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军后代追寻父辈征战足迹苏浙行 2019.3.16--18.

陈军华

<h3>   <b>今年3月16日至18日,23军后代一行25人开展了"追寻前辈征战足迹——苏浙行“活动。他们来自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是23军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老战士的后代,有二代也有三代,最大年龄81岁。</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 大家此行的目的是追寻前辈征战足迹,参观前辈战争年代在江南战斗和生活的故地,学习了解23军战功卓著的光荣历史,以实际行动,弘扬铁军精神,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b></h3><h3><b> 3天来寻访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江苏溧阳市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宜兴市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宜兴革命陈列馆、浙江省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路感受,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与洗礼,收获满满!</b></h3> <h3>  <b>寻访团团员首先来到溧阳市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参观学习。</b></h3><h3><b> 纪念馆对我们的活动非常重视和支持,免费为我们提供讲解员与摄影师,并对我们开放了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各部门旧址。</b></h3><h3><br></h3> <h3>  <b>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溧阳市水西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该馆原名为“新四军水西村革命旧址保管所”,建于1979年10月23日。1984年9月25日更名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1994年8月1日改用现名,馆名为叶飞将军题写。</b></h3> <h3>  <b>1938年夏,新四军第1、2支队,相继从皖南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11月7日,遵照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正式宣告成立,陈毅同志任指挥,粟裕同志任副指挥,统一领导第1、2支队和地方抗日武装。陈毅、粟裕同志在水西村遵循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并从苏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党的三大法宝,把茅山的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创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40年7月,陈毅、粟裕同志率江南指挥部及其主力渡江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光荣使命。</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 &nbsp; 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首任军长陶勇,政委卢胜。</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 &nbsp; 其最早部队是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闽浙赣地区的游击队,抗日战争初期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4团,1939年11月编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入冬,团长张道庸(陶勇),政委李胜(卢胜)奉命率部北渡长江后,成立新四军苏皖支队,随后又扩编为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1师3旅,1944年12月粟裕亲率我部主力3个团突破长江,从苏北南下挺进苏浙皖边,于1945年2月成立苏浙军区,我部为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阮英平。</b></h3> <h3><br></h3><h3><b>  </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的父辈在陶勇司令员的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敢打敢拼,为巩固江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h3> <h3>  </h3> <h3><b>馆内陈毅与夫人张茜的塑像。</b></h3> <h3><b>这是当年陈毅与张茜在此喜结良缘的地方。</b></h3> <h3><b>  粟裕与楚青当年相识、相知、相爱在水西村,结下一生情缘。逝世后,遵照粟裕生前遗嘱,他们的长子粟戎生中将,将父母的部分骨灰安葬在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内。</b></h3> <h3><b>讲解员深情地介绍粟裕与楚青战斗生活的往事。</b></h3> <h3><b>寻访团团长袁正青在现场为大家讲述23军的老前辈在此战斗的往事。</b></h3> <h3><b>女团员们在旧址前摆出POS,留下靓影。</b></h3> <h3><b>旧址内陈列着当年新四军工作生活的物品。</b></h3> <h3><b>全体团员在旧址前合影</b></h3> <h3><b>团员们前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参观学习。</b></h3> <h3>  <b>开国中将王必成说“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这段话道出了江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b></h3> <h3><b>团员们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述苏南新四军战斗历程</b></h3> <h3>  <b>团员金小刚、陈军华、江晓敏等将带来的父辈珍贵照片及军史资料分享给大家学习交流。</b></h3> <h3><b>宜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陆逸东也特地赶来与团员进行学习交流。</b></h3> <h3><b>陆会长与袁团长亲切交谈</b></h3> <h3>  <b>江晓敏用拉杆箱带来了一箱的珍贵军史资料,最早的竟然是1951年的史料,太难得了,为我们后代研究军史提供了详实的文字史记。