇负盛名,也成为张氏帅府座上宾,自由出入帅府大院。<br>  孙树功临证以内科、妇科见长,尤其擅长治疗“中风”及“崩漏”。治疗中风病,重视肝风前兆,主张镇肝熄风为主,清热豁痰开窍为辅,处方用药精妙,不冒然使用辛散、发散、升浮之品;还倡导“失笑散”治疗冠心病。<br>  1956年,到辽宁省中医院任职;1958年,任教于辽宁中医学院。孙树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诊病之余,结合临床精心教学,为培养中医人才呕心沥血。惜亦遭文革迫害,其著作手稿,也大多散失,仅存零星经验。</h1> <h1>  <b><font color="#ff8a00">马二琴(1892-1969),</font></b>原名英麟,字浴书,号二琴。生于奉天大西关,祖籍山东。9岁入私塾,16岁学英文,18岁随名医张子乡学徒,同年考入奉天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停学,继续随张子乡学医,颇受张子乡赏识。<br>  1914年开始,在奉天广生堂坐堂行医,翌年入奉天医学研究会研究学术。1918-1929年历任奉天商务药行医务研究会研究长、副会长、奉天市医士公会编辑部长、国医公会主席等,被聘为张作霖帅府卫生顾问。1924年开始,组织出版了《奉天医学杂志》共13期,为东北最早的医学杂志。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伪拟取消中医,逼请马二琴到伪都新京任萃华医院汉医科医长,马二琴与临床各科日本博士较量,使其承认中医,改成汉医汉药,并委马二琴筹办东方医学研究所。1942年重返奉天行医,1945年人奉天省汉医会会长。 <br>  建国后任沈阳市中药审查委员会副会长,1954年被中国医科大学聘为副教授,虽不曾在辽宁中医学院任教,但对东北中医影响甚大。他与刘景素(1876-1947)、高振铎(1875-?)、沈宗之(?)被誉为奉天四大名医。彭静山曾随马二琴学医。马二琴工诗、擅书、精音律,尤爱古琴,因藏古琴两把而自号二琴。马二琴学本《内经》,擅治杂病,师古不泥,虽博览群书,但不屑于寻章摘句,注重实用。善发秘方,锐意创新,改良剂型。晚年制“调经甘露饮”,以熟地、当归、川芎、香附子、益母草等组成,水煎浓缩,加入防腐剂,经久不坏。</h1> <h1>  <font color="#ff8a00"><b>王品三(1880-1971),</b></font>又名希贵,辽宁盖县人。王品三家传外科,五代业医,早年从伯父王作霖学医,潜心研读《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外科大成》等古典医籍。1914年于盖县东鹿街自设延青堂,开始行医。 <br>  建国后,从医于盖县人民卫生院。1956年调入刚刚成立的辽宁省中医院,并将家传的油调膏、水调膏、九一膏、一效膏带入辽宁中医,号称四大膏,沿用至今,为辽宁中医名方名药。<br>  王品三认为治疗疮疡应“引毒归原,提闸放水,开门放贼”,主张“初起宜消,移深居浅,提毒外出,不致内攻”;“脓成不论阴阳,均宜早期切开,使毒外泄;即溃宜束根盘,化散其毒,不令壅滞”。他提出整体与局部并重,内治与外治兼施的治疗原则;药则宜清凉之品,忌用大热大寒之剂,强调误用热药,能增水毒之势,易致走黄;误用苦寒之剂,易损伤胃气;误用泻下剂,易致邪毒流窜脏腑;误用发汗剂,易致津液枯竭。</h1> <h1>  <font color="#ff8a00"><b>黄香九(1894-1985),</b></font>原名黄永龄,辽宁铁岭人。黄香久家传中医,是五代喉科世家。幼年就读于铁岭县黄古洞村刘阅久老中医之私塾,24岁随父黄守江成立育仁诊所,专治喉病。这期间,潜心攻读《喉科指诊》《白喉辨》《喉科秘旨》,并尽得家父真传。 <br>  1956年被调入辽宁省中医院,1958年任教于辽宁中医学院,以小烙铁闻名全国。黄香九诊疗喉科之特点,在于火烙术与中药并举,破历代医家关于喉疾不能针烙之说。以其娴熟的火烙术治疗由风热邪毒、气滞血瘀所致之喉瘤、喉癣、喉疔、乳蛾、会厌白节等证。并总结出“点刺在先、刺后刀割、割后再烙、烙后再吹(吹药)”等一整套“刺、割、烙、吹”术,自制“紫白香熏棒”为黄家独创,治疗喉疳有较好疗效。<br>  黄香九认为咽喉病除肺、胃之火感受风热之邪熏蒸咽喉外,多以肺肾之阴不足、虚火上行立论,用药多以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石斛等滋阴降火之品。辽宁中医名方“保安散”即黄家家传秘方。家传烙术及秘方被整理为《慢性扁桃体炎的中医烙法》一书于196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h1> <h1>  <b><font color="#ff8a00">张岫云(1899-1974),</font></b>张岫云,辽宁铁岭泛河人。