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吴芮,生于约公元前241年,卒于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据余干《吴氏宗谱》记载,吴芮的父亲吴申卸任楚国大司马回到鄱阳不久,迁居余干县社庚镇邓墩村五彩山麓,吴芮在此出生。南宋学者王十朋曾到余干县社庚镇邓墩村五彩山吴芮故居凭吊,写了一首《游五彩山》的诗,被收录在余干《吴氏宗谱》里。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h3> <h3>据了解,江西省余干县社庚镇五彩山是吴芮出生地,五彩山原名龙山,山峰不高,绵延起伏,酷似蛟龙,故称龙山。公元前248年,泰伯公27世孙吴申在此地隐居。当年吴芮出生时,龙山有五彩祥云,故名“五彩山”。为缅怀长沙王吴芮,当地百姓于唐代建有芮王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一千多年间,几建几废,最后一次建于清朝宣统年间,分上中下三殿,最高处六丈高,殿内梁柱粗大笔直,其直径可容两人环抱,殿内建筑全部选用珍贵木材,雕梁画栋,涂金上漆,工艺精湛,金砖辉煌,后殿中央砌有青石 石高台,上供吴芮 轿内坐 像,年年香火旺盛。芮王殿左侧建有造型十分讲究的戏台,殿前有一大池塘,成为五彩山十二景中第一景。</h3> <h3>人物简介</h3><h3>吴芮,中国西汉长沙国第一代王。秦朝时任番阳令,号曰番君。战国末期,父吴申曾任楚国大司马。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吴芮率部将梅鋗及女婿英布响应陈胜起义。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因其率百越人民起兵,又从入关,封其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不久受项羽密令与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击杀义帝于郴州(今湖南郴州)。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h3><h3>人物生平</h3><h3>早年经历</h3><h3>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王勾践毙夫差,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公元前 248 年,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番邑(今鄱阳)定居,后迁至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乡),吴芮即出生于此。</h3><h3>吴芮十分聪颖,青年时,常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带领族人和南下军士的后代,演练阵法。当时正处于战国年代,社会动乱,灾害频仍。</h3><h3>任职县令</h3><h3>秦王朝末年,统治严酷,徭役繁重,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秦皇寝宫郦山大墓,使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哀鸿遍野,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为保卫乡亲不受伤害,就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他为人宽厚,只要是不袭扰百姓的散兵,一律给予出路,队伍因此不断壮大。他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鄱阳、余干、浮梁的各处要道,部队军纪严明,很受百姓拥戴。吴芮母亲梅氏为人贤慧,建议藏兵于民,兴农兴商,所以吴芮的部队不缺给养,他派出自己队伍中的得力骨干到四乡发展,其势力范围北到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阳。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制定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鄱阳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吴芮被乡亲们举荐为番邑(今鄱阳)令。</h3><h3>公元前207年2月,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采纳左相李斯谏言,封吴芮为番(同鄱po)君。“番”义即土著种田人之意,“君”意指用竹子做的束发帽子“冠”,即给吴芮管理整个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的封号,不给财政支持也不收税。吴芮很希望象祖辈一样,找个类似太湖的地方发展,祖父给他一张“太衍水”(昌江河旧称)流域图,希望他借朝廷给予的合法身份去打天下。吴芮带队伍从水路进入鄱阳湖后,靠岸建城,立为据点,即为今鄱阳县。吴芮采用强硬手段铲除鄱阳盗匪劣徒势力,积极开通航运,发展渔业,推广农业。一年间,吴芮不仅在鄱阳湖流域行仁政发展经济,而且势力范围扩大了数倍。