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h3><b>1. 为害症状</b> </h3><h3> 幼虫危害花蕾,使花无法正常开放,花蕾腐烂,不能进行正常授粉,影响梨园的产量。以幼虫为害梨树幼嫩叶片,为害叶纵向向内卷曲,叶片硬脆不能展开,最后变黑枯死脱落,有的形成秃枝。<h3><br></h3></h3></h3> <h3><b>2.形态特征 </b><h3> 梨瘿蚊幼虫形如蛆,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色,以后渐老化,颜色由乳白到白色、橙黄色,最后变为橘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8~2.4毫米。 </h3><h3><b>3.发生规律</b></h3><h3><b> </b>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0-6 cm土壤中及树干翘皮裂缝中越冬,以2cm左右的土层中居多。2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3月上中旬是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和为害盛期,3月下旬老熟幼虫可随雨水滑落下地。</h3><h3>4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 5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为第三代幼虫孵化盛期。<b></b></h3><h3><b><br></b></h3></h3> <h3><b>4. 防控技术</b><h3><b>4.1 生物防治</b></h3><h3> 天敌对梨瘿蚊种群增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应加强保护和利用。梨瘿蚊幼虫期捕食性天敌主要有异色瓢虫、隐斑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大草岭、中华草蛉、小花蝽、蚂蚁、草间小黑蛛、寄生蜂等。多数天敌的发育历期与梨瘿蚊的发生期基本吻合,因此,在化学防治时尽可能使用无公害农药,特别在天敌数量较大时,应该尽量少用药或者使用一些低毒对天敌安全的生物型农药,如阿维菌素、BT制剂等。</h3><h3><b>4.2 物理防治</b></h3><h3> 利用梨瘿蚊对黄色有趋性,用黄板诱杀。在梨花芽、叶芽膨大期(也就是成虫羽化期)于树冠中上部空旷处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可悬挂黄色粘虫板20~25片,悬挂高度1.5~2.0m,粘虫板相距2m左右,可大量诱杀羽化成虫,减轻为害,同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开天敌活动盛期,以免对天敌造成伤害。</h3><h3><b>4.3 农业防治</b></h3><h3> 夏季在梨瘿蚊入土化蛹盛期中耕晒土;夏梢生长期在每次降雨前应随时摘除虫卷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降低虫口密度;夏季多雨,应及时清理排水沟,树冠下合理培土,利于雨水及时排走,降低梨瘿蚊存活率。</h3><h3><b>4.4 化学防治</b></h3><h3> 梨瘿蚊为害叶片时,将叶子卷成一团,致使药液不易接触虫体,防效不佳,防治较为困难。但根据其雨后逃逸,落地化蛹的习性,可以重点采用地面施药。成虫即将羽化出土前,在树冠下地面喷洒40%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或者抓住老熟幼虫雨后集中弹跳落地的时机,每亩用5%敌百虫4 kg,拌细土15~20 kg,撒于地面,重点为树冠以下的土壤范围内。</h3><h3> 田间施用22.4%螺虫乙酯SC2000倍和22%噻虫高氯氟CS-SC 2500倍液对梨瘿蚊防治效果最好,施药7d和10d后防治效果达到90%左右且持效期长。</h3><h3><br></h3><h3><br></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