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古村红色之旅

阿俊

<h3>2018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我的两位同事来到了“庐陵文化”的发源地江西吉安。12月9日上午,骑友风雨彩虹与她的两位同学带我们去游览了吉安市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渼陂古村。</h3> <h3>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渼陂全村占地面积仅为一平方公里,但这里集中展示了具有赣派风格的明清建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这里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h3> <h3>走进渼陂,犹如走进了历史。沿着青石条及鹅卵石铺就的小道,我们在村中的里弄里穿行。那些斑驳的墙壁、老字号店铺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讲述着渼陂村昔日的繁荣。</h3> <h3>据介绍,渼陂村有367栋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大多数建筑为青砖、灰瓦、马头墙结构。看到马头墙,我总以为是徽派建筑,知情人告诉我,渼陂村的建筑是典型的赣派建筑。赣派建筑的某些风格虽与徽派建筑相似,但建造时所用的材料要优于徽派建筑。就拿筑墙的砖头来说,当年用江西本地的黏土制作出来的青砖,色泽较纯且单一,砌墙时无须用其它装饰材料覆盖。所以外观上便形成了青砖、灰瓦、马头墙的特征……</h3> <h3>在渼陂,有一条900米长的老街,街上有108家店铺,所有店铺沿街相对而立。从那依稀可见的名号上我们可以得知,当年街上经营着各种商品。如今有的店铺还在经营中,如出售当地酿造的“万岁军”酒的专卖店、杂货铺等。街上还有经营着的客栈及使用中的民居……从整体看,老街无疑是当年渼陂商贸发达的一幅素描。走在街上,从万寿宫那尚存的断垣残壁中,从“不夜天”、“月常明”这两个字匾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昔日渼陂的繁华与辉煌。这里的街道与如今常见的街道相比显得窄了些。但这里的店铺多属前店后宅结构,经营居住兼顾。其中北侧的居室后还紧靠环绕整村的渼水河,这给当年经商的渼陂人进出货物提供了有利条件。</h3> <h3>在老街,我们还看见一家标有《闪闪的红星》字样的店铺,原来1974年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些场景就是在渼陂村拍摄的。其中,电影中的潘冬子为了阻止米店老板将粮食私下卖给敌人,利用潜入米店打工的机会将挂在店门口牌子上标有“今日無米”的文字改成了“今日售米”,从而引起众人抢米风波的那场戏就源于这家米店。说到电影,由于渼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不少影视剧就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如《陈毅出山》、《井冈山》、《山重水复》、《决裂》等影视剧中很多场景就出自渼陂。</h3><h3><br></h3> <h3>而现实中,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不少真实故事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渼陂村。1930年,毛泽东、朱德曾率领经过江西永新“三湾改编”的红军来到渼陂。所以在今天的渼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红军留下足迹的革命遗址。像毛泽东故居、朱德故居、红四军总部旧址等。在渼陂,我们可以在游览渼陂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h3> <h3>在渼陂村的一侧有一栋标有“二·七会议会址”匾额的民居,这就是当年毛泽东主持召开那次重要会议的地方。民居是一栋前后两进的梁家宗祠,座西向东,分前后两栋,中有2.2米宽的走廊小院,为砖木结构。现二七会议旧址的厅堂为二七会议会场,两边房间现为二七会议展厅。“二七会议”,是指1930年2月7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六军军委在江西吉安陂头召开的联席会议。毛泽东在7日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二七会议讨论了有关政治、土地、红军、党的组织、苏维埃等重要问题,确定党的任务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发展工农武装。会议室虽然不大,但全按当时的场景摆设。室内清一色都是长条木凳、木桌、木茶几。墙壁上挂有当年红军所穿的军服、农用工具等。顶端还有“彻底实行土地革命”、“配合红军消灭白匪”等标语。正堂上方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素描画像以及两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会议桌虽然不大,周围仅能坐十几人。但桌上依旧按当时情形摆放着煤油灯、水杯、油印文件及毛笔等会议所用物品。从整个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形势的严峻和条件的艰苦。为了体验当年的环境,我们也围着桌子坐下模拟开会场景拍照留念,用心体会其会议精神。