</h3><h3>响应起义</h3><h3>秦始皇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公元前 209 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八月,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就是吴芮。番阳令吴芮深得江湖民心,号“番君”,后又支持项羽,起用刑徒(脸上剌字的犯人)带兵,出兵横扫赣、湘、桂一带,威镇江南,各地群众纷纷投奔,秦朝一些官吏也率部下归附。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均为越王勾践后裔,皆领兵归属吴芮。其中有淮南义军首领英布及同乡梅鋗。当时英布已有数千人队伍,作战英勇,吴芮将女儿嫁给他,命其出兵攻秦。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项羽以吴芮战功卓著而封他为衡山王,建都于邾(今湖北黄岗县西北)。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同乡梅鋗也封为十万户侯。</h3><h3>封长沙王</h3><h3>其后,在洞庭湖一带巡视时,吴芮经好友劝导下,改拥刘邦。项羽失败后,吴芮以吴王之后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刘邦为帝,刘邦也诏封吴芮为长沙王。</h3><h3>公元前204年,吴芮取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沃土上,建起长沙古城。当时北方兵荒马乱,吴芮辖区相对平静,吸纳了大量商家南下长沙。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占领南越后,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在南越推广“芮”稻,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宣传“重民”理念。吴芮又以示好措施,在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帮助其发展生产,受到百姓尊敬。</h3><h3>汉高祖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均为战争需要收买人心之举。刘邦帝业一定,就和吕后用种种方法消灭异姓功臣。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独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但其实刘邦并未解除他对吴芮的疑心,屡屡试探吴芮。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h3><h3>英年早逝</h3><h3>公元前201年,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爱妻毛苹(著名女才子)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吴芮望着远山,思念家乡瑶里。面对明月,毛苹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听罢心潮澎湃,留言:我死后要回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观看天门的朝日夕阳。同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又说:吴芮奉命率兵攻占闽地,行至赣南金梭山(今宁都县翠微峰)时,因患病而逝),合葬长沙城西。其衣冠冢有多处。谥为“文王”。</h3><h3>家族成员</h3><h3>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裔。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鸿源吴氏宗谱》及鄱阳鸡峰的《吴氏宗谱》载:吴芮应是夫差的第十一世孙,吴国始祖泰伯的第三十三世孙;《上饶地区志》(1997年版)称为第七世孙。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勾践毙夫差,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太子鸿和王子徽及其子女,随吴国南溃兵马,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鄣公山,隐匿到浮梁的瑶里、九龙、金竹山、蛟潭、福港等偏僻地区生存下来。公元前 248 年,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到番邑(今鄱阳)定居,后迁至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镇五彩山)。</h3><h3>吴芮的妻子为著名才女毛苹,女婿为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吴芮的祖父吴厥是吴友的长子,擅长医术,乐于治病救人。母亲梅氏。</h3><h3>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后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其余四子四散发展。长孙吴回,曾孙吴若,至玄孙吴差无后人,至此长沙王传国数世绝。</h3><h3>庙堂墓地</h3><h3>庙堂</h3><h3>历朝历代,鄱阳县都为吴芮修建了番君庙。