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悦目养眼,蓝大翅鸲靠颜值挤进巴朗山明星鸟名单,被鸟人们列在绿尾虹雉、雪鹑、藏雪鸡、红喉雉鹑等明星鸟方阵。有人说过,观山拍鸟到了巴朗山,如果没有见到蓝大翅鸲,那么是不圆满的。</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许多人看来,蓝大翅鸲是难得的罕见鸟。但在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蓝大翅鸲一般寻常并非稀有,它夏季多在海拔3400~5400米的山崖流石滩,冬季则下到海拔1400-2600米处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国鸟类网定义它为罕见或地区性常见垂直迁移的候鸟,说它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四川西部山区。就我了解,中国鸟人大多数见到的蓝大翅鸲以及留下的影像,一是在巴朗山,一是海螺沟一带。</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带,如果你的人品不差,遇上蓝大翅鸲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因为它们喜欢群居的特性,不遇则已,一遇必是惊人。铺天盖地、遮天蔽日这类极端词汇,用来形容蓝大翅鸲聚群也不为过。2015年10月12日下午,我和好友薛敏田鹰和钟建光在海螺沟雅家埂通往康定的路边,见识了一次蓝大翅鸲聚群扫荡路边沙棘的阵势。它们正在路边漫山遍野的沙棘林梢头上下翻飞,那些挂满枝头的黄色沙棘,只要它们歇过,黄色几乎就要褪去三成。一只猛禽掠过,成千上万只蓝大翅鸲如狂风颳起,山谷里竟能听见阵阵呼呼的风声,这风是鸟儿们扇动翅膀带来的。大难临头各自飞,乌合之众遇事时的表现,让人觉得临危不惧这样的铿锵壮语或虽远必诛之类的英雄誓言,不过就是个笑话。足足十多分钟后,危险走远,这群鸟才平静下来,它们纷纷落在高压线上压惊,却把电线压成一条下坠的弧。</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的巴朗山蓝大翅鸲,完全可以坦然近观。成都的鸟人不简单,他们活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千年古训,用面包虫在这三千多米海拔的高山把一群野鸟诱惑招安,让它们在指定的花丛或石头上亮相表演,方便自己拍照——百米十环的射击高难瞬变触手即可戳中靶心的游戏。蓝大翅鸲的拍摄再无难度。春夏之交,只要你来,在111公里路标一侧的花地,蓝大翅鸲准在那候你。在这里不远,就有它们筑巢的山崖裸岩,每天出窝纵身一跃就可滑行到鸟人们给它特设的餐厅,这是天上神仙的日子了。</p><p class="ql-block"> 近到数毛,蓝大翅鸲的隐私全部公开了。仔细端详,雄鸟全身泛蓝,只有眼、翅膀及尾有几羽黑色。它的蓝,纯粹得有些不真实。这蓝有些发紫,在阳光下泛着柔丝光芒。雌鸟相对朴素,它们全身灰褐,间有皮黄色纵纹,展翅飞行两翼有明显白色。</p><p class="ql-block"> 中国鸟类网说它“有着燕子般轻盈的翼形”。其实它们没有燕子的敏捷圆润和柔软。在我看来,燕子是会舞蹈的,但蓝大生硬只会体操,不会舞蹈。它在花地蹦蹦跳跳地做体操,穿它丝绒般令人眩目的蓝色丝绒外套。颜值爆表,态度诚恳,再说内涵,就近乎苛刻挑剔了。在这个全民演艺的时代,这点很重要。只是我不理解专家们为何要将它的名字叫做蓝大翅鸲,而将喜玛拉山蓝鸟、蓝丝绒这样的民间命名称作俗名。谁雅谁俗,一目了然嘛,专家们真是霸道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