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双喜”——解读《社戏》金牌配角“双喜”

北沔

<h3>好一个“双喜”——解读《社戏》中金牌配角“双喜”</h3><h3>鲁迅小说《社戏》里,双喜可谓是最佳“男配角”,说话办事无比妥帖精明,细细琢磨之中越发喜欢上了他。</h3><h3>陪母亲归省的日子里,我是整个平桥村的客人。小村的淳朴氛围令人舒适惬意,小伙伴们因我的到来也堂而皇之有了新的工作——陪“我”耍,再也不必成为父母免费的劳动力。</h3><h3>掘蚯蚓、钓虾,被黄牛水牛欺生等等有意思的事儿快乐了我的日子,但终有不快乐的事儿恼人心烦。</h3><h3>社戏没看上,让“我”极为沮丧。小伙伴在戏台下喝着豆浆,听着锣鼓的景象在脑海中浮现,他们回来后高兴讲戏的兴奋更是挠痒痒似的刺激着我。这时聪明的双喜出现了,是他最先发现了我的异样,也是他最先想到了办法——“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双喜的确聪明,更准确点说是察言观色,人情练达有一套。知道人家心里堵着些什么,人拥有这个就挺厉害了。双喜的“最聪明”在于他的“大悟”,别人没想到的他首先觉察出来了。看戏的少年高高兴兴讲戏,我却不开口,其他人只是悟到了我的失落,唯有双喜在此基础上想到了办法:八叔的航船。这样看来,双喜确实机灵胜于常人,但问题又来了,一群孩子划上船夜晚看戏毕竟不让人放心。双喜此时又出头了,他看出了底细,于是“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从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h3><h3>不难看出,双喜在这里体现出了领袖气质。首先敢担责任,“写包票”;其次讲清敢担责任缘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最后从最坏结果上打消顾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样一套言语的组合拳打下来,外祖母和母亲是彻底的放了心。不得不佩服双喜的办事能力,从电光火石的灵感提议到说服大人打消顾虑,最终促成此事,真是“义薄云天”的中国小伙伴!</h3><h3>一路顺风顺水在“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竞速赛中到达戏台,却并没看到想象中的白天热闹场景,让人不免失望。让我们再来看看双喜与其他小伙伴们在此中显现的情商差异。</h3><h3>“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h3><h3>双喜是这样解释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铁头老生为何夜晚不再翻的原因。能一眼看出问题本质,眼光不可谓不毒辣,分析不可谓不入理。演戏的向来是给大场面显真本事,观众都心不在焉,他们自然也就懈了劲。</h3><h3>再来看看,当小伙伴们因为对踱来踱去的文戏“破口喃喃的骂”时,双喜又显出了他当机立断的一面,“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吧。”本没什么意思的文戏,特别是迅哥儿最怕的东西——“老旦”出场,更是浇灭了大家看戏的最后一丝耐性。没把迅哥儿陪好,大家直率的“破口喃喃的骂”来发泄不满,只有双喜站出来当即决定不再耗时间,打道回府。不是不陪你迅哥儿,是唱戏的不给力,没办法。情绪释放一点后,瞅准机会决定回家,就是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局了,毕竟人家可写过包票,责任大着呢!</h3><h3>与处处周到妥帖的双喜相对的是其他小伙伴没心没肺的话语。</h3><h3>差桂生去买豆浆,回话,“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说到这儿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下半句,“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你这不是明摆着馋着迅哥儿吗?这种“炫耀”虽然无心,却也堵心。及至最后一句,“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可是不会说话到了极点。合着你们白天喝豆浆,晚上我就只能喝点凉水对付了?桂生的话绝无故意之意,却与双喜的话语形成鲜明对比,让对方舒适此乃情商高的最佳体现,双喜做到了。</h3><h3>回程憋着一肚子火,可着劲摇橹,船儿“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自然时间长了就乏了。大家提议弄点吃的,罗汉豆正旺相,因此自然首选。双喜下船,又开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因为“偷盗”可能涉及到船上的小伙伴,于是没有贸然行事,而是询问“当事人”,得到答复再行事,考虑不可谓不周全。阿发“大义灭亲”,主动选择了籽大饱满的自家豆,双喜也是见好就收:“双喜认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骂哭的。”不让仗义的“下属”吃亏太多,多么体恤的“领导”!</h3><h3>大家月夜大河撮豆的惬意还没过去,阿发立刻又有新的顾虑,八公公家的盐和柴挪用了怎么办?最终大家决定“责任共担”,“同仇敌忾”骂回去。双喜的“威望”此刻达到顶峰,所有人都无原则信任、支持他。</h3><h3>过了三更天,船终于姗姗归泊,双喜船头吼上一嗓子,“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这话是喊给平桥脚下站着的母亲听的,双喜的自豪骄傲溢于言表,该有多自豪,也应该自豪。这么一大帮皮孩子深夜水路看戏来回,着实令人担心。可人家双喜就有这能耐把一切安排的妥妥贴贴,顺便还带着大家偷豆玩了一把心跳,这样的“领导”谁不喜欢?与“下属”打成一片,有担当,有能力又体恤人,关键还能带领伙伴们做些无关痛痒的“坏事”,真是太有魅力了!</h3><h3>做了总要还的。果然,第二天六一公公来“兴师问罪”。请听双喜怎么回答,“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h3><h3>这样的临场回答堪称化被动为主动的经典范例。</h3><h3>首先,承认做了,好汉做事好汉当,不推卸责任,硬气!然后是冠冕堂皇的原因,因为请客,请谁?迅哥儿啊。难道迅哥儿不是我们平桥村的客人吗?客人饿了拿你家一点豆子不可以吗?一下子陷六一公公于道德拷问的天平。再次,我们先前可是不乐意要你家的,拿你家的豆来请客可是你的荣幸,怎么还有意见?一下子化被动为主动。最后强调自己在陪迅哥儿钓虾,让其快走。这是转移话题,结束谈话,下“逐客令”。短短四句话,逻辑严密,步步为营,一下子驳倒对方,重新占领道德制高点。不得不说,双喜这几句临场应变话语太精彩。</h3><h3>我想,迅哥儿“我”之所以如此怀念那夜的戏,那夜的豆,真的与这帮仗义淳朴的小伙伴有很大关系,那种氛围的营造假如没了双喜这样的孩子王精彩“串场”,怕也要逊色不少吧!真没说错。绍兴是出“师爷”之地,双喜接人待物的妥帖周到,细致入微,可没辱没这块“金字招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