据《江西通志》卷一○九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公元1913年,元代朝廷感吴芮功德,为番君庙立碑,由翰林学士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赵孟钍樘帷�</h3><h3>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夏天,岳飞奉诏去杭州临安,从九江过鄱阳,特地到鄱阳毛家巷番君庙凭吊吴芮。岳飞在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遐月在天。”</h3><h3>余干县邓墩马桥(今社庚镇)有五彩峰,传说吴芮出生时,龙山有五彩祥云,故名,建有芮王殿。</h3><h3>吴芮墓</h3><h3>吴芮墓位于婺源城西四十八公里的镇头镇冷水亭村西南角的鸡山上。鸡山上并列有三座土堆,即王墓所在。封土堆宛如冈峦兀起,封土间距约百米。一墓前立碑石二方,一方为“雍正十一年岁癸丑孟冬月吉立”,中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溢文吴公墓”字样;一方为“乾隆二十八年秋月”所立,上刻“汉初吴文王芮墓”字样。该墓室前有封门石,左右方石加固,周围为青石罗砌。</h3><h3>人物评价</h3><h3>汉高祖刘邦:“长沙王忠,其定著令。”</h3><h3>汉·班固《汉书》:“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h3><h3>南宋学者王十朋曾到余干县社庚镇邓墩村五彩山吴芮故居凭吊,写了一首《游五彩山》的诗,被收录在余干《吴氏宗谱》里。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为番君。</h3><h3>宋人华镇路经鄱阳,特地到“番君庙”缅怀吴芮吟咏道:“秦吏方摇毒,君王独得名。国虽为地小,忠亦自天成。秘殿似容悴,立堂草木荣。兴亡何足道,青竹有嘉声。”</h3><h3>清才子蒋士铨在鄱阳十八坊毛家巷凭吊“番君庙”(吴芮庙),写了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叙述吴芮的一生:“汉定天下封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称忠只一长沙王,生都临湘死庙食。暴虐当时苦秦政,独有番君重民命。抚字能仁杀贱勇,汉家名将秦时令。婚姻早识骊山徒,择婿忍教孙贤……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阳后来者。”</h3> <h3>长沙王吴芮是如何躲过刘邦的杀意的呢?</h3><h3>汉初八大异姓王分别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h3><h3>兵仙韩信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打败了项羽的汉初名将,军功赫赫。</h3><h3>项羽死后,刘邦夺得天下,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将项羽的旧将钟离昧收留在自己身边,有人就向刘邦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抓了韩信。最后,刘邦虽然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却将韩信贬为了淮阴侯。</h3><h3>韩信见刘邦对他的猜忌越来越深,常常装病不与刘邦见面。</h3><h3>后来,陈豨叛乱,刘邦出兵平叛,韩信暗中谋划袭击吕后和太子,最终被吕后和萧何将计就计杀死,诛灭三族。</h3><h3>此事刘邦虽没有出手,但是他却是一种默许的态度。</h3><h3>彭越也挺惨,陈豨造反时,刘邦让他出兵相助,他却以生病为由,只派了部将带领军队去帮助刘邦,结果惹来刘邦的斥责。</h3><h3>彭越的部将看不得彭越受委屈,就说了句不如造反的话,谁知却被彭越的太仆听见了,最后太仆告发彭越谋反,刘邦就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彭越三族,还枭首示众。</h3><h3>英布纯粹是被刘邦吓得造反的,他见韩信、彭越相继被杀,自然而然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刘邦所杀,所以先发制人造反,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被杀惨死。</h3><h3>臧荼和英布一样,也是被刘邦吓到造反。刘邦对项羽的旧部大开杀戒,臧荼从前就跟着项羽,自然担心自己,可惜造反失败,同样落得个惨死的结局。</h3><h3>后来的燕王卢绾也造反了,他是和陈豨一起起兵叛乱的,失败后投奔了匈奴,客死异乡。</h3><h3>韩王信就更别提了,不但造反,还投靠了匈奴,最后兵败被杀,咎由自取。</h3><h3>赵王张耳运气不好,虽然当了异姓王,但是死得很早,他儿子张敖继承了王位,娶了刘邦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刘邦觉得异姓王碍眼,专门上门找茬,羞辱张敖,引得张敖的丞相气愤不已,刺杀刘邦,最后张敖受到牵连,被贬为宣平侯。</h3><h3>最后一位就是长沙王吴芮了,他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王室之后,也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h3><h3>后来,在好友的提议下,吴芮改投刘邦,拥立他为皇帝。