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躬耕》

暜鞏熒悳楽艼 

<h3>  那天,在一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本旧杂志——《躬耕》,沉重的回忆便油然而生。</h3><h3> 记不清什么时候与她结缘,小学时代?初中时代?唯一记得的是《躬耕》杂志封面的独具匠心以及内容的丰富充实。</h3><h3> 也是那个时候,文学梦开始了……</h3><h3> 也是那个时候,一发不可收拾的订阅《躬耕》。</h3><h3> 忘不了课堂上偷偷看杂志的怪癖;</h3><h3> 忘不了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杂志的嗜好;</h3><h3> 忘不了枕头下、书桌里藏着的一本本《躬耕》;</h3><h3> 忘不了……</h3><h3> 后来呵,电子书,电纸书出现了,纸媒便在大众视野渐行渐远。</h3><h3> </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2px; color: rgb(136, 136, 136);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h3> <h3>  在媒介多元化、网络碎片化、传播数据化的推动下,人类正在经受着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洗礼,人类文化形态也不知不觉进入一个“拟态环境”,在这个“拟态环境”下,文学正在经受着一场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面貌,正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带来巨大的震惊一样,而今大数据视听时代既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挑战、文化隐忧与文化异化的时代。在这个大技术、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的时代,文学阅读似乎已呈式微状态。 2017年末至今,宣布停刊或休刊的纸媒包括但不限于:《环球军事》《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渤海早报》《球迷报》《假日100天》《采风报》《楚天金报》《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赣西晚报》《大别山晨刊》《宣城日报·皖南晨刊》《潇湘晨报·晨报周刊》《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台州商报》《无锡商报》《西凉晚刊》《白银晚报》《西部开发报》《北部湾晨报》《上海译报》…… 还有不少纸媒缩减出版周期,以应对纸媒寒冬。 </h3><h3><br></h3> <h3>  此外,进入5月份,成品纸市场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涨价潮。有些纸制品每吨上涨600元,涨幅超过15%。且纸制品价格还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在纸价暴涨的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新书平均定价已达到88元。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的《读者》杂志也在7月份将定价上调3元,涨到9元一册。定价的上调又必然导致发行量的下滑。<br></h3> <h3>  难道,纸媒时代真的结束了吗?<br></h3> <h3>   忆往昔,《躬耕》创刊号,一问世便在群众中形成了竞相争购的场面。</h3><h3> 据《躬耕》的老编辑所言,在上世纪80年代,《躬耕》年发行量最高曾达到万册! 90年代以来,文学阅读与纸媒已不复往昔的辉煌。近年来,《躬耕》的发行量一再缩水,甚至跌至千册左右。</h3><h3><br></h3> <h3>   中国人已经不读书了吗?<br></h3><h3> “纸媒已死,图文衰退,未来是‘抖音们’的天下”?<br></h3> <h3>  我们不相信所谓的:“纸媒已死,图文衰退,未来是‘抖音们’的天下”! 我们执着地相信文字的魅力,相信仓颉在创造第一个汉字时,惊天地,泣鬼神;相信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所刊载的文字更具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国文化所彰显的中国力量! 我们相信毛姆所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我们相信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在纸媒寒冬里,所幸,《躬耕》还在!万幸,国人文心不死,情怀永驻!我们有理由相信,纸媒不会消亡,因为我们终要抵达诗和远方!<br></h3> <h3>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躬耕》吗?</h3> <h3>   耳畔又响起:</h3><h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h3><h3> 南阳!南阳!</h3><h3> 《躬耕》!《躬耕》!</h3>