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东老师《烛之武退秦师》听评课

田伟英生活与教学

<h3>2019年3月19日我们高一全体成员在高一二班听了李亚东老《烛之武退秦师》李老师以娴熟的教学技巧,丰富的专业知识,实效高效的课堂赢得了所有老师的称赞,我们一起听课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进步。</h3> <h3>李亚东老师的教学设计及反思</h3><h3> 这篇文章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可讲点很多。很多名师大家在执教这篇文章时都有经典之举。想讲出新意很难,那么就退而求实效吧。所以我定了两个目标,一夯实字词,凸显“言”,二赏析劝谏艺术,凸显“文”。设想上课时用师生的反复诵读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因一节课仅40分钟,所以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烛之武在对秦伯劝谏时共说了9句话,124个字,秦伯为何一言不发?想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段,争取一节课会背。在诵读时给学生适当地指导和示范,让学生读出文本的气场来。</h3><h3> 上完课,最大的感慨是思维含量不足,老师用ppT上定性的文字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究。</h3> <h1><b><font color="#ed2308">评李亚东老师的课《烛之武退秦师》<br> 田伟英</font></b></h1><h3>&nbsp;&nbsp;&nbsp; 古有言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愚窃以为李亚东老师之课堂足以将此八字得以嘉示。</h3><h3><br></h3><h3>&nbsp;&nbsp; 李老师之学识绝非普通师者所能至也,从《左传》的文学导入至地理形式之分析再到辩论技之层层推进,无不现一个语文老师之长期辛勤之耕耘,岁月有心之沉淀。</h3><h3><br></h3><h3>&nbsp;&nbsp; 文章之诵读,李老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有情,有境,又力量。对全班学子亦有榜样之作用,有方法之引领,有现场之实感。使众学子于轻松、愉悦中有所获,有所感。</h3><h3><br></h3><h3>&nbsp;&nbsp;&nbsp; 仰望李老师之高度,吾辈尚需努力加餐饭,踏踏实实把活干。</h3> <h1><b><font color="#ed2308">李老师的《烛之武退秦师》<br>  樊翠梅老师</font></b></h1><h3>李老师的这节课,重在以读的方式去感知、理解、分析文本。</h3><h3>一,读的方式多样。有学生个别读,让四个学生每人读一段,初步感知文本。然后引用名人名言“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点出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有齐读,有老师范读。诵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背诵。</h3><h3>二,老师指导朗读很到位。劝谏内容共九句话,每句话都结合背景从语气、语速上指导学生朗读。郑国示弱时,用沉着冷静的语气放慢速度读;制造秦晋矛盾时,李老师范读三个版本,先快读,后先快后慢读,最后慢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语速的劝谏效果,收效显著;挑拨离间时,让学生慷慨激昂读,强调“君之所知也”;火上浇油、步步紧逼激化矛盾时李老师的精彩范读赢得阵阵掌声!每次指导读或范读后都让学生再读以强化效果。</h3><h3> 潜心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诵读中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h3> <h1><b><font color="#ed2308">听李老师的课有感<br>  郝春梅老师</font></b></h1><h3>1.导入自然、一举多得。有初中所学《曹刿论战》中的经典语句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增添了学生的自信,可谓“一箭三雕”,实乃巧妙。</h3><h3>2.句句精当、声声传情。李老师对烛之武言辞的分析极到位,引导学生逐句逐词的细究、探讨、品味、吟咏,不仅注重了文言知识的落实,赏析了人物语言的精妙,还能做到“因声求气”,运用多种方式读出语言的精妙,实在让人叹服。</h3><h3>3.当堂内容当堂落实,教学效果显著,真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特别是引导背诵的方法很值得学习。</h3> <h1><b><font color="#ed2308">听李老师课有感<br>  安珍老师</font></b></h1><h3> 又一次听李老师的课,再次感受到他的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他就像“大国工匠”,总能把很平常的一篇文章雕琢成一件精美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h3><h3> 1、精益求精,寻觅最佳教学方案。根据文本特点,以第三自然段为为突破点,这样就使重点突出,对同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3><h3> 2、课件制作出自己之手,精心打磨,高效实用。这样的课件能够切切实实服务于课堂,形象生动。李老师把第三段的9句话都展示在课件上,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区分,还有画横线的。这样就一目了然,既解决了“言”的问题,又使学生体会到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很好对应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h3><h3>。这样完美的课件当然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所以李老师平时就像钉在了椅子上,可谓“台上40分钟,台下无数分钟”,这就是教育界的“工匠”。</h3><h3> 3、比较阅读,打造个人品牌。李老师在分析文本时,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平,常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特别是这节课,根据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我认为很好,以“读”为依托架起了走近“烛之武”的桥梁,对应了专题解说中的“因声求气”文言学习之法。