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促进成长——记《圆柱的体积》教研活动

米兰

<h3>  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师间的沟通、学习与合作,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共同探讨新课堂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2019年3月11日我校开展了数学组教研活动,本次的教研活动是由我校的梁文羡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一课。在课堂中,梁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她从复习旧知入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知识。</h3> <h3>  回忆学过的知识,为转化的思想方法做好铺垫。</h3> <h3>  把圆柱底面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许多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h3> <h3>  切开后的图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h3> <h3>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较发现: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长方体的体面积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h3> <h3>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h3> <h3> 梁老师进行课后反思。</h3> <h3>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h3><h3>一、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h3><h3>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并让学生建立起更深层的空间几何概念。</h3><h3>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h3><h3> 在本节课揭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经验,经思考得出:把圆柱的地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操作,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重现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中,认识得以升华。</h3><h3> 本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探究过程中没有充分的给予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的时间,在引导学生思考已知圆柱底面积半径和高、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三种情况时,教师引导过多,应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其考虑如果没有底面积,知道哪个条件也可以求圆柱体积。最后,在练习中缺少反馈,学生做完练习后,应及时做到直观反馈,总结优缺点,指导学生做题。</h3> <h3>  课后,听课老师对梁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大家踊跃发言,互相交流,讲述了梁老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大家收获颇丰。</h3> <h3>  梁老师从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入手,特别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为后面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新课探究能充分利用课件展示,配以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h3> <h3>  梁老师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活动化的课堂教学,转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h3> <h3>1.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h3><h3>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接受的直观知识。</h3><h3>3.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参与面广,较好完成本课任务。</h3><h3>4.教学方法灵活,讲练结合。</h3> <h3>  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引导、探究,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有效。</h3> <h3>  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相互学习,深入交流,进一步地探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也将不断地改进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h3> <h3>白沙中心小学数学组 </h3><h3>编辑: 梁文羡</h3>

学生

圆柱

长方体

体积

老师

知识

圆柱体

教研

推导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