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 收稻 养蚕——曾经的农村生活纪事

翼文

<h1><b><font color="#1564fa">  今天是2019年春分日,“春分时节,草长莺飞,丝绦拂堤”。</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 午后,我站在办公楼三楼的东边阳台,向校园外远眺,几大片绿油油的小麦,间杂着几大块金黄色的油菜花;还有不远处村庄边上盛开的“桃花红、梨花白”之类……这真是“千花百卉争明媚”的春天啊!</font></b></h1> <h1><h1><b><font color="#1564fa">  看着眼前的土地和乡村由严冬凋敝变成暖春多彩,我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跳跃的思想精灵。那是模糊了时间的山村田野里劳动生活的影子。</font></b></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放牛的趣事</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 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南山里的平桥乡,放牛的经历大概发生在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只有“单休日”,不过星期三下午往往不用上学(听说全公社的老师要政治学习)。于是每当周三下午,我就会跟着村上七八个大大小小的伙伴一起去山上放牛捡柴。那两三头耕牛都是生产队里的,由其中某位伙伴的家长负责养护。待到我们不上学堂时,大人们自然就叫小孩子去放牛啦!</font></b></h1> <h1><b><font color="#1564fa">  在我看来,放牛捡柴是件清苦而有趣的差事。因为,我们把砍柴刀拴在腰背上,轮流骑着牛跋山涉水,威风惬意;也可以到山脚下的牧场(生产队的养猪场)里,美美地品尝老大爷(看管牧场和山林的老人)煮的南瓜和地瓜等;还可以到山上寻找野山楂、野柿子、野毛桃、野棠梨等,最好吃的要数野生小苹果(花红果)了。当然春季是没有这些生津可口的野果的,于是我们就从山路两边嫩绿的茅草(牛的美食)中,寻觅儿时的甜蜜味道——咬茅根和抽茅针(茅草的花苞)。</font></b></h1> <h1><b><font color="#1564fa">  用柴刀将茅根从土里铲出来,洗干净(当时也许只是用手或破衣服擦拭几下)便放在嘴里咀嚼起来,甜甜的汁伴随唾液一起咽了下去,然后吐出了根渣。至于茅针,只有当茅草初长出来时,全部包裹着的茅针才又嫩又甜,可以全部吃下肚去。若要茅花完全绽放开来,白花花的一大片,犹如微缩型的芦花一般,那是不能吃的。听说茅根和茅针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会流鼻血。很幸运,我从来没有吃出过鼻血来。</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村上的炊烟在晚霞里升起时,我们便各自捆好捡来的柴火,把它系挂在牛背上,迎着夕阳余晖,赶着吃饱了哞哞叫的牛儿,唱着山歌到村里,然后各自扛起柴火回家了。</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收稻的辛苦</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 在我的印象中,“双抢(抢收抢种)”一直是那个时代农村最忙碌的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刚刚实行“分田到户”,因为当时流行种“双季稻”(其实产量并不高),就出现了每年七月下旬的“双抢”,抢收稻子就是其中之一。收稻子分为“割稻”、“脱粒”和“晾晒”三个过程,一定要趁天气晴朗。</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因为家里劳动力少,只有父母两个人干农活,所以十五六岁的我(是长子)自然而然地被“派上用场”了。割稻子比较辛苦,蹲在田里半天,双腿和臀部最是酸痛。脱粒环节感觉比较“好玩”,一个脚有节奏地踩踏脱粒机,双手紧紧抱着稻草,慢慢地将稻穗部分放进脱粒机中,左右、上下翻转几次即可。一般需要三个人轮流上去才不至于让机器停下来,收割完一处田就要抬着脱粒机换地方。虽然脱粒机主要由木板制作的,但是抬久了,我的肩膀和颈脖子还是疼很厉害。幸好那时候还不需要我去挑100来斤稻粒担子,父母说我的骨头嫩,还得长两年。</font></b></h1> <h1><b><font color="#1564fa">  “抢收”是辛苦的,但“抢种”更加辛苦,尤其是“栽秧”。我喜欢坐在“秧马”(一种木制的专用板凳)上“拔秧苗”,却很不愿意跟着大人们在水田里“栽秧”。因为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还是最原始的人工插秧。人站在水田里,既不能蹲下去,又不能直立身体;只能头朝下,屁股撅得高高的;而且一趟秧没栽完还没办法休息,只能硬着头皮赶趟。当然,“人工插秧”是个技术活,有的又快又整齐且成活率高,有的前脚栽下去后脚就浮起来了。我“栽秧”的经历大概只有一两回,速度慢了些,好在成活率不错。</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b04fbb">养蚕的恋爱</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 其实,小时候家里从来没有养过蚕,也没有桑树地。对“养蚕”的深刻印象,是在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的事了。因为当时谈恋爱,找的对象(即现在的老婆大人)也是平桥山里的,她的娘家(即现在的老丈人家)每年都要养许多(四五张纸)蚕。养蚕一直是山里人家的主要农副业,也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那时刚刚谈恋爱,也许是为了博得老丈人和丈母娘的好感和认可吧!我每次去都显得很勤快的样子——挑水、帮着做饭、伴着干农活等等。农活中最多的大概就是养蚕、采桑叶。其实,仅仅采桑叶也不是什么重活,边采桑叶边谈恋爱倒是一件很浪漫的事。</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真正考验我的是,要把七八十斤的一担桑叶翻山越岭挑回村里去。都是狭窄的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约有2、3公里样子。一路上都是挑着桑叶的同村人,往往前面一个四五十岁妇女,后面跟着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头,我夹在中间根本不能息下来。只能咬着牙,把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再从右肩换到左肩。像我这样的读书人,肩膀上没有劳动磨砺的老茧,几下子就吃不消了,双肩交换的频率越来越快。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步履艰难,最后几乎已经痛的麻木了。</font></b></h1> <h1><b><font color="#1564fa">  好不容易把一担桑叶挑回了家,赶紧扔掉担子,脱去衬衫,打一盆清水洗去满脸的汗水。我发现双肩已经红肿了,而且现出深深的血印。而就在此时,我已经让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感动了——&nbsp;</font></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font color="#1564fa">  春分时节也正是农忙之时。今晚,我坐在书房,每每回想起曾经的农村生活,回想起小时候的趣闻趣事,回想起当年的一些磨练,我感觉到都是一种收获,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幸福。(2019.3.21)</font></b></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