18岁学医,22岁独立开诊,因医德高尚,疗效显著,远近驰名。1956年辽宁省卫生厅调其防治乙型肝炎,因成绩显著,留辽宁省中医院工作,任儿科中医师,因擅长小儿疾病,被誉为“小儿王”。<br>  张岫云治学严谨,勤求古训,熟读医籍,崇尚经方,晚年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西医出身的李树勋(1918-1993)从师张岫云,整理其临床验案100例,著成《张岫云医案百例》,按例编号,每案列病症、诊断、治法、方剂、药物及按语,层次清晰,一目了然。</h1> <h1>  <b><font color="#ff8a00">田嘉禾(1899-1989),</font></b>辽宁铁岭人,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受到中医熏陶,但他并不满足于家传医术,13岁起,走出家门,到铁岭医学讲习所学习,并到刘金善医学馆,多方拜师,广集良方。19岁开始,在铁岭县大清堆子村行医。1956年应聘到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辽宁中医学医成立后,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 <br>  田嘉禾推崇清代名医程国彭的《医学心悟》,以“做医生,性命攸关,其术不可不精,其心不可不慈”为座右铭。在学术上,伤寒温病并重,不沉陷于派别之争,对流脑、流感、乙型脑炎等温热病颇有独到认识,善用银翘散、清瘟丹等。对于冠心病也有独到的见解,曾撰文发表,较早的认识到了冠心病痰浊、血瘀等病机。 </h1> <h1>  <font color="#ff8a00"><b>孙允中(1902-1993),</b></font>辽宁沈阳人,出生中医世家,其父孙耀庭(1878-1933)为奉天名医,曾与马二琴共事。孙允中中学毕业后立志学医,用时三年背诵《医宗金鉴》全文。1929年赴上海新民大学中文专科学习,研读《昭明文选》。是年,他参与张赞臣等发起召开的全国医学团体代表联合大会,抗议国民党南京政府取缔中意的提案。<br>  1932年,孙允中在奉天天益堂行医,擅长内科杂病,以胸痹、贫血、肾病见长。辽宁中医学院成立后调入任教,历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三届代表,省人大代表等。<br>  孙允中临床、教学均有建树,编纂辽宁中医学院讲义,现存著作有《儿科病中药疗法》上海千顷堂书局1955年出版,《孙允中临证实践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全老中医之路》收载其《医海春秋》一文,可窥见其学医历程及学术思想。</h1> <h1>  <font color="#ff8a00"><b>徐向春(1902-1994),</b></font>辽宁营口人,12岁开始在营口名医高愈明(1861-1938)创办的医学讲习所学习,15岁跟随高愈明出诊,18岁开始行医,在营口东咸春堂坐堂。1945年开始自开诊所。解放后,带头组织私营诊所联合,后就职于营口市立医院。1956年调入辽宁省中医院,担任妇科主任。 <br>  徐向春擅长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疾,对于不孕、癥瘕积聚亦有独到认识,备受赞誉。除临床外,带徒授课,孜孜不倦。</h1> <h1>  <font color="#ff8a00"><b>郑统魁(1910-1995),</b></font>辽宁昌图人,自幼苦读儒学,14岁受当地名医宋向荣启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拜当地名医徐振廷为师,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学医历时八载。26岁开始在昌图县春生药房行医。他治病不分贵贱,随叫随到,在当地颇负盛名。1956年,郑统魁到辽宁省中医学校师资班进修学习,1958年任职于辽宁中医学院。<br>  郑统魁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他在《医林改错》的癫狂梦醒汤基础上,总结出治疗癫狂、郁证的治疗经验。《伤寒论》厥阴病的治疗,别具一格。郑统魁总结发现,临床体虚之人多表现为上热下寒,借用乌梅丸即可清上热,又可去下寒,且补泻兼施,因此,他以乌梅丸灵活加减,几乎治疗临床各种病证,以一方应百病,成为辽宁中医一代佳话。</h1> <h1>  <font color="#ff8a00"><b>王文彦(1913-2002),</b></font>河北饶阳人,出身中医世家。