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沙河

中国秦山岛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北琴书《逛新城》</b></h3> <h3>  沙河镇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南部,南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西依江苏最大的人工湖——石梁河水库,由原沙河镇、殷庄乡和大岭乡合并而来,是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省重点中心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曲《记得咱的家》</b></h3><h3><br></h3><h3> 全镇下辖5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万亩,人口12万。是江苏省农业大镇,盛产优质小麦、水稻、花生,蔬菜、花卉、草莓及大蒜,形成了万亩优质大蒜基地;是苏北有名的商贸重镇,自古就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被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称为“苏北三大集镇”之一。每年农历"四八会"(四月初八),为期三天。周围乡镇的人都会过来,商贾贸易,游玩观光,煞是热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梁河水库</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条河流和一条高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沭河</b></h3><h3><br></h3><h3> 辖区内贯穿着三条东西向河流,分别是南部的大沙河,是沭河经石梁河水库的泄洪道,也是与东海及连云港市区的界河,现在称为新沭河;中部为范河,是赣榆境内河,发源于该镇西北部与城头镇门河南部交界处。北部是朱稽河,河流两岸植被茂盛,风光美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曲《赣榆沙河风》</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沙河的渊源</b></h3><h3><br></h3><h3> 在苏北广袤大地上,有一条穿行于赣榆县与东海县之间、横贯东西的大河,这条河名谓新沭河。新沭河自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胜利堰至海州湾内的临洪口注入黄海,全长80公里,其中流经江苏省境内60公里,是淮河流域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然而,她却是一条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河。说其古老,因为河[1]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大沙河;说其年轻,因为新沭河沿用大沙河故道,其名诞生仅几十年。那么大沙河为什么要更名为新沭河?1949~1952年,国家实施“导沭”入海工程,工程竣工后,国家将大沙河更名为新沭河,并以新沭河为界,将新沭河以南原属赣榆县区域内的大片土地和原隶属于赣榆县管理的部分村庄划归东海县。从此赣榆县内河的新沭河,就变成了赣榆县与东海县的界河。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名的变革,已成为历史而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但是这一重大事件却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h3><h3> 大沙河,又名尧水。《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对大沙河的解释是:“大沙河,源自江苏赣榆县西羽山,东流入海,入口处在临洪口、青口之间,称大沙河口。”历史时期大沙河镇因大沙河穿境而过得名,现为沙河镇。据旧县志载:“大沙河,旧名庙湾子沙河,去治南五十里,源自山东郯城县,经大沙河镇东流入海,雨集水涨,商船可行。”</h3><h3> 据《赣榆县志》载:“大沙河上源有南北两支,北支源自马山,南支源自郯城县大沙河镇,在石梁河村东北汇合东流,至沙河镇东又分为南北两派,至临洪镇东合而为五龙河入临洪口,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620平方公里。河道上游浅而宽,下游窄而弯曲多支叉,屡屡与朱稽河、蔷薇河同溃。”很早以前,大沙河一带就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山东下来三条龙,两条死龙是害虫,一条活龙福无穷”。两条死龙分别是龙河、青口河,只泛滥,不改道。活龙是指大沙河。大沙河源自山区,落差大,水势猛,流经沙河镇地势趋向平坦低洼,屡屡改道,大水过后,不仅沉积大量的泥沙,而且还留下一层肥料,化作一片良田。可以说现在沙河镇的相当一部分土地都是大沙河的造化之功。《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大沙河镇,……枕冈带河,居民数千家,商贾所聚,集以二、七、五、十为期。