</h3> <h3>受革命的影响,当年渼陂村有很多青年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有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同样,渼陂村也走出了像梁兴初、梁必业、梁必骎、梁仁芥那样的共和国将军。在渼陂就有一家“将军馆”,馆内所藏物品集中讲述了他们的故事。</h3> <h3>在渼陂的某一处祠堂还用图片、文字集中介绍了红军当年在渼陂的活动。如红军学校、革命宣传和分田分地等。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是,这里还陈列了一组反映当年场景的蜡像雕塑。其中有红军战士学习、红军与百姓交流和青年参军等。周边的墙壁上还贴有不少宣传标语。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此刻,我们便情不自禁地与蜡像中的他们合影留念。</h3> <h3>走在渼陂的大街小巷,我们感觉渼陂的文化氛围特浓,无论是老宅还是祠堂,随处可见措辞精美的家训或对联。这足以说明渼陂人历来就有重学习的传统。渼陂人办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以明清时代最为盛行。历史上渼陂村曾有七、八家供人读书学习的书院。如今渼陂也有三处书院完好保存。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的读书环境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有的书院已被改作祠堂。但从每个留存至今的教室走过,我们仿佛能听到那带着浓重乡音的“之、乎、者、也”的朗朗读书声。由于勤奋读书,历史上渼陂村曾经出了不少科举人才如翰林、教授等,其中出了六个二品官及其他等级的近百名官员。</h3> <h3>关于渼陂人重读书出人才的传统,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梁氏宗祠暨永慕堂的建筑风格及其背后故事可略知一二。永慕堂被视为渼陂的总祠堂,它除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牌匾森然之特点外,其屋顶造型似官帽,集宋代官帽、明代墙体、清代风格为一体。祠堂气势宏伟,建造时未用一钉一卯,依横梁斗柱结架而成。其中在顶部横梁上有不少精美的雕刻,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的雕刻图案是借动物形象表达寓意。祠堂中的每根柱子上都刻上了渼陂先人留下的精美对联。而这些柱子都是方形的,柱子的四面都有对联,所以我们在任何朝向驻足,在两根对应的柱子上,就能读到一幅渼陂人精心创作的对联。在过去,渼陂经常会举行文考大赛或对联创作比赛。其中就有要求将“永”、“慕”二字嵌入其中的楹联创作比赛。如今在渼陂各祠堂或其他建筑及民居中看到的不少对联就出自当年的高手。在永慕堂就有这样的对联:“永遵祖训不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各称厥职;慕仰前贤还期崇正黜邪整纲饬纪无忝所生。”、“宗风永工振景仰前哲千乘侯漠烈远贻庆泽孔长绵万世,祖德慕无穷裕垂后昆数百户和亲相乐生齿虽繁总一家”……从一幅幅精美的对联中,我们可以读出渼陂人“耕读为家身之本”的为人处世原则,以及倡导人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的方方面面。欣赏对联的时候,祠堂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之所以将祠堂命名为“永慕”,是因为要告诉后人要永远仰慕自己的祖先,不能忘本。</h3> <h3>说到渼陂的对联,有必要提一下毛泽东在渼陂的旧居。旧居原是一处普通的名为“名教乐地”的民宅。毛泽东当年之所以选其为住所,是因为里面有一幅精美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很喜欢这幅对联,其内容也恰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此后毛泽东终其一生,心中不曾遗落此联,并把这幅对联带进了中南海,书写并长期挂在自己的书房里。</h3> <h3>在永慕堂里还挂有数个牌匾,每个牌匾都有故事, 官帽式结构屋顶上有“对越在天”牌匾,“对越”出自于《诗经》,在《诗经》里的意思是:遥对周文王在天之灵,而放在这里的意思是:遥对祖先们的在天之灵。目的是要告诉后人自己的言行时刻都先人在关注,要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永慕堂的墙壁上还写有渼陂人的座右铭“忠、信、笃、敬”即“忠于国家、讲究信誉、实事求是、尊敬他人”。另外,前面还有一块“教授”的牌匾,说明渼陂古时曾出了一个“江州教授”和“太常博士”。这个教授指的是当年给皇帝或太子教书的“教授”。在挂有“教授”牌匾的地方,就是文革期间出品的电影《决裂》里“马尾巴的功能”那场戏的取景点……</h3> <h3>由于下雨加之时间关系,我们无法仔细品味渼陂村的方方面面。风雨彩虹他们告诉我们,如今许多渼陂的年轻人大多去外地讨生活,常年留守村里的多为老人和孩子,所以这个时间段村里显得有些冷清。但每到春节期间,大多数外出的渼陂人都会回到村里,与家人团聚。届时,他们会以各种方式传承渼陂村的传统民俗和文化。更多活动会在每年春节渼陂旅游文化节期间举行。如舞龙、舞狮及各种民俗表演。在旅游节,人们还能品尝渼陂当地的传统美食,如艾叶米馃、红曲肉等……</h3><h3>我想下次一定要找机会再来渼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