少年时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启蒙老师刘静轩勉其子承父业。19岁时,随父到辽阳学医,并拜妇科名医蔡嘉乐为师。1943 年在鞍山市春霖堂行医。王文彦博采众长、虚心求教,学业锐进,求医者甚多,远近驰名。<br>  1958年,王文彦被调至辽宁中医学院任教,先后讲授《中医内科学》《金匮要略》及《中医诊断学》等。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擅治内科及妇科疑难杂病。 <br>  治疗消渴病从健脾和胃入手;干燥综合征以滋肾阴、清心火为基础;顽固痹证治以和解少阳;胃扭转施以和胃降逆、理气通腹等等。在治疗肝病方面,王老更是独具匠心,成为我国著名肝病专家。他打破了传统的疏肝理气之法,主张治肝宜清热解毒、和血化瘀、养肝健脾、行气导滞,也就是要不拘一格,辨证施治。其学术思想可参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王文彦》。 </h1> <h1>  <font color="#ff8a00"><b>王钟贤(1915-1986),</b></font>辽宁北票人。幼习私塾,熟读四书。后因家境贫寒、母亲多病而辍学,在家乡所设学堂教书。由于母亲多病而走上学医之路。1934年,拜当地名医张子阳为师,攻读中医经典著作。1938年起,王钟贤开始在北票一带独立行医。1955年到承德卫生学校中医进修班学习,接触西医课程。1958年调入辽宁中医学院任教,并在附属医院儿科从事临床工作。<br></h1><h1> 文革期间,辽宁中医被迁往辽阳市峨眉疗养院,病房撤除,王钟贤留守门诊兼任内科临床工作,接诊很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病房撤除,药品缺乏,决心研究再障,受《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之启发,应用皂矾治疗再障。并研制的生血片,作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沿用至今。<br> 王钟贤还对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其研制的“消白散”作为辽宁中医院内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至今沿用。王钟贤擅长总结民间验方,处方用药,味数不多,但配伍精当。</h1> <h1>  <font color="#ff8a00"><b>王福安(1915-1995),</b></font>辽宁昌图人,幼读儒学,13岁转入私学攻读医书五载,背诵经典,受扁鹊医治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感召,立志学好中医。1933年,拜昌图名医周雨人门下,侍诊于侧,深得老师喜爱,深得真传。21岁开始在昌图同裕药店坐诊,行医六七载,求医者络绎不绝。此后,又自学西医,不拘一得之见。1959年,王福安应聘到辽宁中医学院担任讲师。 <br>  王福安擅长妇科,除经带胎产外,尤其对不孕症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妇科疾病的治疗,于临床各科一样,但由于妇女经孕产乳,多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常常影响肝、心、脾、肾的正常功能,而导致冲、任、督、带受损,产生经带胎产诸多疾患。</h1> <h1>  <b><font color="#ff8a00">崔尚志(1924-1989),</font></b>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50年11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工作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1958年1月调入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先后任综合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组副组长、内三科主任,曾兼任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等。<br>  崔尚志为西医出身,在临床工作中耳濡目染,开始自学中医。从针灸开始,临床应用针灸止痛,治疗偏头痛、关节痛及失眠等,迅速缓解病人痛苦,对中医略有所得。崔尚志虽近不惑之年,身兼内科副主任,但虚心好学,勤恳钻研,令老中医刮目相见,很多老中医也愿与这位勤恳好学的西医交流。