镇多州民寄居,知县樊兆程请于大府,令受县铃束,州不予理。”以上所说的樊兆程为明万历年间赣榆知县,他在任期间,居然因大沙河镇经济繁荣,州民多寄居,上报申请给予赣榆县的特殊待遇。足见距今400多年以前的明代,大沙河镇已是商贾云集、人口众多、富庶一方的集镇了。这也许是“一条活龙福无穷”吧!大沙河的多次改道,衍生出一些新的地名,积淀了厚重的地名文化,诉说着沧桑巨变。</h3><h3> 据有关记载和历代口碑资料知,大沙河曾有四次改道。大沙河较早的河道,是从上游的石梁河东,原孟曹埠村西向南经赤金村西、大沙河街西,转向东经刘庄北,至城子村北北下,成东北方向,经戚园、大口、刘圩、欧口东流入艾塘湖(墩尚与青口之间的一大湖泊),由艾塘湖向东流入大海。</h3> <h3>  沙河镇与东海县隔河相望,国道310、327、省道牛青公路交汇于此。沙河镇先后被市命名为设施栽培先进乡镇、多种经营先进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小城镇、群众文化先进乡镇,被国家绿化委命名为平原绿化百家乡镇。</h3><h3> </h3><h3></h3> <h3>  沙河因古大沙河横穿东西而得名。西汉时定名,春秋战国时初属郯,后属楚,终归齐。齐相管仲曾在沙河兴渔盐利,使沙河名闻遐迩;唐宋以来,沙河的经济贸易相当繁荣,是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沙河镇历史悠久,文人荟萃。明末沙河街的朱梓在湖广靖州任天柱令,为苗汉民族团结立下大功;传说中为七仙女、董永做媒的槐树在沙河境内,殷庄因此而得名。</h3> <h3>  沙河镇是省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和连云港远郊蔬菜基地。现有经济作物6.5万亩,其中蔬菜2.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4:6,初步形成万亩设施蔬菜栽培基地、万亩大蒜生产基地、万亩草莓、万亩土豆和5000亩花卉、杂果生产基地五大基地,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产值1.5亿元。沙河镇多种经营生产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饮食、草竹编、贩运等门类,建成各类专业村40个、专业户5000户,其中规模养殖千只(头)以上的300多户,珍珠獾、蓝狐、白玉蜗牛、落地王鸽等特种养殖60余户。发展粮油加工大户200余户,流通专业大户300多家;500多名农民经纪人每年将各类农副产品3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培育的“颜河”牌西红柿、三顺萝卜、黄牙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苏鲁农贸市场。</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非常发达,大岭乡有电视机厂、汽车生产厂,生产的青松牌电视机和皮卡汽车,曾经名噪一时,引得五位城市姑娘下嫁大岭,传为佳话。</h3> <h3>  镇内有四季田园蔬菜大棚生产基地、欧口阳光万家葡萄园、连云港雅仕农场、大学生创业基地连云港博雅农庄、江苏富娃床垫有限公司、连云港东霞制衣有限公司、连云港徐福酒厂和美丽乡村北朱果村等。</h3><h3> 据了解,沙河镇人杰地灵,文教彬盛。沙河京剧班是赣榆京剧发展的起源,殷庄锣鼓荣鹰“中华鼓王”称号。沙河群众文艺团体层出不穷,有殷庄李村苏北琴书(传承人赵家宽)、郑巷舞龙和腰鼓、联合秧歌、解放龙灯、横街旱船、何元戏班、殷庄锣鼓等。还有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摩天岭的美丽传说。</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巧合的地名》</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董自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江苏东台一带流传着关于“天仙配”的传说,其中某些关键性地名,竟与本市赣榆县殷庄一带的几个地名相同或相近.</h3><h3>  据清代刘积兰的《彭城堂笔记》记载:西汉时,山东淄川有一个贫苦农女七妹随父逃难到东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很是同情,就嫁给了他,后七妹被当地人附会成天仙下凡。离西溪不远的十八里河口,有一古槐,虽遭雷击,犹茁壮峥嵘,传说当年七仙女和董永就是在槐树下结为夫妇的,于是附近的村庄就叫“荫庄”,又叫“殷庄”,是天帝催归后董永殷切盼望七仙女重返人间夫妻团聚的伫守处。今赣榆县城西南约12公里处,有殷庄乡(现为沙河镇)。传说七仙女上天后生了一个男孩,忍痛把孩子送到人间,放在老槐树下,托梦董永来领,放孩子的地方就叫“舍子头”。董永一见男孩,就抱了回去,孩子在路上哭闹不止,小脚乱蹬,把两只鞋子都丢失了。鞋落处一叫“东鞋庄”,一叫“西鞋庄”,而在今殷庄西北约2公里处,正有一村,叫“舍庄”。据老年人讲,舍庄原来叫“舍儿庄”,因嫌其不雅,改为今名。更妙的是,舍庄姓董的几占90%!</h3><h3>  在殷庄与舍庄之间,有两个大小近似的村庄,东西并排,中间仅以一条南北土路相隔,东边的叫“东单庄”,西边的叫“西单庄”(“单”音shan,在当地与“鞋”音近),“单”是奇数,两“单”为一“双”,想也与两只鞋子有关了。