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众所周知,白水是文祖仓颉故里,仓颉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所以有出生地北塬镇阳武村,埋葬地史官镇史官村之说。自从十年前加入仓颉文化研究会后,便对仓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白水的仓颉像与庙与其它地方的像与庙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我就单说一下白水的仓颉像为啥是宽袍大袖的事……</h3> <h3>既然仓颉是传说中的远古人物,那他的尊容和衣着应该是谁都没见过,一切便单凭传说和想象了。徐悲鸿虽不是第一个给仓颉画像的,但他胆大,敢想敢画,加之又是著名画家,所以他凭想象画的仓颉像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公认,和他画的奔马一样流传于世。但到白水咋就变样了?因为白水人心中的仓颉不是一般人,那是黄帝的史官,创造汉字的大圣人!所以必须是一个仅次于黄帝的形象,轩辕黄帝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理所当然地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喽。</h3> <h3>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推理。真正的缘由笔者认为应该是这样的……</h3><h3> 在造字成功之前,他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真实形象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h3><h3><br></h3> <h3> 白水的仓颉像不管是站还是坐,都是身着汉服的。</h3><h3> 汉服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统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
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在古代,汉服的主要材料是丝绸和绵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br></h3> <h3>在龟背上造字的仓颉</h3> <h3> 这个屹立在仓颉路什字路口、大转盘中央、身着汉服的站像已逾廿年,自竣工日之起就多遭诟病。说少了两只眼睛,胡子与袍子不在一侧,说明白水风气不正,有歪风邪气,仓颉爷一发怒就大步向前,右手比划,左手持造字工具,吹胡子瞪眼,好象正与人争论哩。</h3> <h3>而在仓颉庙中的坐像则大不一样,既不象君又不象臣,正如传说中描述的一样"人下一君,君上一人。"乍一看是君,因为坐南背北,是君王之相。仔细一瞅是臣,头上戴着和诸葛亮一样的帽子,双手里举着笏板,身上着宽袍大袖的汉服,正向黄帝奏本。按说大臣上朝奏章应站立并弓着腰,低着头,但仓颉却坐着,说明仓颉因造字有功,已封为王,地位仅次于黄帝,当然要赐坐了。</h3> <h3>之所以穿汉服,是因为自清代以前的王朝十有八九都是汉民族的人执政,而戏服自汉唐以来一直沿用汉服,白水历史悠久,自秦孝公时就开始置县了,所以凡圣人塑像,基本上是汉服打扮。而清乾隆皇帝却喜欢前朝服饰,便下令戏装改汉服为明服。所以戏台上至今沿用明服,却少有汉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