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首创个人“诗体”的唐朝宰相</span></p><p class="ql-block"> (柴夫唐诗故事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从被尊为经开始,就摇身一变成为功名的敲门砖。特别是唐代,诗成为科举中进士科的必考科目。因此也就冠冕堂皇的成了判评考生才学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读书人是否具备从政素质和治世能力的试金石。天下能诗者基本上第一理想就是志在仕途。我们所读的古诗词中,那种渴望建功立业、治国安邦,进而封侯进爵的句子自是不少。比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既能写一手好诗,又有经世统兵的政治军事之才的人,毕竟少数。比如李白,天下诗仙,作诗固然无人能出其右,而且自视很高,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一入宫殿就玩不转,只混个“翰林侍诏”的低闲位子。更兼没有眼力,投身永王李璘,成为叛逆,差点害了性命。</p> <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西晋陆机,太康文学领袖,又兼将门之后,以为自己是个文武全材,可以继承祖父陆逊的伟大。结果在八王之乱中,一旦领兵,却是误人误己,兵败如山倒,尸积如山,河水断流。自己也因此送了性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灿烂的文采并不代表卓越的政军才能。但中国历史悠久,舞台宽广,历史上也不泛政治、军事、文学兼而卓越者。魏晋时期的曹操、曹丕父子,诸葛亮;南北朝时的刘琨、庚信;唐太宗李世民、北宋范仲淹等等;毛泽东更是集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文学于一身的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初盛唐时期,出现了几位宰辅诗人,亦给大唐气象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比较著名的有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等。不但政治玩得溜,诗歌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的还在军事上卓有建树,都曾领一时风骚,但其人生结局却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上官仪,虽是唐初的著名人物,宰相诗人,若不是傍着他孙女上官婉儿的声名,恐怕也早就湮没于史海了。上官家祖籍本在河南三门峡市,隋大业年间,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被派到扬州去当官,于是举家迁至扬州。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率领骁果军发动叛乱,杀了避难江都(扬州)的隋场帝杨广,隋朝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都之变”。上官弘在江都之变中死于将军陈棱之手。 上官仪因躲藏起来而得以幸免。为了避祸,上官仪便自行落发为僧,并发奋读书,专注研习佛典;同时精研《三论》,涉猎经史,潜心著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被迫剃度,做和尚只是权宜之计。到了唐朝建立,天下恢复太平后,他就还俗了。贞观初年间,由于文釆出众,名气已然很大,上官仪得到了扬州都督杨仁恭的器重,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被授予弘文馆直学士,后又提拔至秘书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很是欣赏上官仪的才学和能力,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常常要让上官仪先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每举办宴会,都要上官仪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更让上官仪和宰相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一起主持修撰《晋书》。上官仪因此被改授为起居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又升任秘书少监, 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662年,晋升为宰相。</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唐代诗歌史上首次形成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即上官仪所创的诗体被谓为“上官体”,虽是宫廷诗风,题材又仅仅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且内容空泛,只重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在当时却独具魅力,并为时人所争相效仿。从唐诗发展史来看,其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官当到宰相,写诗写到自创一体。可见上官仪的才华和能力自是出类拔萃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最著名的一首诗《入朝洛堤步月》:“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是他在东都洛阳皇宫外等待皇帝上朝时即兴吟诵的一首诗,典型的“上官体”雍容华贵的本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可见那时在朝为官也是够辛苦的。东都洛阳的皇城傍着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由于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便锁闭,直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早朝的百官都需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亦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广川”指的是洛水,“长洲”指洛堤。首句写洛水含情脉脉地流淌着,乃化用古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隐隐透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承恩得意的神情。次句驱马洛堤,用一“历”字表达心意悠然、气定神闲之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这里取意曙光已见,鹊飞报喜,既表示天下太平,亦流露出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民间的不平之鸣,为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这首诗时,正是上官仪一生事业处在最巅峰时刻,因此充溢着显扬之气,并流露出那种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怀。据说,上官仪吟罢,百官顿有“音韵清亮”之感,“望之犹神仙焉”。</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一首上官仪写王昭君的诗《相和歌辞.王昭君》:“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这是一首典型的、正在走向成熟的五言律诗。音律还不太严格,但总体还算工整。和盛唐的诗歌不在一个档次,自然没有可比性;但在初唐,却算得上佼佼者。全诗从昭君出塞之路一直写到在匈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荒凉之地,更何况晚春时节,关河千里,去往匈奴之路充满了艰辛苦难。诗的开局便营造了一种悲伤凄惨的基调。接下来,完全借助听觉和视觉的效果:凄凉哀婉的琴声萦绕在桂枝上,幽怨缠绵的笛声随着柳絮飘飞,相互交融的情景让人心生悲戚。借以表现昭君内心的苦涩,使人读之顿生惋惜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颈联对仗工整,“雾,月,风,蝉”等自然景物的构设都是为了表现昭君的美丽:雾笼着月,月又笼罩着美人,而美人正在对镜梳妆。一阵风来,吹乱了美人头上的发丝,这发丝就像是蝉翼一样,因风而动。这一联曲折雍容,写得很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尾联“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是由昭君长期悲怨的情绪而促成的一个形为:修书一封寄给汉元帝,然后苦苦等待信使带来好消息。可是望眼欲穿之后却是无尽的失望。失望之余,只有将内心的委屈幽怨不甘和着泪水,向着空中悠悠的白云尽情的挥洒。于是乎一个王朝的尊严就压在了这个弱女子的肩上。千古悠悠,时光流转,至今谈起孤身塞外的昭君依旧让人怜惜。</p> <p class="ql-block"> 而上官仪的《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且录一首,看看当时的宫体诗是什么模样的:“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明显,此诗虽然体物图貌细腻精巧,手法高度纯熟,但还保留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正应了后世对其诗的评价:绮错婉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官仪当上宰相后,很自然地便卷入了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权利纠葛和政治斗争。他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已是晋王府的人。李治继位后,他作为心腹官职不断提升,直至当到宰相。而此时,帝后之间的权利争斗也趋于白热化,李治本身身体欠佳,生病期间多是武后干政。</p> <p class="ql-block"> 麟德元年(664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皇后武则天将道士引入宫内,施行巫术。这事被宦官王伏胜发现,暗暗的报告了李治。高宗因常被武则天压制,对她已有不满,便想趋着这事将她废为庶人。于是密召上官仪商议。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去向高宗申诉辩解。高宗见她到来,竟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听她辨解后又犹豫不决,不忍废后。因怕武后怨怒,更自我脱责,说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天大的黑锅让上官仪死死的背下。自此,武后对上官仪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p> <p class="ql-block"> 同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后授意身为右相的心腹大臣许敬宗联合党羽一同诬告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同事奉过李忠,因而遭此诬陷。不久,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李忠也被赐死于贬所。此次事件还连带的处理了一批高宗李治信任的大臣。比如与上官仪关系较好的另一宰相刘祥道即被解除宰相职务,改任司礼太常伯。从此,唐高宗大权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由于她生性聪颖,长大后逐渐得到武则天的喜欢和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上官仪方得以平反,被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绣像挂上凌烟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