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李秋水山水画的抽象之美

穆林

<h3>大象无形(李秋水2019年作)</h3> <h3>李秋水先生90岁之后的山水画已进入抽象之境。</h3><h3>李秋水先生山水画创作是随着他对传统的领悟,生活的体味,修养的丰厚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h3><h3>第一阶段约50年代至90年代初。他在练习书法的同时着意对山水画进行深入研究,大量临习了四王山水,对唐、宋、元、明诸家,特别是四僧、黄宾虹研究甚深,艺术风格严谨而细腻。</h3><h3>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至2011年。此期间,他以传统书画为基石,结合生活感受,对中国山水画有了独到的见解,作品呈现苍茫生涩的意象之美。</h3><h3>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这阶段艺术追求是更高层次的,即从宏观角度看待山水画,看待笔墨,他已不再满足自己早期具象和中期意象的创作,所看到的则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看到了大自然的灵魂,看到了“道”。从东方美学、哲学角度去表现普遍性,艺术追求精神性、哲理性,审美旨趣步入抽象之境。</h3><h3>中国画的美学是源于道家哲学,用“道”这个概念来表述、概括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古典美学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提出艺术家应表现“道”的运动变化,表现宇宙本体和生命精神,唯此,作品才富有生命,才富有气韵。</h3><h3>李秋水先生秉承了这种美学精神,在他90岁之后的创作中,力求让自己能够站在人类历史的高点,放眼过去,展望未来,探索包容万机、涵盖无限的大道。</h3><h3>“道”的运动变化是惟恍惟惚的,有时隐,有时现,有时有形,有时无形,所以构成了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及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状态。</h3><h3>李秋水先生是按照“道”的规律,从具象之境、意象之境逐步走向抽象之境,他常对我们说:“实处易,虚处难”,此虚实则是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空灵。然而,寂寥无形的虚却孕化产生了万物和生命。李秋水先生不仅对画中最深处的墨和最白处的空赋予形象的山、石、云、树、天空,更表现出“道”的空间意识,那里是元气的流动,是形而上的体现,是抽象之境的象外之象。</h3><h3>从李秋水先生97岁时创作的《中国无山不美》、《大象无形》、《山川莽苍苍》等作品来看,都是追求这种抽象之境的浑然性,追求有限的象与无限的象外之境的对立统一,这类作品恰好道出老子“道”的亘古之美,在恍惚中形象若隐若现,其中包涵着小桥流水的灵动、经天旭日的壮观,以崇高或优美的审美境界来反映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李秋水先生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高品级的审美体验过程中。</h3><h3>李秋水先生表现“道”的精神主题,如《大象无形》等作品,画中是看不见草木、水流、房舍、舟船的,只以山川的浑然律动来构创图画,以虚实互化、黑白变化、有象和无象的对立统一来表现天地万物,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兼备阴阳二气,追求气韵和笔力相补、互渗,也许这种抽象的美会更加依赖于先生苍健生辣的笔法与灵动韵致的水墨的交融。李秋水先生的这类山水画于空寂寥廓中似有天籁之声在回荡,似有“大乐同和于天地”感染着他人。山川草木在无边的寂寥中沉睡,体现了“大音希声”崇高的静态美,但这静态并非一片死寂,而是静中涌动着浑化的气韵,使观者顿生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沧桑感。《中国无山不美》则以简约的高白调手法构成轻灵的山水图,整幅画颇具优美抒情性,给人难以言传的旋律美,曲尽其妙地传达出来。树石依稀可辨,山色有无之中。它也许是月色朦胧中的物象,也许又是画家心灵对乡愁的悸动,那种游子心绪与物象的融合,以飘洒零落的笔墨暗示和传达了作者的至情至感,慢慢从作品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婉约地注入读者的心田。</h3><h3>李秋水先生的创造虽然是抽象之境,但审美体味是极其真实的,抽象的真实超越了齐白石所倡导的“画在似与不似之间”普片意义上的意象审美,更有别于西方对景写生的表象真实,这种至真至实是宇宙本体与自然生命的真实写照。李秋水先生和齐白石、黄宾虹一样,以超人的从艺年龄,以纯正的中国传统国学元素构创出勾、皴、擦、点、染,为自然山川造像 ,这时期的作品已不是北国、南疆山水的再现,而是冲破了地域局限呈普片性,这是他山水画的大改变,画家所看到的景物和表现出的形象已大相径庭,可以说眼中的景物对画家只是一种启发,他更加重视形貌之中的运动节奏,以及天地乾坤的自然秩序,最终将“道”和民族精神、山川物象、画家情怀有机的融为一体。</h3><h3>值得一提的是,李秋水先生的国学素养尤为深厚。他在广陵书社出版社工作期间曾编撰、校注数千万字著作,同时随岳父林散之创作诗歌三千余首,其中精彩篇章不让前贤。他又根据切身体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后学者作画与读书之间的关联,他常说:“画有雅俗之分,何谓雅?多读书则雅气自出,是以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始通神之说,明董其昌说,不读书不可与言画,因其一无所知,无异对牛弹琴也,故画家首要是多读书”……。先生对书法更是钟爱有加,数十年如一日精研二王、宋四家,并旁涉李北海,形成舒和俊朗的李氏风格,享誉书坛。李秋水先生的这些美好素养的积淀和支撑,本质地区别于当代那些“形而上”的艺术名家们,他们之间的文化底蕴以及作品的价值含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也充分地让人们感受到秋水先生厚积薄发的山水画艺术是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h3><h3>综上所述,李秋水先生通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艺术实践,在人生暮年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抽象之境,他的贡献是我们时代的、民族的,更是我们人类的。</h3><h3>穆林2019年3月21日于芜湖</h3> <h3>中国无山不美(李秋水2019年作)</h3> <h3>山川莽苍苍(李秋水2019年作)</h3> <h3>石溪笔意(李秋水2005年作)</h3> <h3>心不惊(李秋水2005年作)</h3> <h3>富春山(李秋水1976年作)</h3> <h3>李秋水先生作画视频</h3> <h3>李秋水先生作画视频</h3> <h3>李秋水先生近照</h3> <h3>李秋水,1923年出生,林散之女婿,原广陵书社出版社编辑,当代最具传统功力的书画家、诗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