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青州府贡院

青云居士

<h3>  古城青州,沿东门老街西行三百多米,在右手边有一处僻静小院,春天的这里栅门两旁的栅墙上爬满藤萝,春的气息渐渐染绿了枝头,尽管树叶尚未舒展,绿条已将院墙环抱。</h3><h3> 在这栅门的院内,保留一处名胜古迹——青州府贡院。</h3> <h3>  青州府贡院大门两旁一对洁白无瑕的石狮左右矗立,为贡院增添庄重和威严。青州府贡院,即考院,是过去科举考试的场所,大门上方悬挂“青州府贡院”匾额,两边楹联上书“云门灵秀,砥砺士子怀文抱质;海岱神奇,乐育菁莪表海殿邦”。门前石碑多处,记载了过去的辉煌历史。左右两边院墙上挂有诸多图画、照片、文字说明。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往事... ...</h3> <h3>  在青州府贡院大门前,左侧靠近院墙处立有“省立四师旧址”的石碑。据悉:清末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年,设“青州府师范学堂”,民国三年,改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四师是我党在青州开展活动最早的单位之一,1930年即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它为国家增添了许多中高级干部,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执教于此,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校为师生演讲,并为校刊《教育动向》题字。四师到“七七事变”时停办。建国后,1952年春,于此开办“山东省第二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多为干部、产业工人与革命军人,一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此,该校于1954年春迁至省府济南。</span></h3> <h3>  在青州府贡院大门右侧,塑有一组雕像,前面一文人雅士骑马赶考,后面书童挑担急步紧跟。展现了过去莘莘学子千里赶考的艰辛历程。</h3> <h3>  进入贡院大门,矗立一孔老夫子铜像。<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span></h3><p style="font-stretch: normal;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Helvetica; min-height: 13.8px;"><span style="font-size: 12pt;"></span></h3> <h3>  正面在孔老夫子铜像后面是“德明楼”,三层建筑,现为贡院博物馆。在两边建有东西厢房,厢房内陈设历代青州贡院科考名人传记,青州历史上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英俊辈出。名人名仕在此一展雄风,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宝,在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仰天山、范公亭等风景名胜处处留有文人雅士的踪迹……</h3><h3> 青州府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场所,初为山东布政使衙门,后为清代科举考试贡院。</h3><h3>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广泛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利的结构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选官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文艺作品,直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了科举文化的深深烙印。</h3><h3><br></h3><h3> &nbsp;“人事有代谢,</h3><h3> 往事成古今。</h3><h3> 江山留胜景,</h3><h3> 我辈复登临。”</h3><h3><br></h3><h3> 青州府贡院在默默地向后人诉说那段科考制度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