</h3><h3> (题外话:在舍庄的周边还有仙女墩、望仙河、袁望仙河、张望仙河等村庄,东台市已借助美丽的传说故事,打造了七仙女文化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殷庄锣鼓历史悠久,渊远流长,零散鼓手各村均有。1999年殷庄乡党委、政府为庆祝建党50周年,成立了规模宏大的殷庄威风锣鼓队。挖掘整理民间基本鼓谱,邀请山东淄博锣鼓教练孟兆国老师及市县文化局、电视台老师,精心指导编排,打造了一支技法精湛,撼天震地,独一无二的锣鼓队!鼓队先后参加了迎澳门回归及中华鼓王大赛,一举夺得“中华鼓王”桂冠。</h3><h3> 后来撤乡并镇,锣鼓队交给李永学管理。经过逐年吸收招纳新队员,目前已传授队员共计约200人,培养骨干老师十余人。每年都不定期参加商演及大型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市县文化事业及提高家乡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赣榆•沙河镇威风锣鼓</b></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家宽的苏北琴书</b></h3><h3><br></h3><h3> 赵老16岁开始学习琴书,是邱族龙门派柴门支第二十代传人,曾获得徐州地区优秀表演奖,连云港市演出、创作二等奖。</h3><h3> 为了让琴书技艺薪火相传,他还招收了6名徒弟,并在当地开设琴书培训班,将该项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在该项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h3><h3> 赵老有《白绫记》《金镯玉环记》《家和万事兴》等代表作。</h3> <h3>  徐福美酒,历史悠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望长生不老。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求长生不老药。《秦律》“禁川余粮酿酒,沽卖取利”,始皇见徐福不惧艰险,置生死于度外,渡海求仙,帝心大悦,御准“以酒为媒”,设坛祭海以壮其行,徐福奉旨酿酒,选良址、择五谷,引夹谷山之圣人泉井水,用皇家工艺酿造美酒,以作祭海之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雅农庄的大棚蔬菜</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雅农庄甜瓜</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雅农庄接待中心</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棚蔬菜基地</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殷庄欧口阳光万家葡萄园</b></h3> <h3>  沙河镇镇区规划有序,街道纵横,经过多年建设,变成美丽宜居的小城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节联欢会</b></h3><h3><b><br></b></h3><h3> 人民文化生活丰富,2019年春节第一天,沙河镇政府举办民俗踩街表演和春节联欢会,为节日的人们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联欢会全程网络直播,多方面展示了沙河的风采。<br></h3> <h3>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上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农商行附近马路上,精彩纷呈的节目令围观群众流连忘返,这是由沙河镇文化站组织的贺新年踩街表演活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殷庄锣鼓</b>--<b>各顾各”</b></h3><h3><b><br></b></h3><h3> 1999年,赣榆县文化局、体育局和殷庄乡政府在选择文化建设项目时联袂挖掘殷庄锣鼓乐项目,组建了拥有60人的庞大锣鼓队,置办了直径2米大鼓1面,1.5米大鼓2面,1米大鼓2面,挎鼓28面,开道锣2面,鉊铙各10副及令旗帅旗等器具。并对鼓谱进行整理,推陈出新,使整个锣鼓队演奏气势更显雄伟,技法更显精湛。是年4月13日至29日,在太湖湖畔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水浒城举行的全国“中华鼓王”大会上,一场全国锣鼓比赛拉开了帷幕并带来了激烈的轮番对抗。赣榆殷庄锣鼓与安塞腰鼓、开封盘鼓、山西绛州锣鼓等14支鼓队同台竞技,最终以其磅礴的气势、巧妙的编排、鲜明的服饰、精湛的表演、振聋发聩的感染力,一举夺得“中华鼓王”的美称,同时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佳编排奖”两个单项大奖。赛后,该鼓乐由日本天龙公司录制成CD在全球发行。</h3><h3> 此后,殷庄锣鼓队还先后参加了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喜迎澳门回归民间鼓乐大赛、中国民间鼓乐大赛、苏州寒山寺世纪钟声、全国拔河比赛开幕式、淮河入海水道通航仪式、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联合国新丝绸之路路演仪式等上百次大型活动和演出,可谓一枝独秀,声震江淮。