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峰峰北八特村

滏流東漸

<h3>  乡愁,是对家乡父母长者的思念,是对离别土地的深情依赖,是对故土人文风情的眷恋,是人们追逐梦想而永恒不变的情感……</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鼓右行日悠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磁背洺几度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朝拜相人何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世封神殿自留。</h3><h3><br></h3><h3> 这是描写八特的诗句,左鼓即鼓山,右行乃太行山。临磁背洺是说北依洺河,南邻磁县。八特村分南八特和北八特,两个行政村以中间的泄洪沟为界。泄洪沟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弘济桥。</h3><h3>  泓济桥建于明代,是一座建筑奇特石拱桥,桥分二层,下层为单孔拱券式,上层为双孔拱券式。弘济桥全长21.8米,宽6.6米,高11.5米,从整体上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一个小拱,共有长短42条拱石,拱洞内石料犬牙交错,相互咬茬,合为一体,共同支撑着上面的重量。桥面两侧望柱上雕刻狮子、绣球等造型。民谚有:九个狮子仨绣球,六个和尚俩平头,廿四条石栏杆,廿四块石枕头。</h3><h3>  弘济桥是进出古道八陉之一“滏口陉”的必经之桥。桥的东西两边生长着四棵参天古杨,彰显着石桥的历史久远。</h3><h3>  八特村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八特成为磁县、武安、涉县三县的物流中心。八特村的拐道街一度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h3><h3>  随着时代的变迁,八特从著名古镇的地位跌落到了武安八小镇之一,又从武安八小镇一下子跌落到村的地位,沧桑巨变使八特显得有些尴尬和不安。尽管如此,八特作为村却庞大起来,毕竟八特的气质和气势都不是普通的农庄。</h3><h3>  </h3> <h3>  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清光绪年间,当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意走向没落时,八特镇上韩氏家族的韩锦城正在接受朝廷敕封的“五品翰林院待诏”。此时韩家的家业已经步入辉煌。韩锦城弟兄九人,他排行老五,乡人们都称他韩老五。“出南门三只虎,谁人不知韩老五。”从这句流传的顺口溜可看出韩家在当时的影响。位于北八特的韩家大院是韩老五遗留下来的唯一财产。<br></h3><h3>  韩家主要经营绸缎和旅馆生意,同时兼营农业和土地。仅在八特古镇就开有药行、粮行、酒店、绸缎庄、车马店、染坊、面坊、油坊、山货行等店铺,同时还在苏州、开封、郑州等地开有绸缎庄和旅馆等商号。韩老五在鼎盛时期拥有耕地500余亩,房屋100多间。韩老五一生经商,富甲一方,如今除留下这数十间青砖瓦房之外,所有财富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h3> <h3>  据该村古碑记载,村名“八特”由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廉颇所赐,一直沿用至今。据传村西南原赵王殿庙群内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一通,记载八特村由来是因有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树、八石、八村、八位学有专长的老人这八大特点之综合。该碑文中提到出自本村的名人蔺相如和荀子。此碑1946年在南山顶开荒时被发现,后在“文革”时被毁。所幸有村民曾偷偷对碑文作了摘录,使后人对“八特”村之名得见其由来。该碑文中还透露此碑为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见“八特”村名历史之久远。其后的清同治年所立重刻碑等,均延续此说。</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3.16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