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红色旅游景点──韩家岭

明白

<p>夏县,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p><p>站在位居中条山腹地的夏县泗交镇韩家岭村的一个山岭上,脚下是条盘山公路,路两边是康杰中心小学和医疗室、图书室等建筑。背后,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庄园”就是原中共河东特委所在地。</p><p>7月30日,在运城市和夏县两级老促会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韩家岭村采访,探寻这个红色老区村的光荣与梦想。</p><p>一位老人的身份嬗变</p><p>地主儿子、烈士遗孤、地下工作者、小学教师,义务看管员……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概括韩焕锁老人79年的风雨人生,这些身份符号最为简洁。</p><p>初见记者,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用“韩红胜的儿子”来介绍自己。在他心里,一直以抛却地主身份、投身革命洪流的父亲为荣。</p><p>1925年,出身地主家庭的河东革命先驱嘉康杰,奉父亲之命来韩家岭村收租。了解到百姓的困苦生活,嘉康杰不仅免去了租子,还烧毁了契约。嘉父一气之下,就把韩家岭村的土地、房屋全分给了嘉康杰。嘉康杰趁此机会在韩家岭村办起一所“平民小学”。</p><p>当时,韩红胜的房屋和嘉家庄园比邻而居,也许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嘉康杰的影响下,韩红胜慢慢地心向革命,从一名地主转变成了“红色分子”。</p><p>“我1930年出生,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才听父亲说的。”韩焕锁说,1931年,面对日益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时任河东特委组织部长的嘉康杰把河东特委从夏县堆云洞迁到了韩家岭村韩红胜家中。</p><p>“当时嘉康杰已经名声在外,住在家中很容易被敌人发现,而我父亲是个地主,他的身份可以掩护这些进进出出的‘闲杂人等’。”</p><p>据韩焕锁介绍,他父亲把正房腾出来作为河东特委的办公、居住场所,两间厢房一间由韩家人居住,一间被用作警卫室和厨房。房后的几间窑洞,就成了军火库、印刷室等,其中一个窑洞还挖有通往山岭外的通道,以防不测。</p><p>“外面还有三道岗,一个放在山岭下进村的路边,一个放在山岭最高处,还有一个游走在村子里。”</p><p>韩焕锁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里长大。除了河东特委,晋豫地委、条西地委、中条山地委、太岳三地委、五地委、三分区司令部等机关都在韩焕锁家中驻扎过。</p><p>1938年夏末,作为军事训练基地和休整基地的韩家岭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击队员。</p><p>为了发展壮大这些抗日武装,嘉康杰和韩红胜把他们两家的400余亩地贡献出来让同志们耕种。</p><p>1940年,由于斗争需要,韩红胜带领大儿子离开韩家岭前往抗日前线,5年后牺牲在河北省赞皇县野胡泉村。当时,韩焕锁年仅15岁。</p><p>“别看我当时年纪小,10岁时就开始搞情报工作了。”据韩焕锁讲,父亲去世后,他就归同是共产党员的母亲“领导”,利用敌人对小孩子警惕性低的心理,多次前往中条山的日寇军营刺探情报。不幸的是,同年“中条山事变”爆发,母亲壮烈牺牲。这个曾经富足美满的家庭只剩下尚未成年的韩焕锁和妹妹。</p><p>父母亲走后,韩焕锁和妹妹就由党组织抚养。1949年解放后,韩焕锁负责韩家岭村的土改工作。1958年,他成为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直到1991年退休,他先后获得县、市、省三级劳动模范和山区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退休后,他念念不忘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重新回到老家,义务看守这个充满了他儿时记忆、维系着他一生情感的地方。</p><p>韩焕锁说:“我现在每月拿着2000元的离休工资,虽然年纪大了,但趁身体还好,能为国家、社会做一点事情是一点。”</p><p>一个山村的求变之路</p><p>韩家岭村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老区村。河东特委、河东中心县委、晋豫特委等中共河东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关都先后驻扎在此。从这里走出了被刘少奇同志誉为“伟大的群众领袖”的嘉康杰、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等革命先辈。革命年代,这座村庄有41户家庭遭受敌人破坏、62人为革命献身。</p><p>韩家岭村是一个充满发展渴望的新农村。原来的韩家岭村位于两座山岭的夹缝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居民用水、交通都极为不便。上世纪80年代,政府统一将他们安置到几里外的山谷之中。目前,新韩家岭村共有34户、134人。</p><p>韩家岭村曾是一个贫困山村。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497.2元,吃水还需要从几里远的山沟里肩扛担挑,农田用水完全“靠天吃饭”。在干旱的北方,韩家岭人的生计之难可想而知。</p><p>2004年年初,运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争得市、县、镇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四处奔波,坚持每年力所能及地为韩家岭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p><p>韩家岭人没有错过这一机遇,这5年,韩家岭人吃“百家饭”,挣“百家钱”,2008年人均收入翻了4番多,达到2100元。</p><p>韩家岭村所属的西沟行政村村委主任郭石头说,首先,他们从村民急需的用水出发,在市老促会的帮助下,获得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全体村民劳作1个月,把7公里外的柴沟泉水引到了韩家岭村。同时,水利部门还修建了3个蓄水池和一处拦河坝,基本解决了韩家岭村的用水需求。</p><p>紧接着,市老促会筹款30多万元,由夏县交通局将通往韩家岭村的盘山路拓宽硬化,村里的巷道也予以硬化。夏县农业局在韩家岭村建了20多个沼气池,为村民的照明、做饭节省了费用。泗交镇政府又先后送来了2000多棵植物进行绿化。</p><p>吃、住问题基本解决了,韩家岭人将目光投向长远的发展。</p><p>在一次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后,韩家岭人决定把饲养牛、羊和栽植毛栗、核桃等干果林作为韩家岭村的主导产业。“韩家岭的土壤属于酸性土壤,最适宜种植毛栗,这里产的毛栗品质,在全国都排在前列。”郭石头介绍说。</p><p>于是,在整治原有毛栗树、核桃树的同时,韩家岭村又制定了再发展优良品种2000株的规划。“现在运城市面上销售的毛栗九成以上都来自我们韩家岭。预计到2016年,此项产业的最大成效就会显现出来。”</p><p>2006年,利用有关部门批下的整村推进扶贫款,韩家岭人将原来一条6公里长、两公里宽的野山沟改造成为一个占地666平方米的天然养牧基地。3年来,仅此一项就使韩家岭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近200元。同时,村里又给每人补助1000元,扶持村民饲养黄牛66头,这又让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多元。</p><p>在主导产业发生变化后,村民们开始在调整基础产业上下工夫。村民们广泛种植大棚蔬菜,户均达到2.5亩,与种粮相比亩增收500多元。 </p><p>谈及今后的“求变”之路,郭石头说,目前束缚韩家岭村更快、更好发展的,主要还是村民的商品意识还不够。“你看,现在每天路过韩家岭去架桑漂流的人那么多,很少有人能在韩家岭停留。村民们只知道把农产品摆到路边去做小买卖,但是从来没想到如何把游客吸引到村里来。如今,韩家岭的革命遗迹已经被市文物部门认证,康杰故居、河东特委遗址和另外一些革命史物都维护得很好,这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红色景点来经营。”</p><p>记者 王耀 张国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