2000年4月16日,无锡《江南晚报》评:“殷庄锣鼓队敲出的《黄海春潮》鼓点重则雷霆万钧,轻则行云流水……把观众带入迷人境界。”《新华日报》评论说:“殷庄锣鼓——敲打出充斥天地的喜庆气氛。”2000年4月19日的《人民日报》评:“殷庄锣鼓独树一帜。”赣榆锣鼓也成了人们鼓舞士气、勇夺先声的一种选择。2004年,赣榆文化锣鼓队以新编锣鼓经《渔鼓闹海》获中国民族鼓乐精英赛二等奖。2008年、2010年,海头镇海州湾锣鼓队以新编锣鼓经《渔家鼓声》先后获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锣鼓邀请赛总决赛银奖、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br></h3><h3> 古老的山海文化滋养着赣榆锣鼓,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赣榆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2007年12月,“赣榆锣鼓乐”项目列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4月,刘宗堂被命名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华鼓王•赣榆殷庄锣鼓</b></h3><h3><b><br></b></h3><h3> 赣榆锣鼓,又称赣榆威风锣鼓。关于赣榆锣鼓的起源,要上溯到“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的少昊“立建鼓,制浮磐,作大渊之乐”。建鼓,是赣榆威风锣鼓所用的大鼓的最早形制。据考,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此鼓,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已广泛应用。</h3><h3> 赣榆锣鼓乐有史可考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赣榆,后传入海州、博山等地。在连云港地区,有确切记载锣鼓乐的地方史书是赣榆县志。据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十五,赣榆数十支锣鼓队齐聚县城闹元宵。其中尤以殷庄锣鼓气势之雄伟、技法之娴熟超群鼓之上,遂招众妒,屡被蓄意聚起的其他鼓队冲散。但殷庄锣鼓鼓散气不散、人散神不散,令鼓一响,散布于四面八方的众鼓齐聚一处,仍是锣鼓相谐,浑然一体。遂得“殷庄锣鼓——各顾各”的说法,喻指殷庄锣鼓在各打各的情况下仍能凑到一起去,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而在中华鼓乐史上,能以具体的地域锣鼓获得一条闻名遐迩的谚语和歇后语来,实是赣榆锣鼓的一个传奇般的创造。</h3><h3> 另一种传说,元末明初,殷庄人为反抗元人统治,几个村庄约定以锣鼓为号,鼓进则进,鼓退则退,共同抗击元兵。后因某一原因影响,没有统一的鼓声信号。结果各个村庄各自以自己的鼓声作为进军号角,各自为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合理。​</h3><h3> 据博山(今山东淄博)志记载:明末清初,有博山元、孟二商贾,南下赣榆做窑货生意,时逢元宵灯会,见殷庄锣鼓有雄霸之气,便暗地揣摩,偷学回博山,这便是现今淄博威风锣鼓的前身。对“博山锣鼓”的特点,有博山人这样描述:博山锣鼓自成一派,“急急风”“凤点头”“凤还巢”“倒脱衣”……诸多的花样点子,急时如爆豆,威时似雷霆,缓时像诉说,撩拨得人心思进。这样的锣鼓点子,在全国还是独一份无二。举凡如今有名的“威风锣鼓”“凤阳花鼓”“商家大鼓”……都没有博山锣鼓的威势、激越和乐感的繁复。</h3><h3> 赣榆锣鼓是用鼓、锣、钹、鉊、铙、镲等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属清锣鼓或素锣鼓范畴,还属群体性锣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锣鼓乐队一般由60-80人组成。</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赣榆•沙河镇威风锣鼓</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河二小</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殷庄中心小学)</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小的“生产生活民俗馆”</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殷庄塘沟竹林</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殷庄商业街</b></h3> <h1><b><font color="#ed2308">  注: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联系修正。</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