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

洪树

<h1> </h1> <h1> 我的军旅生涯</h1><h3> 李洪树</h3><h1> 引 子</h1><h1> 每当《咱当兵的人》这首歌在耳边响起,心情总是十分激动、无比兴奋、由衷的感到自豪。对这首歌我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来自对部队绿色军营的一种特殊情怀。</h1><h1> </h1> <h1>  激动的是绿色军营是我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地方,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兴奋的是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火热部队生活画面和一幅幅熟悉的战友面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思绪万千;自豪的我也是一名当过兵的人。</h1> <h1>  1969年2月21日,我不滿17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二一六团,代号为4756部队(1975年8月1日改为51199部队)。1983年3月部队番号撤销后与独立安装营(京字924部队)合并,组成北京军区后勤部工程建筑维修大队。1985年3月,在我国“百万大裁军”背景下转业到地方工作。</h1><h1> 可以说我的青春年华是在绿色军营中渡过,在部队这所大学校我不仅入了团、入了党,而且提了干。从一名不懂事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军人和国家干部,这凝聚着部队对我的辛勤教育和培养,战友们对我的关心、关怀、关爱和关照,这些我永远不会忘记将永远铭记在心里。</h1> <h1> 我的入伍通知书</h1> <h1> 入团志愿书</h1> <h1> 入党志愿书</h1> <h1> 部队转业证</h1> <h1>  在部队期间我历任过班长、译电员(排级)、副指导员、指导员、副营职干事。七次受到连队、团司令部、团党委和工程维修大队嘉奖,当过“五好战士”、被评过“学雷锋积极分子”、荣立过三等功。</h1> <h1> 工建216团加修连嘉奖</h1> <h1> 团採煤队嘉奖</h1> <h1> 团司令部嘉奖</h1> <h1> 团学雷锋积极份子审批表</h1> <h1> 团嘉奖</h1> <h1> 北后工程维修大队嘉奖</h1> <h1> 三等功审批表</h1> <h1> 三等功奖章</h1> <h1>  转业地方工作后,继承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给红帽徽、红领章、绿军装丢人,更没有给八一军旗抹黑。</h1> <h1>  转业后的当年被评为“太原市军转干部先进个人”,多次被区委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统战工作先进个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先后在街道党委担任过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委目标考核办主任职务。当过区委候补委员、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2012年6月退休后,又被区委任命为太原市杏花岭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承担起引导全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h1> <h1>  </h1> <h1>  照片中最后一排中间的是本人</h1> <h1> 照片中第一排左二为本人</h1> <h1>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获得这么多荣誉,是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所大学校不但铸就了我的钢筋铁骨,而且磨练了我旺盛的斗志和革命意志;不但提高了我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使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不但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而且教会了我干好工作的本领。这些年来十分想念我的部队和战友,经常梦回军营仿佛与战友们又相聚在一起。</h1> <h1> 2009年6月28日青岛战友联谊会</h1> <h1>  2009年6月28曰,我的梦想和思念终于实现了。这些曾经在部队同甘共苦、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近300名战友,从祖国四面八方又相聚在海滨城市青岛,相见时虽然战友们已失去了当年稚气的面容,脸上布满了皱纹,有的战友己双鬓斑白滿头银发,但这些战友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变,这就是军人的气质作风和战友情怀。</h1><h1> 短短的两天战友聚会,除集体组织的活动外,战友们更多的时间相聚在一起诉说分別后的思念、回忆从军路上共同走过的历程、交流各自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给对方以最美好的祝愿,话多的好象总也说不完。</h1> <h1>  青岛战友联谊会加修连战友合影</h1> <h1> 太原战友合影</h1> <h1>  为搞好这次青岛战友联谊会,战友王志远(1968年从河北霸县入伍,由部队选送同济大学深造,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2008年7月20日时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的王志远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提前为战友们安排好了食宿。