李老师在指导诵读环节也范读很很有水平,有种入戏的感觉。</h3><h3> 总之,李老师的这堂课是件艺术品——精美绝伦,当然打造者是“国宝”级的“工匠”![强]</h3> <h1><b><font color="#ed2308">刘影老师的听评课</font></b></h1><h3><br></h3><h3>每次听李老师的课,都感觉受到一次语文课堂的洗礼。每次呈现的课件就像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这里包含了李教师对课本内容精细的解读和深入的理解。课堂设计新颖独特,虽然是同样的内容,确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活力,也使教材呈现不同的活力。就本次课程而言,读贯穿全程,但是在朗读中做到了重要知识点的落实,又能让学生理解人物身处的环境,应该用什么样语气说话,学生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李老师指导的非常细致,并且亲身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当时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也体会到了烛之武高超的谈判技巧。总之,每次听课都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更加努力。<br></h3> <h3><br></h3><h1><b>张静老师听评课记录</b></h1><h3>“好的一堂课应当像春风行于水上。”李老师的这堂课很顺畅,像风行水上。<br></h3><h3>这节课的第一个特点是文意疏导为先。我认为公开课如果为了好看就不讲字词句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尤其对于本课这么规范、典雅的文言文语言来说,抛弃它更是违背了文章体式的教学基本原则。只有真正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而这才更符合我们“常态”教学的定位。</h3><h3>第二,李老师比较注重课堂的训练,比如复述。尽管学生复述的不是很顺利,但是这种当堂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对叙事性的文章,如果我们讲课的话,学生需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那么我们怎样检验他的整体感知呢?只有说出来我们才能看得到,所以让一个同学复述,其实也是带动所有同学在想这是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复述很重要,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为下面的对话语言,对说话艺术的品味做一个良好的铺垫。</h3><h3>第三,李老师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诵读。阅读文言文,古人讲究因声求气,即通过感受诗文的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句子,揣摩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反复用各种方式去读课文,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老人的语言艺术和强大的爱国心。一堂课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h3> <h1><b><font color="#ed2308">评李亚东老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br> 高秋香老师</font></b></h1><h3>李老师绝对是治学认真严谨的老师,他的每一节课都是精雕细琢的,钦佩之,敬仰之。</h3><h3>3月19日上午,李老师在高一.二班展示执教《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精彩纷呈,听之感之,收获满满,李老师在课堂上四十分钟所凸显的语文素养和教学功底足够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反复实践。</h3><h3>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一板块“因声求气”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比较适宜进行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训练。《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李老师执教的《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老师特别注重文章的“气”。以问题“烛之武总共说了九句话,凡124字,为何在烛之武慷慨陈词时,秦伯一言未发”牵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把重点放在第三段。</h3><h3>李老师把第三段的每句话单独拎出来,诵读-分析-范读-诵读-试背,每一句话都如此在诵读中分析,在分析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李老师的范读慷慨激昂,文气十足,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诵读感悟,引导到位,演绎巧妙,李老师带领着学生将这一番功夫做得实,做得好,理解感悟烛之武的能言善辩和文意内涵也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了。</h3><h3>好文尚需反复读,因声求气兴味长。心怀敬意学李师,潜心为专细雕磨。</h3> <h1><b><font color="#ed2308">李老师的课总是精益求精,独具匠心。<br> 李震华老师</font></b></h1><h3></h3><h3></h3><h3> 亮点一:上课伊始,李老师从学生初中已学过的古文中的名言引入,涉及战争、智慧,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巧妙引出了文本出处。</h3><h3> 亮点二: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李老师借用朱熹和姚鼐《尺牍》中的名句向学生展示了古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并在整堂课中将“读”切实落实到位,甚至做到了当堂背诵,及时高效。