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明清时期,山西晋东南地区有一种物品很奇特,就是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必备的挡地锅火门的挡火墙。挡火墙的材质和样式多种多样,这是挡火墙中的一种。</h3> <h3> 在农村,很多家都有用砖垒切的灶台,烧水做饭都在灶台上进行。灶台的入火口在地面上或高出地面一点。这种灶台大多情况下都是烧柴火。</h3> <h3> 做饭用的柴火大多是在农村现有的材料,有软的麦杆和杂草,也有硬的树枝和木料。有些人为了省事,就把烧火的材料堆放在锅灶边上,这样很容易不小心在做完饭后余火出了火门把柴堆引燃,造成家里失火而引起火灾。</h3> <h3> 为了不让做完饭后的余火出了火门,人们往往在做完饭后在火门口放置挡火墙。明清时期在晋东南地区流行这种凹凸型的挡火墙样式,凹面对着火门,凸面朝外放置。</h3> <h3> 在挡火墙的凸面,往往做成很吓人的恐怖面孔。大多青面獠牙,呲牙裂嘴很难看的样子,有点像鬼脸。这是一种迷信的讲究,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家里就着火了,人们以为是鬼在捣乱,所以为了不让鬼在火门口作怪,就把挡火墙做成很恐怖的样子,把牛鬼蛇神吓跑了。</h3> <h3> 这是其中之一的恐怖脸型挡火墙,鼻子特别长,耳朵长到了脸上。材质是烧制的耐火砖材料。既结实又耐高温。</h3> <h3> 这又是一种烧制的脸型挡火墙,嘴特别大,额头和脸上有深深的褶皱,这种类型的挡火墙是工匠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不同的工匠做出来的样子各有不同。</h3> <h3> 这是解放后陶质的挡火墙,工匠在上面雕刻了一朵牡丹花,对迷信的讲究有所改变,牡丹花代表了富贵,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h3> <h3> 这个挡火墙也是陶质的,右下角有“山西晋城”四个字,说明这是晋城地区烧造的。正面雕刻了一朵向日葵,旁边还有一棵小的向日葵,这种图案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也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 这是另一种石质的挡火墙,在晋东南地区特别流行,年代是清代。上面的主题纹饰是阴刻太极图,有浓郁的道教色彩。</h3> <h3> 这也是一种粗砂石的挡火墙,年代也是清代,也是出自晋东南地区,主题纹饰是一只梅花鹿,鹿和禄谐音,代表着福禄之意。</h3><h3> 挡火墙现在已经不多用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它作为中国古代的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值得我们研究和珍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