他还特別邀请了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张岩将军、海军核潛艇基地政委曲卫平将军、参加过海军60周年庆典活动的旅顺海军基地王凌副司令员以及党的十七大代表,原“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时任中国海监第一支队副队长陆会胜同志,同我们这些老兵进行了座谈。</h1> <h1>  原北后216团排长王志远,2008年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时,7月20日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h1> <h1>  座谈会上他们分别介绍了我国海军现代化、正规划建设情况,海军核潜艇发展建设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考察船的一些科研考察成果,放映了200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60周年庆典海上大阅兵录像。组织我们参观了中国海军博物馆、青岛海军核潜艇基地,介绍了我国在海洋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使我们这些一直关心关注国防建设的老兵再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国防教育,也丰富了这次战友联谊会活动内容。</h1> <h1>  下面一组照片是参观中国海军博物馆时的留影。</h1> <h1> 与马景元战友的合影</h1> <h1>  短短的两天的战友联谊会结束了,战友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又分赴祖国各地。虽然这次战友相见时间很短,话还没有说完、情还没有诉尽,但战友之间情谊是永恒的。</h1> <h1>  与王俊桥主任、韩海瑜、董春林战友合影</h1> <h1>  与马景元、孙立志、孙景玉战友合影</h1> <h1>  青岛战友联谊会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来想去决定在有生之年,把我的军旅生涯写出来,以感谢教育我培养我的部队;感谢那些关心过我、关爱过我、帮助过我的战友;缅怀那些牺牲和己病故的战友。以此来激励我走好后半生的意志,为我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美好的句号,同时也为我的后人留下一份值得骄傲和思念的精神遗产。</h1> <h1> 与牛树芳、韩海瑜战友合影</h1> <h1>  在青岛崂山景区与孙长仁、李继勇、杨培恭、牛树芳、韩海瑜战友合影。</h1> <h1> 第一章:童年的梦</h1><h1> 1952年5月2日,我出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普通工人家里。父亲李恩殿是个一辈子只知道埋头工作、少言寡语、与世无争的老实人,母亲李赵氏是个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十分有爱心的家庭妇女。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又是个男孩,大哥李洪宽、大姐李晓英、二姐李晓琴、二哥李洪雨从小都十分疼爱我。</h1><h1> 为支援内地建设,1955年3岁时随父亲工作单位来到山西省太原市。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萌发过想参军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愿望。</h1> <h1>  下面这张照片是1955年来太原前夕的合影照。母亲怀抱的是年幼的我,父亲怀抱的是我的侄子。我们两人同岁,我的生日比他大些。他是大哥南下湖南在衡阳时有的他,因此取名李衡阳。</h1> <h1>  大哥李洪宽是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在部队是第四野战军后勤医院。东北全境解放后,随部队入关而后南下,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很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讲起大哥在部队参加战斗抢救伤员、转运伤病员的动人故事,叫我将来长大后一定要向大哥学习,这在我幼小心灵上对解放军三个字有了朦胧印象。</h1> <h1>  下面照片是1971年国庆节前因事假回太原时,与大哥(中)、二哥(右)的合影</h1> <h1>  1958年6岁时,有一天我家所居住的太原市尖草坪大型宿舍外马路上突然热闹起来,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路两边桌上摆着鸡蛋和水果,人们手中拿着各种颜色的小旗,听大人讲这是欢迊抗美援朝归国的志愿军。</h1><h1> </h1> <h1>  胸佩大红花的志愿军走过来时,看到人们争先恐后慰问这些军人的情景,我的心里有一种激动和说不出来的感觉,感到这些军人十分可亲可爱。</h1> <h1>  1966年,刚刚读完初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毛主席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下,许多青年人把报名参军当作一种时尚。参不了军的青年把有一件军装、一顶军帽当做无价之宝,因为这在当时是某种意义上身份的象征,甚至发生一些抢军装抢军帽的怪现象。</h1> <h1>  那时我也很想参军,也非常渴望有一件军装或一顶军帽。尤其是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七次接见红卫兵时,我看见毛主席身穿绿色军装神采奕奕的身影,当一名解放军的愿望更加强烈。</h1> <h1>  1968年与老师李兆麟、同学李尊孟、王长远、单秀昌、冯国华合影。包括老师在内的六个人头上戴的都是假军帽。</h1> <h1>  从北京回来,我经常到驻军坦克团营房附近看解放军出早操和进行队列训练,为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实现参军的夙愿,我还与12名同学步行到过延安。但那时年龄太小,这种夙愿还只是一个梦。</h1> <h1>  下面照片是步行到延安后,与同学李尊孟、高振湖(战友高振海的哥哥)在延安宝塔山上的合影。</h1> <h1>   待续——第二章:梦想成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