刘邦对吴芮同样不放心,他屡屡试探吴芮,还把吴芮封到较为偏远的地方。但是,吴芮按照张良的建议,保存实力的同时低调做事。</h3><h3>为了安稳生活,他还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领地让给了刘邦子女,把部分精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h3><h3>吴芮的兵力本就不多,分了一部分出去以后就更加不具有威胁性了,因此刘邦在世时,吴芮并未遭到迫害。</h3> <h3> 《汉书》卷三十四吴芮传载:“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薨,子靖王差嗣。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初,文王芮,高祖贤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h3><h3> 一、吴芮任秦番阳令</h3><h3> 番,《汉书》颜师古注,音蒲何反,《史记》项羽本纪及东越列传作鄱。《汉书》地理志,鄱阳县属豫章郡,豫章郡为汉高帝所置,原属秦三十六郡之一的九江郡。《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秦时,吴芮任番阳令,“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以致后来有英布来奔,以及东越列传所载的“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h3><h3> 二、吴芮为衡山王</h3><h3> 项羽灭秦分天下,自称西楚霸王,另立十八王,封吴芮衡山王,以邾为王都,其功绩是“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吴芮部将梅鋗因功多,封十万户侯。项羽又使人徙义帝于长沙郴县,“阴令衡山、临江王杀之江中”。以上都是汗元年间的事。</h3><h3> 三、吴芮为长沙王</h3><h3> 汉五年,高帝徙封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汉书》高帝纪载其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当年吴芮薨,谥曰文王。《逸周书·谥法解》称,慈惠爱民曰文。《史记》高祖本纪载,十年十月长沙王吴芮来朝长乐宫,有误,其时吴芮已薨,朝觐者实为吴芮之子吴臣,《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有录。吴芮又有庶子吴程封义陵侯、吴浅封便侯。</h3><h3> 四、吴芮女婿英布</h3><h3> 英布,因受过黥刑,所以又称黥布。“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后率部响应义军,随项梁征战,号当阳君,项梁死,又随项羽大败秦军,项羽分封诸王时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六即英布之 籍贯。其后英布又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再后来,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及梁王彭越相继被诛杀,英布惶恐,不得已造反,蕲西之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英布之反,破杀荆王刘贾,汉高祖也因击布时为流矢所中,后不治而崩。英布其人其事,详见《史记》黥布列传。</h3><h3> 五、长沙成王吴臣</h3><h3> 吴芮薨,其子吴臣嗣为长沙王,在位八年,薨,谥成王。《谥法解》:“安民立政曰成。”子吴回。吴臣又有子吴阳封沅陵侯。</h3><h3> 六、长沙哀王吴回</h3><h3> 孝惠二年,吴回嗣为长沙王。《汉书》英布传载英布为长沙哀王所灭,颜师古注曰:“据表云惠帝二年哀王回始立,今此是芮之子成王耳。”汉十一年七月,英布反,十二年十月被汉高祖平定,汉高祖于十二年四月崩,汉初,每一年的开始是从十月起,所以这里的时间问题不要误解。此时长沙王尚是吴臣在位,故灭英布者实为长沙成王吴臣。吴回薨,谥哀王。子吴右。《谥法解》:“恭仁短折曰哀。”哀王时有长沙相利仓封軑侯。</h3><h3> 七、长沙共王吴右</h3><h3> 长沙哀王在位七年,高后二年,吴右嗣为长沙王,在位九年薨,谥共王。吴右,《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表作恭王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作共王若。谥法中共即恭。共王时有长沙相越封醴陵侯。共王时又有南越来侵,《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馀,高后崩,即罢兵。”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在高后五年,侵长沙边邑在高后七年。</h3><h3> 八、长沙靖王吴著</h3><h3> 孝文三年,共王吴若子吴著嗣为长沙王。吴著,《汉书》英布传作靖王差,《汉书》异姓诸侯王表作靖王产。吴著在位二十一年,以孝文后七年薨,无后,国除。吴著墓在今长沙王陵公园,发掘于1978年,被称为“象鼻嘴一号汉墓”。靖王吴著时有贾谊来任长沙太傅。《汉书》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h3><h3> 九、义陵侯吴程</h3><h3> 据《汉书》地理志,义陵属武陵郡,即今溆浦。