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

杨子

<h1>  早春二月,雨后游虎丘,踏入景区,移步换景,步步现美景,景景有故事。才知,到苏州不游虎丘确是一大憾事。</h1> <h1>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h1><h1>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 </h1><h1>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h1> <h1>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h1> <h1>  憨憨泉</h1><h1> 该景点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h1> <h1>  试剑石</h1><h1>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h1> <h1>  真娘墓:真娘确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随同自己亲戚一起逃亡来到苏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坠入了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乐云楼”,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当时在我们苏州有一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了保持贞洁,她上吊自尽了。这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真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海陵陈鐄访得遗址,建亭其上,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h1> <h1>  枕石位于虎丘上山路西侧,临拥翠山庄。相传,晋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又称“蜒蝣石”,因为它形如蜒蝣(又名蜒蚰,形似去壳蜗牛),所以这块石头又称“蜒蝣石”。枕石东壁留有南宋戴觉民的题刻,共二十一行,行二字乃至五字。题刻:“德祐乙亥,天台戴觉民、须庚幙,古汴赵崇炎、赵时鍒、赵崇奭,古岷邹良仲,东嘉王继孙,四明刘经,天台陈将,以仲丁舍菜于和靖尹肃公。既竣事,小憩于虎丘。郡人徐孔霖偕来。期不至者,赵必达、童斯咏、郭梦良、杜文甫”。&nbsp;戴觉民,浙江天台人,字希尹,曾任太平州学教谕、平江知府。而“枕石”二字传为明代苏州才子祝枝山所题。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小妾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正巧呢,这天的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携夫人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没掉下来就是儿子。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后来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后抛,石子留住了,唐夫人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子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h1><h1>&nbsp;&nbsp;&nbsp;&nbsp;说起唐伯虎与秋香,大家一定会想到电影《三笑》。《三笑》是香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1964年在香港首映的一部彩色喜剧故事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内地上映,立即在风靡全国,万人空巷。那一句“一笑二笑连三笑,唐伯虎的灵魂上九宵”。的唱词,成为当时街头巷议的经典。而这三笑中的前二笑的故事便发生在虎丘。</h1><h1> 当年秋香随夫人到虎丘上香求佛。那夫人是大人物呐,上香的时候自然不能让老百姓进去,可丫鬟们上香的时候,老百姓就可以进去一起上香啦。那秋香正跪在地上对菩萨说,菩萨啊,以后我的丈夫,一定要是才貌双全………许完愿正欲起身,却发现自己站不起来啦。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女孩子穿的裙子都是很长的,跪着的时候就在地上铺开啦,这时候裙子被人踩住喽。秋香回头一看,见一个长相清秀的人(就是唐伯虎)无意中踩着了她的裙子。但古时候女孩子是不可以和陌生人说话的,怎么办呢?秋香只好对那个年轻人笑了一下,这便是第一笑。唐伯虎哪里经得起秋香大美人这一笑喔,眼睛盯着秋香是挪不开喽。唐伯虎也是年轻人呐,看见美女多看几眼也在常理之中。这时候他心里在想啦,这么美的人,要是能让我多看几眼,该有多好啊!可是到哪里去看呢?想来想去想到秋香一定要下山,就赶忙跑到半山腰躺在这块枕石之上等秋香下来。这左等右等见秋香还不下来,便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正好看见秋香和华夫人下来,这时一阵风吹来将唐伯虎的帽子吹落在地,他临机一动,不用手去把帽子捡起来戴在头上,而是人趴在地上,用头去拱帽子,秋香看到他的举动也实在可笑,于是对他一笑。于是,连连三笑,成就了唐伯虎与秋香的姻缘。</h1><h1> 当然,虎丘枕石应该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经岁月长期风化剥蚀,才成为今天的模样。从清末民初的照片可知,枕石原半埋于碎石中,下面为一块大石垒衬,远非现今的模样。1979年后重新修整,成为现在的景观。虽然石头很普通,但虎丘枕石却因唐伯虎与秋香的三笑姻缘而留传于世。</h1> <h1>  二仙亭</h1><h1> 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h1> <h1>  生公讲台</h1><h1> 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h1> <h1>  千人石</h1><h1> 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要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现在看这块石头,它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h1> <h1>  大殿</h1><h1> 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唯一的一座佛殿,原先这里是宣扬禅宗的场所,这里现在是以小乘教的陈列方式排列的。大家一起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这么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傅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这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h1> <h1>  这路侧的“仙人石”,原来不在这里,现在移过来砌在这里的。据李根源上世纪二十代年著的《虎阜金石经眼录》记载:“仙人石,正书,高约二尺,摩生公讲台,今侧置台畔。”告诉你,这块石头才是真正的点头石呢!它听晋代生公讲经,听得伏地拜倒在生公脚下,所以石头是侧置的。有清吴伟业《悟石轩》诗为证:“仙佛共参唯此石,白莲花发定中香。”(诗中的“定”,即平静,佛教中入定的意思)。白莲池畔的“点头石”那是假货、冒充的。你看那石头有落款是光绪年间的,并且形态方方正正,怎么会点头晃动呢?也许你要说,仙人石属于道教传说,怎么出道成佛了?其实中华文化儒道佛三教往往相互融化渗透,再说传说终究是传说,过分追究就索然无趣了。</h1> <h1>  御碑亭</h1><h1> 御碑亭在塔院内,大雄宝殿后面,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建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御书亭共有三处,清咸丰年间,均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江苏巡抚崧骏因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均驻跸虎丘,故又动工建亭岩巅,亭内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镌有康熙御诗。</h1> <h1>  虎丘塔</h1><h1>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h1> <h1>  书台松影</h1><h1> 虎丘十景之一“书台松影”,源自宋理学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在此望东平眺,冈林起伏,大树连天,郁郁葱葱;向南仰视,虎丘宝塔千年雄姿耸立山颠;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的“揽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见,让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后山胜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h1> <h1>  冷香阁在江苏苏州虎丘,阁前植梅树三百棵,仲春至,红苞绿萼,疏影暗香,故名冷香阁。</h1> <h1>  虎丘剑池</h1><h1>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二个红色的字体是“剑池”,传说这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h1><h1><br></h1> <h1>  剑池是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h1> <h1>  致爽阁</h1><h1>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3],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此外高阁幽雅,平台旷朗,俯瞰平畴远野,令人神清气爽。</h1> <h1>  拥翠山庄,在墙上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h1> <h1>   文字编辑:杨子</h1><h1> 摄影:Mr.高、杨子</h1><h1> 2019年2月13日于苏州虎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