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杨国瑞

<h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h3> <h3><b><font color="#b04fbb">三十立什么?</font></b></h3><h3>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h3><h3><b><font color="#ff8a00">立身</font></b>。</h3><h3>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h3><h3>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h3><h3><b><font color="#ff8a00">立业。</font></b></h3><h3>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h3><h3>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h3><h3><b><font color="#ff8a00">立家。</font></b></h3><h3>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h3> <h3><b><font color="#ed2308"> 四十而不惑,</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都明白了什么?</font></b></h3><h3>“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h3><h3>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h3><h3>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h3><h3><b><font color="#167efb">对外,他明白了社会。</font></b></h3><h3>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h3><h3>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h3><h3>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h3><h3><b><font color="#167efb">对内,他明白了自己。</font></b></h3><h3>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h3><h3>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h3><h3>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h3><h3><b><font color="#ed2308">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font></b></h3><h3>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h3><h3>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h3><h3>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做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h3><h3>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h3><h3>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h3> <h3><b><font color="#ed2308"> 五十而知天命,</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知道了什么?</font></b></h3><h3>“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h3><h3>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h3><h3>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h3><h3><b><font color="#167efb">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font></b></h3><h3>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h3><h3>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h3><h3><b><font color="#167efb">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font></b></h3><h3>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h3><h3>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h3><h3>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h3><h3>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h3><h3><b><font color="#167efb">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font></b></h3><h3>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h3><h3>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h3><h3>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h3><h3>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h3><h3>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h3> <h3> <b><font color="#ed2308">  六十耳顺,</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看透了什么?</font></b></h3><h3>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h3><h3>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h3><h3>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生命,看透了名利。</h3><h3><b><font color="#167efb">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font></b></h3><h3>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此为成长期;</h3><h3>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此为贡献期;</h3><h3>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此为收获期。</h3><h3>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h3><h3><b><font color="#167efb">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font></b></h3><h3>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h3><h3>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h3><h3><b><font color="#167efb">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font></b></h3><h3>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h3><h3>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h3><h3>至于利,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h3><h3>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h3><h3>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h3><h3>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font></b></h3><h3>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h3><h3>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就是不违反规矩。</h3><h3>大概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h3><h3><b><font color="#167efb">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font></b></h3><h3>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h3><h3>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h3><h3><b><font color="#167efb">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font></b></h3><h3>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h3><h3>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h3><h3><b><font color="#167efb">从心所欲要不逾矩。</font></b></h3><h3>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h3><h3>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情理法。</h3><h3>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h3><h3>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h3><h3>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h3><h3>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h3><h3>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h3><h3>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