《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义陵侯吴程“以长沙柱国侯,千五百户,(高祖)九年九月丙子,侯吴程元年。(孝惠)四年,侯种元年,(高后)七年,侯种薨,无后,国除。皆失谥”。《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吴程作吴郢、吴种作吴重。</h3><h3> 十、便侯吴浅</h3><h3> 便县,属桂阳郡。《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便侯吴浅“长沙王子,侯,二千户。(孝惠)元年九月,顷侯吴浅元年。(孝文)后七年,恭侯信元年。(孝景)前六年,侯广志元年。(孝武)元鼎五年,侯千秋坐酎金,国除”。《汉书》功臣表有“元康四年,浅玄孙长陵上造长乐诏复家”。惠景间侯者年表又载:“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h3><h3> 十一、沅陵侯吴阳</h3><h3> 沅陵,属武陵郡。《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沅陵侯吴阳,“长沙嗣成王子,侯。(高后)元年十一月壬申,顷侯吴阳元年。(孝文)后二年,顷侯福元年。(孝景)中元五年,哀侯周元年。(孝景)后二年,侯周薨,无后,国除。”吴阳墓在沅陵虎溪山,发掘于1999年,有阴刻篆体“吴阳”字样墨玉印章一枚。</h3><h3> 十二、吴芮十六世孙吴纲</h3><h3> 《三国志》魏书二八诸葛诞传有长史吴纲,注引《世语》曰:“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塼於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按此,则吴芮墓在长沙,或称吴芮墓在婺源鸡山,究竟何处,尚无实证。</h3><h3> 附长沙相关人物</h3><h3> 梅鋗事略,上文已有记载。英布是吴芮女婿,上文将其列入家族成员。其他人物有軑侯利仓、醴陵侯越、长沙王太傅贾谊。</h3><h3> 軑侯利仓,《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长沙相,侯,七百户。(孝惠)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高后)三年,侯豨元年。(孝文)十六年,侯彭祖元年。十六元封元年,侯秩為东海太守,行过不请,擅发卒兵為衞,当斩,会赦,国除。”《汉书》功臣表作黎朱苍,又称“元康四年,苍玄孙之子竟陵簪褭汉诏复家”。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轰动天下,其中二号墓墓主就是軑侯利仓,有阴刻篆体“利苍”字样的玉质印章以及分别刻着“轪侯之印”“长沙丞相”篆体阴文的铜质官印为证。而一号墓是其妻子辛追之墓,其遗体历两千多年还算新鲜,今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h3><h3> 醴陵侯越,《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以卒从,汉王三年初起栎阳,以卒吏击项籍,為河内都尉,用长沙相侯,六百户。(高后)四年四月丙申,侯越元年。孝文四年,侯越有罪,国除。”史失其姓。</h3><h3> 长沙王太傅贾谊,孝文帝时被谗外放,初到湘时就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期间又有代表作《鵩鸟赋》。据《史记》贾谊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鵩鸟赋》首句“单阏之岁兮”,注有徐广曰:“岁在卯曰单阏,文帝六年岁在丁卯。”可知,贾谊来长沙应在孝文帝三年,恰好是长沙王吴著嗣位之年。</h3> <h3>公元前241年,吴芮出生在楚国龙山村(今江西余干社庚镇邓墩村五彩山)的一个官宦家庭。吴芮的父亲吴申曾任楚国的大司马。吴芮十八岁时,已成为越地万余人武装力量的统帅。公元前213年,秦廷任命吴芮为地处越地而难于治理的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令。吴芮不满秦廷暴政,在番阳实施仁政,注重改善民生。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不久,吴芮就亮出了反秦的旗帜,成为秦廷命官中起义反秦第一人。秦朝覆灭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 吴芮的知名度虽然没有刘邦和项羽高,但后人对吴芮的评价是很高的,一致称赞吴芮是一位忠义贤德、文武超群、功绩卓著、甚得民心的英雄。宋人华镇颂扬吴芮的诗云:“秦吏方摇毒,君王独得名。国虽为地小,忠亦自天成。秘殿似容悴,立堂草木荣。兴亡何足道,青竹有嘉声。”清才子蒋士铨到鄱阳凭吊“番君庙”时赋诗云:“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阳后来者。”吴芮的英雄行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吴芮关爱黎民,始终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他自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的志向。在家乡担任越地武装力量的统帅期间,他带领民兵和村民防御盗贼,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深受乡亲们称赞。