由于崔尚志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很快能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并能找到恰当的中西医结合点,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br>  崔尚志具有敏锐的科研意识,缜密的科研思维。他与老中医田嘉禾、孙允中等研制了冠心丸1-3号院内制剂。他勤于笔耕,重视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这使得很多早期老中医的宝贵文献得以保存下来。由他带领开创了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研究的先河,同期只有阜外医院开展中医治疗冠心病研究。在此之后,国内中医界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br>  崔尚志精通日文、英文、俄文,重视跟踪前沿医学进展,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摘译《柳叶刀》等外文文献,撰写《冠心病的预防》论文,科学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冠心病,普及冠心病教育。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手绘教学图案,制作胶片幻灯,完成了六千课时的教学任务。</h1> <h1>  <font color="#ff8a00"><b>彭静山(1909-2003),</b></font>原名寿龄,辽宁开原人,少时家贫,15岁成为孤儿,由叔父收养。幼年倾慕医学,师从名医刘景川,15岁起,又随针灸名家唐云阁、东北名医马二琴学习,在开原中医考试中,名列前茅。22岁时开业行医,在沈阳积盛和药房坐堂,针药并举,1934年,到满洲医科大学进修一年。1951年,受中国医科大学聘请,在第一附属医院开针灸门诊,开西医院使用针灸之先河,同时教授针灸,是时编写《简易针灸疗法》推动针灸普及。<br>  彭静山于1956年调入辽宁省中医院,1958年始任辽宁中医学院针灸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后担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在1960年代,彭静山先生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而失聪,听诊受挫后,他受《证治准绳》的启发开始“观眼察病”,对眼眶分区划分,并在此基础上,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在海内外针灸界产生较大影响。<br>  彭静山著述颇丰,《眼针疗法》等著作备受针灸家及爱好者喜爱,往往一书难求,原版原书被大家争相收藏,再版之后,也很快脱销。现有著作有《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针灸秘传十绝招》、《经络功法》、《妇科病中药疗法》、《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药笼小品》、《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华佗神医秘传(点校)》、《脉度运行考(点校)》、《医学摘粹(点校)》等。</h1> <h1>  <font color="#ff8a00"><b>李玉奇(1917-2011),</b></font>辽宁铁岭人,幼时家道中落,少年有志,发愤读书,乡试名列榜首。受伯父影响而学医,拜铁岭名医明星垣门下,从师七载,同时加入铁岭医士讲习会,被举为铁岭医学研究会助教兼学术秘书。后又从师丁乙青、姜弼臣两位先贤,攻读医学经典;拜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经史子集;并师从书法家陈秉初学习书法。<br>  李玉奇24岁开始悬壶济世。行医期间,恪守师传医风,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深得病家信赖与敬仰。在四十年代初期就被推任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五十年代初被辽东省卫生厅举送进京学习深造,毕业后调任辽东省卫生厅负责全省中医工作,参与筹划组建辽宁省中医院。先后担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及附属医院院长。