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3月20日,初中全体数学老师在备课室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对“组内公开课活动”进行交流反思和总结。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每位老师积极教研,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最后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span></h3> <h3> 陈书平老师执教的19.1 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常用的有行列法,方位角和距离法,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活动丰富,陈老师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注重培训学生的思想意识。</h3><h3> 教研活动中讨论本节课希望从选题方面再注意一些会更好。<br></h3> <h3> 邓晓伟老师执教的初三复习课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层层递进,从解单个三角形到解两个三角形,从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化归到解方程问题。学生小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数学活动场所,成为讨论交流的学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整节课以老师的问题引导,通过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研活动中讨论,本节课呈现的不足在于学生的展示不够自信,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不够规范,今后教学中应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欣赏数学语言的优美。<br></h3> <h3> 靳卫红老师执教的7.4平行线的判定,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求实务本。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学生不会书写推证过程。在这堂课上,由于刚开始,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成果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br></h3> <h3> 孙莉老师执教的第五章第四节,添辅助线证明全等三角形,本节课作为初三的复习课,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两个简单题型,复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再给出一个简单的需要添加辅助线的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本节课的不足,板书书写不够细致。<br></h3> <h3> 董丽老师执教的7.2相交线(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明确,过程流畅。从相交的两条线旋转开始达到特殊相交位置,使学生从“过程”与“位置”两方面认识垂直。同伙画图,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操作及相互交流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同。同时,在练习时,学生动手动脑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h3><h3> 但本节课学生问题回答时,数学语言不恰当,今后在教学中应多练习说数学!<br></h3> <h3> 郭丽芬老师执教的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面积问题。本节课在基础知识框架上,引导学生探究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进而进一步讨论坐标系中图形的面积问题!通过三类问题步步提升难度。三角形一条边在坐标轴上、一边与坐标轴平行及一般情况下的三角形求面积。课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联系代数与几何的联系,解决坐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法和割补法求面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板书不够整齐细致,学生书写过程不太规范。<br></h3> <h3> 王琳娜老师执教的7.2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从观察与思考,分类讨论,对比邻补角概念出发,总结了对顶角的定义以及性质;在“三线八角”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特征的总结,利用动画,突破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h3><h3> 但本节课体现了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述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教学设计中课堂练习也应加入提高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br></h3> <h3> 全体数学老师表示,本次教研活动收获很大,不仅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令大家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新的期待。我们要研究好每一节数学课,上得活泼一点,生动一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