任番阳县令期间,他不满秦廷暴政,清正廉明,实施仁政,正如宋人范仲淹撰写的《番君传》所说:“方秦毒天下,吏亦乘之而毒其民。……。独番阳县令而以其心体下,饥者赈之,寒者恤之,老者养之,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做衡山王期间,面对其他诸侯争权、争利、争霸,以致烽烟再起的情势,他却一心一意治国安邦,使衡山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景独好”。楚汉战争结束后,汉高帝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他上任后,不忘初心,仍把以民为本、造福黎民作为治国方略的主线,精心治理长沙国,使长沙国的面貌日新月异,逞现出《史记》中所描写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的太平景象。2.吴芮坚持学文习武,勇于开拓创新,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小时候,他在长辈的指导下,闻鸡晨舞剑,挑灯夜读书,勤奋地学文习武,进步飞快,被誉为“神童”。如范仲淹在《番君传》中所说,吴芮“自少不群,有大人志,好读书博古,日记三百言不辍”。在外出游访期间,他认真听取各类名流的高见,并融会贯通,大大增长了见识和学问;他虚心学习各派豪杰的高超武功,并博采众长,大大提高了武德和武功。此后,无论是在家乡担任越兵统帅,还是任番阳县令,做衡山王、长沙王,他都坚持学文习武,并注重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韬武略。他不仅认真学习先人和他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还勇于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提升了带兵作战和治国安邦的才能,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比如,他在家乡担任越兵统帅期间,招抚外地来的散兵游勇,在山区垦出了一个亦兵亦民、以兵养兵的千余人大兵寨。既培养了一支军队,又没有增加村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创举。又如,他结合自己学习和应用《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h3> <h3>吴芮品德高尚,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吴芮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吴氏开氏始祖泰伯公三让王位的故事,深深地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他立志做一个像泰伯公那样有道德的人。纵观他一生的言行举止,无不闪烁着高尚品德的光辉。他施仁行义,情暖百姓。无论担任番阳县令,还是做衡山王、长沙王,他始终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依法办事,从不滥杀无辜。他带兵作战,关爱士兵,不侵害百姓利益,不虐待俘虏,以致很多俘虏不愿回家,而愿跟随他征战。他把中原的水稻引进到南方种植,促进了南方的粮食生产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因此,南方很多地方为感激和纪念吴芮,称水稻为“芮稻”。他为人忠诚,信誉卓著。比如,做衡山王期间,为了更好地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他不辞辛劳,放下身段,三顾周家村,请民间治水行家周怀到朝廷负责治水事务。原本不愿为官的周怀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做长沙王期间,汉高帝刘邦诏令他率军去闽越平乱。患病在身的他没有听从丞相和王太子的劝阻,毅然服从汉高帝的诏令,抱病率军去闽越平乱。不幸在征途中病逝,以身殉职。他为官清正廉洁,令人赞叹。比如,他任番阳县令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霸安民。当时,番阳最大的恶霸是李斌、李华父子。李家父子无恶不作,残害百姓,民愤极大。但因李斌的弟弟是秦廷的一员将领,家中还豢养了几十个会武功的家丁,前任县令惧怕李家的权势,不敢查办李家父子。吴芮上任后,倾听百姓的呼声,秉公执法,一举抓捕并处决了李家父子,百姓拍手叫好。又如,他任番阳县令期间,廉洁嫁女,县衙的官吏和商贾送来的贺礼一概谢绝,在百姓中传为美谈。做衡山王期间,为王太子举行婚礼,仍不讲排场,不收贺礼,百姓更是交口称赞。他谦让大度,令人敬佩。比如,他与部将梅鋗等人在竹沟村商议下一步行军计划时,梅鋗等人建议吴芮率军西征,攻取咸阳,以履行“怀王之约”。当时,如果吴芮听从梅鋗等人的建议,番阳义军肯定能先于刘邦攻取咸阳。但是,吴芮考虑楚怀王已委任刘邦为西征义军的主将,且秦军主力章邯军还未被歼灭,出于谦让和顾全抗秦的大局,他没有听从梅鋗等人的建议,而决定分兵两路。因为吴芮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所以,汉定天下前后,刘邦先后剪除了七个异姓王,唯独长沙王得于保留。为此,班固在《汉书》中赞曰:“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