<br>  李玉奇工精内、妇、儿科,尤其擅长脾胃病治疗。他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数十余年潜心研究,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学术观点,并独掌观舌识病之绝技,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由其研制出养阴清胃冲剂,成为为数不多的专治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新药。著有《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h1> <h3></h3><h3>上述老先生们,只是一些代表,尚有如下老先生待续</h3><h3>姓名 出生 籍贯 专长</h3><h3>丁一青 1878 开原 大头瘟</h3><h3>万泽东 1886 法库 中风、咳喘</h3><h3>王德周 1892 铁岭 脏躁</h3><h3>金鑫如 1892 铁岭 内经</h3><h3>杜荫龄 1895 开原 内科</h3><h3>侯东平 1897 抚顺 郁证、肾炎</h3><h3>高尔实 1897 海城 温病</h3><h3>李静波 1898 新金 乙脑、肝肾病</h3><h3>宋国斌 1898 沈阳 伤寒</h3><h3>胡祉久 1898 辽阳 儿科</h3><h3>韩志远 1899 沈阳 外科骨结核</h3><h3>杨国栋 1899 铁岭 妇科</h3><h3>李质琛 1902 盖县 再障</h3><h3>马俊声 1903 海城 眼科</h3><h3>梁国卿 1904 新民 水肿、消渴</h3><h3>任一尊 1906 辽阳 针灸</h3><h3>郭墨林 1906 辽阳 消渴</h3><h3>阎景堂 1906 北票 肝病肾病</h3><h3>沈重武 1908 辽阳 妇科滑胎</h3><h3>胡振洲 1909 辽阳 妇科</h3><h3>李华贵 1909 辽阳 痹证</h3><h3>康焕章 1909 开原 脾胃病</h3><h3>王寿卿 1910 章邱 通晓内经</h3><h3>穆长青 1911 盖县 水肿、虚劳</h3><h3>严守信 1912 河北抚宁 内经</h3><h3>王乐善 1912 义县 针灸</h3><h3>刘恩祚 1912 抚顺 小儿咳喘</h3><h3>李墨林 1912 昌图 针灸</h3><h3>李鸿全 1912 庄河 喉科</h3><h3>张桂林 1912 锦县 鼻渊、耳聋</h3><h3>胡炳文 1912 辽阳 伤寒</h3><h3>尚子华 1913 海城 外科</h3><h3>孙匡石 1913 吉林柳河 伤寒</h3><h3>杨茂功 1913 绥中 外科</h3><h3>赵纯朴 1914 开原 儿科</h3><h3>崔兴源 1914 法库 咳喘、肝病</h3><h3>王凤林 1915 绥中 中风</h3><h3>孙宜林 1915 海城 瘿瘤</h3><h3>孟宪民 1915 山西清源 内科妇科</h3><h3>卢玉起 1916 山海关 内经病机</h3><h3>郭福兴 1917 昌图 腹泻、咳喘</h3><h3>于华堂 1918 新金 肝病、水肿</h3><h3>刘化远 1919 彰武 伤寒</h3><h3>刘荩文 1919 康平 内经</h3><h3>洪郁文 1919 盖县 肝病、中风</h3><h3>兰一青 1919 辽阳 内科、妇科</h3><h3>杜国选 1919 铁岭 内科</h3><h3>马瑞林 1922 北镇 针灸</h3><h3>王祉然 1922 营口 胸痹</h3><h3>谢振芳 1923 兴城 脾胃病、痹证</h3><h3>丁乙青 不详 铁岭 温病</h3><h3>于惠普 不详 营口 内科</h3><h3>李佐臣 不详 不详 急症</h3><h3>董仙樵 不详 辽阳 妇科</h3><h3>贾佩石 不详 铁岭 妇科</h3><h3>李连永 不详 不详 内科</h3><h3>曲近性 不详 不详 内经</h3><h3>傅英阁 不详 开原 眼科</h3><h3>徐明昭 不详 庄河 痹证</h3><h3>闫景新 不详 黑山 儿科、温病</h3><h3>郭裕芝 不详 营口 金匮</h3><h3>翁仲元 不详 不详 外科</h3><h3>戚景元 不详 不详 儿科</h3><h3>萧洪远 不详 庄河 内科</h3><h3>刘耕尧 不详 不详 肾病</h3><h3>荆德文 不详 不详 妇科</h3><h3>侯明哲 不详 不详 内科</h3><h3>刘相举 不详 开原 郁证</h3> <h1>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他人。有提供资料的请留言,谢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