</h3><h3> 亮点三:重点突出,基础扎实。这节课李老师将重点放到了说话的艺术上,无论读、说、问、答、背都是抓住“说话艺术”这一个点展开的。这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文中知识点较多,但李老师对文与言的处理拿捏准确。以文带言,落实到位。</h3><h3> 亮点四:注重对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李老师让学生试着变换身份设想当时的情境和说话对象,采用学生读、学生评、老师指导、范读、比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语言的魅力。</h3><h3> 亮点五:评价多样化。同桌评、其他同学评、师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h3><h3> 李老师用实际行动启迪我们:备课永远在路上。我能随众位大方之家一路前行,幸甚至哉!加油,奋进!</h3> <h1>郭<b><font color="#ed2308">春丽老师听评课</font></b></h1><h3></h3><h3>每次听李老师的课都会感到震撼。任何一篇课文李老师都会处理得游刃有余。</h3><h3> 李老师的课件设置非常精巧,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子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重难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文本内容时夹有词句的理解,以文带言,文言并行,将文言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活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符合现代文言文教学模式。</h3><h3> 在教学过程中,自由读、齐读等各种读贯穿始终,并且李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其语气语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非常具有语文味。且在课堂上,李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烛之武巧言劝退秦师”这一自然段的理解加上学生的读的基础上,在紧张而有序的这一节课,使学生达到当堂背诵这一要求。</h3><h3> 一堂好课需要不断地打磨,李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他对每一堂课孜孜不倦地研究,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的精雕细刻都足以体现出他的认真细致,优秀者尚且如此,我何以不努力?</h3> <h1><b><font color="#ed2308">《烛之武退秦师》听评课笔记<br></font><font color="#ed2308"> 万艳红</font></b></h1><h3>《烛之武退秦师》是“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中的一篇经典古文,其以人物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表达,“比较适宜进行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训练”,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掌握读的方法,才能因声求气,进而仔细理会,最后达到融会贯通。</h3><h3>口诵心悟,情理相生。李老师深明专题内涵板块要求,引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把握情理。自由诵读感知大意,复述内容;逐句诵读,反复来读,读出词义和用法,读出轻重和抑扬,读出情感和思索,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其间李老师通过示范引领等多种方式方法,凸显每层诵读的变化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十分耐心、细心、用心。这样做能切实使学生了解并体会到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也读出文章的气韵与气度,感知到文言文的魅力。当然,也使“通过诵读分析烛之武劝谏的艺术,并背诵这一段”这一目标达成高效。</h3><h3>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读了,读好了,文章也就理解了;或者说,理解了,才能会读、读好。因此,指导诵读的过程,和完成有关选文的阅读理解过程是一致的,相得益彰的,而不是剥离的,更不是对立的。</h3><h3>强化落实,步步为营。这节课李老师将落实落实到底,落到实处、细处、深处。如要求学生将易错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梳理并掌握住“敢”“焉”“厌”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强化做笔记;将第三段说辞内容在课件上一一罗列,一读再读,读得认真读得朴实读得震撼,直至成诵。也让学生从感性体悟走进理性分析,步步为营。所以,这节课学生应该也一定大有收获。</h3><h3>文本再创,构建比较思维。为让学生体会到本文的说理艺术,除了指导诵读,李老师还设计了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他大胆用古文笔法再创文本,既契合原文文体风格,展示教师深厚古文修养,感染学生;又让他们在诵读涵咏中两相比较,体会语调轻重缓急的明显不同,从而入情入境,由感性认知产生理性思索。比较本身就是一种差异思维的构建。所以这堂课并不像李老师所言“没有思维含量”,只是它需要用语言表达来完成外现。</h3><h3>用语言外化思维,这也正是我的小小建议。语文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解读,可以更多地倾听他们对烛之武说理艺术的见解,答案也应不拘一格。(班门弄斧,望见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h3> <h3>另付课件:</h3> <h3>编辑:田伟英</h3><h3>策划:田伟英</h3><h3>友情参与: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h3>

李老师

学生

诵读

秦师

老师

武退

文言文

学习

烛之武

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