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节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又开始了, 早上6点准时出发去渝通宾馆集合。</h3><h3> 心里一万个舍不得我的女儿,今天早上5点起床,换了爸爸挨着睡,不到几分钟添添妹纸醒了,一看是爸爸:“爸爸,我不要你陪我睡,我要妈妈陪我睡。”爸爸说妈妈去旅游了,宝贝哭了“妈妈没有走,妈妈在厕所,妈妈还在房间里”。边哭边喊“妈妈,你在哪里?”🙁🙁此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匆匆洗漱完毕灯都不敢开,蹑手蹑脚的逃出了家门。😥😥</h3> <h3> 大巴6:30出发,中午12:30到达秀山服务区,买了一碗老太婆摊摊面,一起出行的柳姐带的自己亲自炒的泡菜和腊肉糯米饭,很不错哦!</h3> <h3> 记得去年下午到洞口服务区时是下午5点多,天空金色的晚霞简直美爆了,今天路过此地却是细雨霏霏,天色暗沉。</h3> <h3> 坐了13个小时的车终于到达了湖南邵阳隆回,今天晚上住宿的地方,酒店干净大气,环境还不错。</h3> <h3> 放下行李,柳姐就开始做汤圆,加上我带来的广西红糖,美味香甜的汤圆吃起太爽了!</h3> <h3> 第二天早上7点楼下早餐10人一桌,除了鸡蛋、馒头、3样小吃、还有稀饭、面条和米粉,作为团餐,真的很不错。</h3> <h3> 今天上午的重点又是赶路,中途服务区关门只好临时决定开到方便停车吃饭的地方就餐。</h3> <h3> 柳姐在家亲自做的牛肉老干妈,味道棒棒哒!😋😋</h3> <h3> 还有她守倒煮的香喷喷的干饭。</h3> <h3> 第一次站在马路边吃饭,还是柳姐亲自做的,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回忆!🌹🌹🌹</h3> <h3> 大陇镇街道。</h3> <h3> 今天到达的第一个景点:茅坪革命旧址群。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毛泽东与朱德等红四军主要领导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h3> <h3> 进入茅坪革命旧址群大门,迎面是一棵大树,树下有块大石——枫石。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找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h3> <h3> 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展览馆。</h3> <h3> 贺子珍出生在官逼民反的动乱年代,为追求光明,16岁投身革命,成为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她英勇无畏,智勇双全,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无产阶段革命家,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最困苦的环境中,与毛泽东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最难忘怀的时光。</h3> <h3> 墙上张贴的图画文字详细记载了贺子珍一生从峥嵘岁月、延安到莫斯科、回国后的日子里、暮年殊荣的四个特殊阶段。</h3> <h3> 红四军31团团部旧址。</h3> <h3> 慎德书屋</h3> <h3> 习近平主席曾在此和红军后代、先进模范围着火炉亲切交谈。</h3> <h3> “谢氏慎公祠”,既是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开,到会代表60余人。由毛泽东主持会议,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总结了7个月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别委员会。现祠内堂上的木龛和长条案桌是原物。</h3> <h3>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h3> <h3> 出祠堂侧门,可进入后院。侧门墙上有用玻璃框保护的标语。根据老同志的回忆,这些标语是贺子珍带着红军宣传队写下的。当年,贺子珍同志是中共井冈山前委的干部。</h3> <h3> 后院这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最左侧大门为郭沫若题词的“茅坪毛主席旧居”。</h3> <h3> </h3> <h3> 进入旧居,一楼过厅很小,过道很狭窄,有一小鱼池,通往二楼的楼梯很窄小,一次只能一人通过。</h3><h3> 楼梯右下方,是龙开富和黄达两人的住房,龙开富是专门为毛泽东同志挑运文件的挑夫,黄达则是毛泽东同志的马夫。新中国成立后两位同志均委以重任。龙开富任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授少将军衔;黄达为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h3> <h3> 二楼左手边是文书人员住房。</h3> <h3> 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两个人工作之余就在一起下棋,红军战士们怀着对毛主席、朱德同志的爱戴,征得群众同意同在桌上刻下了这盘棋。</h3> <h3> 茅坪革命时期用的厨房。</h3> <h3> 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喝茶吃饭的餐桌。</h3> <h3>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h3> <h3> 为什么叫“八角楼”呢?原来是因为室内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毛泽东主席就住在这个有天窗的房间。</h3> <h3> 下面一楼是朱德同志办公的地方和住房。</h3> <h3> 墙上张贴着朱德同志和爱人伍若兰的照片。</h3> <h3> 后院中间厅堂为1995年8月宋任穷题词的“井冈英杰——袁文才生平陈列”;右侧大门为“红四军军需处旧址”。</h3> <h3> 袁文才,一个出生贫困家庭的热血青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组织“马刀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信念坚定、爱憎分明,给予了部队很多的帮助,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h3> <h3> 红四军军需处,是1928年5月4日组建红四军后设立的。军需处是负责军中后勤供给的职能机关。由于敌军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必需品和弹药、医药等十分紧缺。军需处本着“苦日子苦过”的原则,尽量节俭开支,对全军各方面的经济支出作了严格规定,任何人不准超过。其中官兵们的伙食费,每人每天的盐油柴菜钱只有五分。</h3> <h3> “衣不得暖,食不得饱”。但艰苦的生活吓不倒井冈山军民。“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如今读到这些歌谣,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与勇往直前的精神。</h3> <h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h3> <h3> 陈毅同志在茅坪期间大多在这里办公和居住,接待来访的士兵。</h3> <h3> 茅坪革命时期陈毅同志的住房。</h3> <h3> 陈毅同志住房对面就是战士住房。</h3> <h3> 参观完革命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便到了景区的出口处,旁边的小河水虽然浑浊的像黄泥巴水,但和周围的景色陪衬起来却相得益彰。</h3> <h3> 雕塑纪念毛泽东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h3> <h3> 在桥上拍照留影的哥哥姐姐们。</h3> <h3> 这几位开心的哥哥姐姐,后来我才知道全部是我们2村的。😅</h3> <h3> 旧址群紧邻是红军烈士墓,墓前有袁文才全身雕像。</h3> <h3> 出口处是1927年修建的“红军桥”。</h3> <h3> 桥头横匾五角星上写着“红军园”三个大字。</h3> <h3> 井冈儿女,永远跟党走。这里,一花一草,一树一屋都散发着井冈山茅坪革命的精神和气息。</h3> <h3> 茅坪革命旧址群入口处不远有一广场。广场正中是毛泽东主席与贺子珍同志的雕像,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年前夕落成的。</h3> <h3> “ 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井冈山的精神永放光。”致敬,八角楼,为你的光辉岁月点赞!国国的哨哨已经吹响,下一站准备奔赴“黄洋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