</b></h3> <h3>  <b>17日上午,我们来到宜兴市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参观学习。受到太华镇政府及镇人大汤永伟主席的热情接待。</b></h3><h3><b>  该馆, 坐落于宜兴市太华镇龙珠湖南面,场馆设计既讲究与龙珠湖周边环境匹配,又充分彰显着新四军红色文化元素。纪念馆整体造型,由新四军番号“N4A”演化而来,大门朝向东南,正对抗战时期苏浙军区抗战司令部,纪念馆名字由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题写。</b></h3><h3><b> 宜兴市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开辟的8个战略区之一。1943年底,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方针,苏南新四军主力--新四军第十六旅南下苏浙皖边区对日作战,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机关迁驻宜兴太华山区,太华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由此有了“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的美誉。在革命时期,太华充分发挥了解放区的后方基地作用。目前,太华地区留存新四军遗址遗迹33处,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所在的位置,紧邻当时新四军在苏南地区创办的唯一一所中学——三洲实业中学。</b></h3><h3><br></h3><h3> </h3><h3></h3><h3><br></h3> <h3>  <b>宜兴市党史办朱峻峰主任亲临现场,为我们讲述建设纪念馆的初衷及红色教育的重要意义。</b></h3> <h3>  <b>团员陈军华将其父亲新四军老战士、23军69师副师长(正师级)陈震写的回忆录手稿,捐赠给该馆。太华镇人大主席汤永伟参加捐赠仪式</b></h3> <h3><b>  纪念馆董明珠馆长亲自接收珍贵文物,并向陈军华颁发收藏证书。</b></h3> <h3>  <b>团员王滨代表后代黄新向该馆捐赠其父,新四军老战士、23军军长黄浩的回忆录《从战场走来》。</b></h3> <h3>  <b>团员王娜莎代表后代秦苏宁向该馆捐赠其父新四军老战士、23军69师师长、济南陆军学校副校长(正军级)秦镜写的回忆录《征程岁月》。</b></h3> <h3>  <b>团长袁正青向该馆捐赠其父新四军苏浙军区3纵(23军)老战士袁文明(地市级)的《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国家项目组光盘。</b></h3> <h3><b>袁正青还向该馆赠送了新四军研究书刊、杂志等资料。</b></h3> <h3><b>捐赠仪式结束后,团员们开始参观学习。</b></h3> <h3>  <b>参观结束后,太华镇领导又安排我们观看了由该镇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投资1000万元拍摄的,以汤主席奶奶为原型的抗战军民鱼水情的电影《亲娘》,让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与洗礼,许多团员在观看时流下了热泪。深深地为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与牺牲而由衷敬佩。</b></h3> <h3><b>下午,大家来到浙江省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观。</b></h3> <h3>  该<b>馆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城西北槐坎乡温塘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原为清代咸丰年间民宅,距今150年历史。</b></h3> <h3>  <b>1943年12月,新四军6师16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率领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郎溪、广德、长兴一带)。1945年1月粟裕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 与16旅会合。43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此宅大操场召开,自1945年1月起,为苏浙军区司令部。</b></h3> <h3><b>  1945年8月,苏浙军区第3纵队7支队(205团)、8支队(206团)、9支队(201团)向日伪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先后解放了安吉、梅溪、张渚、丁山、宜兴等24座城镇,歼灭了大批拒降之敌,威逼沪宁!</b></h3> <h3><b>  这是201团、205团、206团后代在苏浙军区纪念馆前合影留念。</b></h3> <h3>  <b>3月18日上午,23军后代金小刚、唐磊、袁正青向宜兴革命陈列馆,捐赠了新四军老战士、23军副政委金炬、23军副军长唐如金、袁文明同志的革命文物与秦镜战争回忆录《征尘岁月》。</b></h3><h3><b>  宜兴市政府原副市长沈根福、档案局蒋宁鹏局长、党史办朱峻峰主任,新四军研究会陆逸东会长等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b></h3><h3><b> </b><b>吕浩馆长和23军后代在捐赠文件上签字。</b></h3> <h3>  </h3> <h3><b>  捐赠仪式结束后,团员们与宜兴市各级领导合影留念。</b></h3> <h3>  <b>此次新四军后代苏浙行的圆满成功与得到宜兴市领导、党史办、档案馆、新四军研究会以及太华镇领导的热情接待,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b></h3><h3><b>  此次23军后代苏浙行还得到了北京、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23军后代提供的丰富资料,他们中肯地提出了优化建议,并预祝苏浙行圆满成功!</b></h3><h3><b>  </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68师202团历史上首任团长、新四军2师副师长、开国中将梁从学之子梁渤海大哥,友情赞助杜康美酒。203团历史上首任团长、新四军7师参谋长孙仲德女儿孙维扬大姐,赠送了纪念文稿,在此一并致谢!</b></span></h3><h3><b> 让我们继续继承先辈的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b></h3><h3><b> 鸣谢:江苏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b></h3><h3><b> 太华山新四军苏南根据地 纪念馆</b></h3><h3><b> 宜兴革命陈列馆</b></h3><h3><b> 浙江 长兴苏浙军区纪念馆</b></h3><h3><b> </b></h3><h3><b> </b></h3><h3><b>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