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的皮囊下,缺少君子的修为,

熊利民

<h3>大英帝国从来都很骄傲的,很喜欢回忆当年日不落的辉煌。但现实却是在欧洲都成了孤立的配角。<h3>这一切其实都源于其自私的价值观,自认为是最高雅、最绅士的民族,却一直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其立国之本。也就导致了即便是在日不落时期,也从来没有得到世界的尊重。</h3><h3><br></h3></h3> <h3>一战前,大英抓住工业革命的机会,成就了其海上霸权,并大举扩展殖民地,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得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h3>即便在如此大好局面下,英国人也采取了极为没有远见和责任感的外交策略,奉行所谓“光荣的孤立”,原则为:</h3><h3>作为全球领导者,最大的殖民强国,拥有工业优势,岛国的特殊地位和海上霸权,因此英国不参加长期性的国际同盟,只有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与其他强国缔结盟约,但要保持完全的行动自由。所以英国孤立,但不孤独。</h3><h3>简单说就是贵族试的高傲和自私,我不屑于与你们打成一片,只有在有好处或者有危险的时候才和你们苟且一下。活生生莫泊桑笔下《羊脂球》里马车上的贵族们的行为模式。</h3><h3>一战前夕,一直半推半就,不想和德国闹翻,想坐观德法相斗,坐收渔翁之利。在战争中期,也不想与德国发生正面战争,总希望法国、俄国能抗住德国的铁蹄。</h3><h3>到头来,将近一百万伤亡的代价和全面的经济萧条,失去全球经济领导地位成为其一战的收获。本想摘桃子,却不知这次摘桃子的成了美国人。</h3><h3>二战更是如此,战前不停的签协议,各种的调停,甚至牺牲其它国家的利益来换取德国的好感,战争中间也是各种的逃避,希望战火在法国、苏联蔓延。最后让大英成为了真正的配角。</h3><h3>二战之后,“光荣的孤立”政策被“实力地位”政策取代,英国只认实力来确定对某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你有实力我就跟你好,甚至可以当个小跟班,你没有实力,我就欺负你。这种政策在对付弱国的时候是成功,但遇上实力相当或实力比自己强的国家时,就注定破产。</h3><h3><br></h3></h3> <h3>再后来,殖民地国家纷纷离开,在欧洲话语权也逐渐被德法取代。高傲的大英开始使性子,想通过脱欧来彰显其价值,来找点存在感。谁知道欧洲人通过一战、二战开始慢慢的认识了这个高傲贵族的自私和唯利是图,也看清了这个贵族的外强中干。退欧没问题,该付的钱一分不能少,退了大家就不是一家人了,别想再占欧盟的便宜。到头来,这个贵族差点把裤子都输掉,内部闹的不可开交。<h3>在当下中美矛盾阶段,大英一如既往的采取有奶便是娘的外交理念,中国给点好处,就和中国抛个媚眼,美国给点压力,就向美国磕个头。</h3><h3>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没准哪天苏格兰独立,北爱尔兰回归爱尔兰,那么威尔士人也会不再安静,日不落帝国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孤岛了。</h3><h3>自私的灵魂下,再高贵的绅士也只是空有皮囊。</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